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不容青史盡成灰”
“治理百姓是沒有現成章法可循的,而是以施政者的實際措施為準。”
“如果當官的人能把愛護百姓的真心,變成愛護百姓的實際措施,那麽采取正當措施使人活下來稱為“仁”,采取正當措施殺掉該殺的人也稱為“仁”。不然,姑息遷就者會縱容奸邪之人,剛愎自用者就會恣意妄為,追求名譽者必定會屈從他人,躲避嫌疑者就隻會考慮自己,內心缺乏誠意,哪裏還能進行治理呢?如果當官的人心地不能先光明正大起來,那麽進行治理的各種手段隻能是裝飾了。當官的人假借愛惜百姓的名義,而滋生、助長虐待百姓的弊政,這怎能算是百姓的父母官呢!所以,為官施政要以有愛護百姓的真心為首要,更要以心地清淨無私為根本。”
“一件事肯定不能去做而長官要去做,一件事應當去做而長官阻撓,如果你確實有特別的見識,就一定要如實陳述自己的意見,即使遭到斥責也不要計較,等待長官息怒之後再反複陳述。長官也沒有始終固執己見的。”
“像這樣處理幾件事後,或許就能夠得到信任。倘若一味曲意奉承,即使當時會得到重用,但最後必然會讓長官鄙視,千萬不要這樣做。”
“《禮書有言》,古代王爵封號。晉至明的國王,親王,爵的名號一般來源於春秋時期的國名,傳統上以以“秦、晉、齊、楚”四個封號最為尊貴。”
“不容青史盡成灰。”
"不容青史盡成灰……"梁戀飲下一口酒,口中重複了一遍,而後眼睛竟倏然間亮了起來。
“對。對。對。”梁戀笑著笑著,然後和謝胭碰了白瓷酒杯,“《壬子元日》說過:不信青春喚不回,不容青史盡成灰,低徊海上成功宴,萬裏江山酒一杯。”
“哈哈哈哈!”謝胭和梁戀紛紛抬頭,看到雲間的白輝光成月色。兩個人都這樣,突然想起了楚嫣然。
嫣然……她要是還活著該多好啊……
兩個月之前,許姑姑曾經教學過眾實習宮女們說,“最主要的官學教育製度。官學是指 朝廷直接舉辦和管轄,以及曆代官府按照行政區劃在地方所辦的學校係統。”
“包括中央官學和地方官學,共同構成了最主要的官學教育製度。”
“國家的中央官學,在漢朝正式創辦。魏晉南北朝時期政局紛亂,官學時興時廢,及至唐朝,中央官學繁盛,製度完備,南宋以後逐漸走下坡路。到了市間後期,中央官學逐步衰敗,成為科舉製度的附庸,名存實亡。清朝末年,完全被學堂和學校所代替。根據中央官學各自所定的文化程度、教育對象和教學內容的不同,可將整個市間的中央官學分為最高學府、專科學校和貴族學校三大類。”
“最高學府。太學和國子監是 國家的最高學府 ,是 王朝培養人才的主要場所。太學和國子監在辦學育才、繁榮學術、發展古代文化科學方麵,積累了許多寶貴經驗,在和世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曆代太學、國子監都注重考試。但考試形式方法不盡相同。漢初定歲試,後實行二歲一試。考試分口試、策試和設科射策。東漢永壽二年,更定課試之法,每兩年考一次 ,不限錄取名額,以通經多寡授以不同的官職。這種注重課試、以試取士的做法,打破了世卿世祿、任人唯親的製度,對於選拔賢德之才,具有積極的意義,在當時世界教育史上也屬罕見。”
“唐代中央官學的旬試、歲試、畢業試;宋代太學的三舍試法;明清國子監一年積滿八分為合格的積分試法,都可看成是漢朝太學課試方法的繼承和發展。太學、國子監強調自修、自由探究學術。漢代尤是。以後曆代均不同程度地繼承和發揚漢代太學這一優良傳統,並培養出許多大學問家。”
“曆代發展。”
“先秦是道家大發展的時期,它人物眾多,流派紛呈,蔚為大觀,並對 古代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經過楚國與齊國稷下學宮的大力發展,以至於在戰國末期形成了蒙文通先生所說的“黃老獨盛壓倒百家”的局麵。”
“漢朝。”
“黃老學在漢代的影響是非常廣泛的。統治者集團信奉黃老之學,由是黃老思想全麵運用於漢初政治,達到了“文景之治”的繁榮。從學術角度看,《淮南子》、河上公《老子章句》、《老子指歸》的許多觀點都反映出黃老思潮的影響;受現實影響,西漢道家多以老子思想為依據批評政治,討論國是。影響所及,如《史記·外戚世家》載漢景帝之母竇太後“好黃帝、老子言,帝及太子諸竇不得不讀《黃帝》、《老子》,尊其術”。漢景帝則“以《黃子》、《老子》義體尤深,改子為經,始立道學。敕令朝野,悉諷誦之”。黃老之書升格為經在漢武帝尊六經之前。這些都為其後在民間繼續發展奠定了根基。”
“在漢朝初年,人們一般都說“黃老之學”,漢初的“文景之治“就被認為是黃老之學的又一次成功的政治實踐。直到曹魏以降,上流 市間大搞文化沙龍,又隨著政治空氣的窒息,關注時政的黃老逐漸滑向了談虛論玄,道家由“外王”轉向了“內聖”,這才有了老莊並稱,進入了莊子之名最顯的魏晉玄學時代。四子真經所代表的玄學是除了儒學外唯一被定為官學的學說。”
“魏晉,玄學是魏晉時期出現的一種崇尚老莊、研究幽深玄遠問題的哲學與學說,是那個時代的學術主潮。所謂“玄”,即《老子》所講“玄之又玄.謂。西漢之揚雄在《太玄·玄攤》中說:“玄者,幽攤萬類,不見形者也。”魏之王弼在《老子指略》解釋道:“玄,謂之深者也。”玄學以《老子》的“無為”之論,《莊子》蔑視禮法的態度和《周易》的神秘主義合為主旨,以道解易又符合先秦兩漢道家易思想。《老子》又稱《道德經》,《莊子》又稱《南華經》,此二書又被稱為“玄宗”。玄學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嵇康、阮籍、向秀、郭象、張湛、韓伯、陶淵明、袁宏等等。玄學是在東漢末年經學衰落之際,拋棄了天人感應之論,冀以清談和思辨裨補注經繁瑣等闕漏,以自然為本為體,以名教為末為用,探討本末的有無,即宇宙的本體問題;對此哲學目的,又以“得意忘言”為方法,以辨名析理為其思維形式。由是而成為一整套哲學體係。在晉元嘉十六年國家開設五館中,玄學館為其中之一,這也標誌玄學的確立並為朝廷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