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嫡女誓不為相> 第七十三章,愛民

第七十三章,愛民

  ““故,害民耕績之時。削心約誌,從事乎無為。吏忠正奉法者尊其位,廉潔愛人者厚其祿,民有孝慈者愛敬之,盡力農桑者慰勉之,旌別淑慝,表其門閭,平心正節,以法度禁邪偽。所憎者,有功必賞;所愛者,有罪必罰。存養天下鰥寡孤獨,振贍禍亡之家。其自奏也甚薄,其賦役也甚寡。故萬民富樂而無饑寒之色,百姓戴其君如日月,親其君如父母。””


  ““文王曰:“大哉!賢君之德也。””


  “二、《六韜·文韜·國務第三》。文王問太公曰:“願聞為國之大務,欲使主尊人安,為之奈何?””


  ““太公曰:“愛民而已。””


  ““文王曰:“愛民奈何?””


  ““太公曰:“利而無害,成而勿敗,生而勿殺,與而勿奪,樂而勿苦,喜而勿怒。””


  ““文王曰:“敢請釋其故。””


  “《離騷》是中國戰國時期詩人屈原創作的詩篇,是古代最長的抒情詩。此詩以詩人自述身世,遭遇,心誌為中心。前半篇反複傾訴詩人對楚國命運和人民生活的關心,表達要求革新政治的願望,和堅持理想,雖逢災厄也絕不與邪惡勢力妥協的意誌;後半篇通過神遊天界,追求實現理想和失敗後欲以身殉的陳述,反映出詩人熱愛國家和人民的思想感情。全詩運用美人香草的比喻,大量的神話傳說和豐富的想象,形成絢爛的文采和宏偉的結構,表現出積極的浪漫主義精神,並開創了中國文學史上的“騷體”詩歌形式,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主要注本有東漢王逸的《楚辭章句》,南宋朱熹的《楚辭集注》,清代戴震的《屈原賦注》等。”


  “《離騷》: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覽揆餘初度兮,肇錫餘以嘉名。”


  “名餘曰正則兮,字餘曰靈均。”


  “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脩能。”


  “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


  “汩餘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


  “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不撫壯而棄穢兮 ,何不改乎此度?”


  “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


  “昔三後之純粹兮,固眾芳之所在。”


  “雜申椒與菌桂兮,豈維紉夫蕙茝!”


  “彼堯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何桀紂之猖披兮,夫唯捷徑以窘步 。”


  “惟夫黨人之偷樂兮,路幽昧以險隘。”


  “豈餘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


  “臣子向皇上呈遞公文時,孤來教你們兩個。”女帝手中放下舔了朱砂的狼毫。


  “臣啟陛下。敘事。叩請聖裁,旨請皇上裁決。官職與姓名。最後寫上時間。”


  奏章。表議,上書。疏狀,揭帖。露布和封事。題本和奏本。奏折。呈和詳。”


  “上奏文書其種類。之一、奏:臣子向君主進言上書的統稱。奏的使用麵較廣,一般地說,奏是大臣對政事有所陳述、批評、建議以及對某官進行彈劾時所用的一種陳述性文書。奏是進意。戰國:上書。秦朝:奏。”


  “漢代奏事:或稱上書,如《上書吳王》,或稱上疏,如司馬相如《上疏諫獵》。或稱奏書,如杖乘《奏書諫吳王鼻》。或稱上奏,如趙充國《上屯田奏》。劉魂《文心雕龍》卷五雲: “陳政事,獻典儀,上急變,劾懲謬,總謂之奏。””


  “之二、章:章是大臣受皇帝封贈後,表示謝恩的上奏文書。漢代時的章也有時稱上章用於謝恩的文書。東漢時這種章體又用於對皇帝的慶賀和諫議,章文程式開頭稱“稽首上書謝恩陳事”,文內對皇帝多為歌功頌德之詞。戰國:上書。秦:奏。漢代:章,奏,表,議。”


  “隋唐以後各代習慣連用:章奏、奏章、章表、章疏等,直到唐代以後才廢除。”


  “之三、表:表是大臣向皇帝陳述正事、表達衷情的報告性文書。表的發展:始用於漢初,唐代盛行於表狀。表的佳作:諸葛亮的《出師表》。東晉劉瑰的《勸進表》。庾亮的《讓中書監表》。韓愈的《論佛骨表》。西晉李密的《陳情表》。”


  ““表體多包”:舉凡論諫,勸請,陳乞,進獻,推薦,慶賀,慰安,辭解,陳謝,訟理,彈劾等,均可用表。”


  “之四、議:議是臣下重大國事向君王論說事理、表述意見的文書。李斯《上秦皇罷封建議》,漢代將議

  為“駁議”,唐代又改為稱"議”,宋代以後,“議”名存實亡。比較,之一、章是受封贈的大臣向皇帝謝恩的文書。之二、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達臣子對君主的忠誠和希望。之三、奏用以陳述意見。”


  “之五、上書:“上書”一詞始於戰國,是臣民向君主陳述主張、見解的陳述性文書。又稱“上言”、“上辭”


  上書大量應用於戰國時期:主要集中於《戰國策》、散見於《史記》列傳之中。目的是陳述自己的政治主張“順情入機,動言中務",《蘇秦以連橫說秦》、《觸龍說趙太後》、《樂毅報燕王書》、《魯仲連遺燕將書》和《李斯諫逐客書》等。”


  “之六、疏:疏,上疏:疏者,通也。疏,也稱奏疏,是一種就某一件事情向皇帝疏通意見,表示看法或有所匡諫的上奏文體。漢代《論貴粟疏》。唐魏征《諫太宗十思疏》。唐代李諤的《請革文華疏》。南宋宗澤《乞毋割地與金人疏》。明代楊繼盛的《彈嚴講疏》。張居正的《歲賦出入疏》。等等都是曆史上著名的奏疏。自秦至清,一直沿用,漢、唐、宋、清使用尤多。劉總《文心雕龍奏啟》雲: "自漢以來,奏事或稱上疏,儒雅繼踵,殊來可觀”。對所議事項分條陳述,將基本觀點闡釋充分是疏的一個明顯特征。”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