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嫡女誓不為相> 第七十五章,臣們的認識

第七十五章,臣們的認識

  “名人為官之道的經典認知。為官者最看重的是清廉,考察官吏最嚴格的是操守。因此爵位雖然有高低之分,總是把不貪作為寶貴的品質;才能雖然有長短之別,必定是沒有過分的欲望才能堅強不屈。如此看來,操守確實是立身的根基,堅持廉潔乃是首先考察官吏的一個方麵。家境本來富裕,甚至稱得上巨富,那麽出仕為官並不是因為貧窮,對於獲取點滴財產本來就應當審慎:家境本來貧窮,又已養成淡泊名利的作風,安之若素,尤其是要對暮夜拒金時“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有所畏懼。”


  “尹會一,清直隸博野,今河北博野人。雍正二年進士。曆官吏部主事、揚州知府、河南巡撫、江蘇學政等。著有《詩文集》《小學纂注》等。”


  “國家清理整飭官員,首先懲治貪官汙吏,這些貪官汙吏不隻是自身蒙受恥辱。祖父曾經貪汙受賄,子孫即使顯貴,也不準加官封爵。而子孫在祖父加官封爵後,犯了貪張枉法之罪,一並追回朝廷封授的敕書。”


  “在下辱及子孫,在上辱及祖父。人們即使不愛惜自己的名聲,卻沒有心甘情願因為貪汙而結束仕途的。當開支困難時,身邊一幫效忠自己的人都來進獻謀利益的計策,大多屬於可以要也可以不要的範圍之內,認為並不會傷害到自己的廉潔,不妨去試一試。謀利的途徑一旦打開,再想堵住它就非常困難了。這時候情況不同,又為形勢所迫,已經是想停止這種惡行也不可能了。或者被下麵的人牽著鼻子,或者受到上級官員留難牽製。最終,好處都為別人所有,而害處都被推到自己身上。事情敗露的可能會遭受死刑,即使不敗露也會給後人帶來禍患,這都是從不節儉的一念之間開始的。所以,要做一個清白的官員,必須從節用開始。”


  “務必要當清廉仁愛的官,切勿濫做苟且貪汙的事。時時警惕,刻刻提防,則不但現在的官職可以保住,還能使將來的尊貴無窮無盡延續下去,評論他的品行,則屬於君子之流,考察他的本心,又屬於仁人之列,那麽還怕什麽而不這樣做呢?如果陽奉陰違,企圖鼠竊狗偷,品行心術不值得一提,而且還會給父母子孫留下危險和負累。兩者相比,哪種是得,哪種是失,不用等什麽高明的人來判斷這一點。”


  “《象》中說:天道西轉,水流東注,二者相違而行,象征人與人爭訟。因此,君子在做事的開始就全麵謀劃,以防止產生矛盾。”


  “如果做事有利於人,就不一定效法古人;如果必然對事情有害,則不可照過去的做法而行。”


  “劉晝,字孔昭,北齊渤海阜城人。”


  “河清初,舉秀才,應試不第。著有《新論》。”


  “修身養性,端正品行,不能不謹慎;謀劃思考機密大事,不能不縝密。憂患產生於疏忽,災禍起始於細節。一個人做事不慎重、縝密,大多會後悔終生。所以,說話容易泄露機密,是招致災禍的媒介;做事不慎重,是導致失敗的途徑。眼睛明亮的人能看到無形之物,耳朵聰敏的人能聽到無聲之物,善於謀劃的人在事情沒有預兆時籌劃,做事慎重的人在事情沒發生之前就十分慎重。遠離困窘就必須及早謀劃,不想貧窮就必須趁早做準備。”


  “大凡官府安排實施一件事情,與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一定要從法律上加以考察,在心裏揣摩籌劃,做到沒有一點兒疑問,然後再實施。”


  “如果有疑問,必須反複思索;思考後還沒有想出解決辦法,就與同事們商量。否則,寧可慢慢地處置,也不要輕舉妄動,免得留下悔恨。”


  “曾經見過前輩做州縣官或者是主持刑獄的官員,每次遇到難以決斷的公事,必然是沉思靜慮很多天,忽然若有所得,那麽是非就已經可以判定了。這種處理問題的方式,隻有一絲不苟的人才能做到。”


  “官員在進入任職之地前,對於百姓疾苦之輕重,吏治弊端之深淺,前任官員之賢否,境內有無強宗悍族,上訴之人多與少,都要盡心詢查訪問。到了治所,要先住在距離官府幾十裏的地方,召見熟悉情況之人,詳細說明問題,梳理出事情大概,預先得到本地的實際情況。上任之後,參考以上情況進行決斷。如果毫無準備,一下子來到官署聽訟,百姓圍觀,一句話違背情理,必然給全境百姓留下笑柄。更何況民心容易變動,特別是在官員上任之初。開始沒有使百姓心服,以後即使有所作為,又將怎麽相信你呢?如果確無準備,次日再理也可。一定不要輕率做出應答,以使士人、百姓對你失望。”


  “張養浩。”


  “天下的事情,大多數人知道已經發生的情況,不知將要發生的情況。觀察已經發生的,推知將要發生而未發生的,不經過深謀遠慮是做不到的。房屋已經焚毀才搬走柴薪,船已傾覆才買壺舀水,疾病已發作才去尋找藥物,即使竭盡全力補救,也無濟於事。高大的堤壩已經有了可以容納螞蟻的小洞,似乎對大壩無所損傷。然而,見識周全的人一定會堵塞填實小洞。這是考慮到時間長了必然導致堤壩崩潰的緣故。天下的事情,都能像這樣考慮,還會有什麽後患呢!”


  “大臣做事,應當對將來可能產生的憂患作出長遠考慮,雖然是小事,也不能開啟禍端。”


  “薛镟,字德溫,明河津人。曾官通議大夫、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等。明代河東學派的創始人,世稱“薛河東”。著有《薛镟文集》《讀書錄》《從政BBB》《策問》等。”


  “興利不要太急躁,要左顧右盼,多做觀察;革弊不要太突然,要長遠打算,反複考慮。”


  “呂坤,自號抱獨居士,明寧陵(今河南寧陵)人。官至山西巡撫,刑部左、右侍郎。著有《去偽齋文集》《呻吟語》《實政錄》等。”


  “為官行政,不是以需要實行就加以推行,而是以可行才加以推行。”


  “具備能夠推行的權位,而不知可行的道理,則是以其權位助其作惡。君子稱之為賊。”


  “呂坤。”


  “為官行政之人,不能詳細考察當地的土俗民情,就施行寬鬆或嚴厲的政策,對治國之道都沒有益處。古人將嚴厲暗含於寬鬆之中,是為了防止姑息縱容;將寬鬆暗含於嚴厲之中,是為了防止暴戾殘忍。因此,寬鬆為政而不會漫無節製,嚴厲為政而不會過於嚴苛,才算是領會了通曉變化的真意。”


  “潘遊龍。”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