第八十六章,錦署
“西晉永嘉之亂後,中原士族相繼渡淮河、長江南遷,衣冠南渡,以建康為都,是為東晉。”
“隋朝時期,江南被用作《禹貢》中“揚州”的同義詞,同時“江南”還有江漢以南、江淮以北的意思。因此,《史記·貨殖列傳》中關於“江南豫章、長沙”與“江南卑濕、丈夫早夭”的描述。”
“江南麵積博大,地貌多樣,因而常被看做是“大江南”,這與氣象學中的江南範圍大致相符。江南四大米市、江南四大名樓都處在大江南的範圍。該區域囊括了著名的三山三江三湖——黃山錢塘江與太湖、廬山贛江與鄱陽湖、衡山湘江與洞庭湖。如杜甫《江南逢李龜年》,是寫在長沙的事。而五代十國的南唐、宋代的江南路、唐代的江南道則很好的代表了江南區域,一般包括金陵府、平江府、鬆江府、臨安府、嘉興府、鎮江府、南興軍、常州府、安吉州、江陰軍、慶元府、紹興府、建德府、太平府、徽州府、寧國府、宣州、池州府。”
“狹義的江南則是指上海、蘇南、浙北,皖南地理在長江以南。江南是指長江以南屬於今江蘇省的南京、常州、無錫、蘇州,上海市全境,今浙江省的杭州、紹興、寧波、嘉興、湖州地區及安徽省的皖南蕪湖,黃山,宣城,馬鞍山,銅陵,池州地區。”
“相對於北方而言,江南地區的地形地貌最明顯的特征就是多丘陵多平原和多水。江南地處長江中下遊平原、江南丘陵,地形上呈南高北低之勢,其北部地勢平坦,以平原、丘陵為主,南部則分布有一些山地。”
“長江中下遊平原是指 長江三峽以東的中下遊沿岸帶狀平原,為 三大平原之一,地跨 鄂、湘、贛、皖、蘇、浙、滬等7省市,素有“水鄉澤國”之稱,狹義的江南主要指的是長江中下遊平原的下遊與東部地區。”
“長江中下遊平原。西起巫山東麓,東到黃海、東海濱,北接桐柏山、大別山南麓及黃淮平原,南至江南丘陵及錢塘江、杭州灣以北沿江平原,東西長約1000千米,南北寬100~400千米,總麵積約20萬平方千米,主要由江漢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陽湖平原、皖蘇沿江平原、裏下河平原及長江三角洲平原等6塊平原組成。”
“長江中下遊平原位於揚子準地台褶皺斷拗帶內,燕山運動產生一係列斷陷盆地,後經長江切通、貫連和衝積後,形成現今的長江中下遊平原的整體。受新構造運動影響,平原邊緣白堊係―第三係紅層和第四紀紅土層微微掀升,經流水衝切,成為相對高度20~30米的紅土崗丘,中部和沿江沿海地區則繼續下降形成泛濫平原和濱海平原。”
“盆地丘陵周圍為海拔1000~1500公尺的低山,安徽南部的黃山、九華山,江西東部有懷玉山、雩山,江西、湖南之間有幕阜山、九嶺山、羅霄山、武功山,湖南西部有武陵山、雪峰山。”
“中生代以來南部抬升,北部斷裂沉陷,形成向北傾斜的地勢。主要部分可視為湘贛兩省毗連的大窪地,東南西三麵均有山地盤踞,區內許多中山和低山均為東北—南西向排列,新華夏構造體係清晰。主要山脈有:湘贛交界的幕阜山脈、九嶺山、武功山、萬洋山和諸廣山,浙西的天目山、仙霞嶺,閩贛界上的武夷山脈和皖南的黃山等。其中廬山、衡山、黃山、九華山、天目山和井岡山等均為著名旅遊勝地。”
“金衢盆地是浙江為數不多的盆地、平原地形,包括金華、衢州兩大地級市,自古以來為富庶之地,擁有“浙江聚寶盆”之美譽。為錢塘江發源地,河水清澈,為浙百姓的母親河。”
“江南地區除了降水豐富以外,還有長江和錢塘江兩大水係,兩者通過運河相互連通。江南地區河道棋布、湖泊眾多,有 著名的三大淡水湖,即江西的鄱陽湖和湖南的洞庭湖、江浙兩省的太湖。在長期的開發過程中,又興修了大量的水利工程使之相互勾連,如伍子胥開胥溪、夫差開鑿邗溝與江南運河等等,所以曆來就享有“水鄉澤國”的美譽。在這樣的氣候和地形地貌下形成的江南自然地理有著和北方顯著的不同。”
“江南丘陵地區地表徑流分別通過湘江、資水、沅江、澧水和鄱江、信江、撫河、贛江、修水等河流注入洞庭湖和鄱陽湖,然後北入長江。東北部浙皖邊區的山地丘陵與浙贛交界的山地丘陵相連,成為長江和浙閩獨流入海水係的分水嶺。”
“東晉和南朝時期,江南得到進一步開發,市間經濟有了較大的發展。北方百姓不斷南遷,帶去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南北勞動百姓相互學習、辛勤勞動,是江南經濟發展和繁榮的重要原因。經濟發展首先表現農業上,墾田麵積日益增多,耕作技術有很大改進,牛耕已經普遍推行,糞肥也在推廣,麵積產量增加,麥、菽等北方作物開始在江南種植。”
“江南地區的農業發達,水利工程的興修很受重視,如東晉在曲阿修新豐塘,溉田8百餘頃;在吳興烏程築荻塘,溉田千頃;在會稽句章修複漢代舊堰,溉田2千餘頃。南朝在烏程修吳興塘,溉田2千餘頃;修赤山塘,上接九源,下通秦淮。人們在河道建立堰閘以控製水位,旱則開啟,引江水灌溉;澇則關閉,避免泛濫成災。又築堰圍湖,開墾出土壤肥沃、產量很高的“湖田”。因此,江南成了江南糧食的主要產區,”《宋書·孔季恭等傳》:“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饑”其次表現 在手工業,冶鐵作坊如梅根冶與冶唐,除兵器外,多為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技術也有顯著進步,創雜煉生鍒法,即把生、熟鐵混雜冶煉,反複錘打,成為質量較純的鋼鐵,養蠶繅絲技術大見提高,豫章郡蠶繭一年收獲四五次,而永嘉郡一年收獲八次。”
“國家專門設立錦署,使絲織業逐步發展起來。由於江南河流縱橫,為適應經濟、軍事的需要,造船業特別興旺,既能製造載重2萬斛的大船,又能製造速度很快的艦隻。其它如燒瓷、造紙、漆器等也都具有很高的水平。經濟的發展促進商業和城市的繁榮。都城建康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南朝蕭梁時擁有140餘萬人口,是世界第一個人口超過百萬的城市,成為各地農產業、手工業品的集散地,城內外的貿易市場10多個,來往船隻成千上萬。建康之外,又有成都、江陵、京口、襄陽、壽陽、番禺等地,也都是有名的商業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