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爭取人心
“陳錦鬆認為《六韜》一部黃老道家的兵書實為精辟之見。比較同為先秦兵家的《六韜》和《孫子兵法》,我們可以發現二者的風格完全相反,《孫子兵法》局限於討論軍事領域的戰略問題,而《六韜》則更多的關注超軍事領域大戰略問題。如果說《孫子兵法》是軍事戰略方麵難以逾越的理論高峰,那麽《六韜》則大戰略方麵難以逾越的理論高峰。”
“《六韜》要求君主清心寡欲,勤勉治國,至於民眾是否要這樣則未必,治國的關鍵在於因勢利導,順應民心,此乃典型的黃老道家治國之道 。”
“《六韜》有著非常深刻的治國思想,從某種意義上看,《六韜》不僅僅是一部兵書,也是一部治國安邦定國的政治著作,其治國思想體係大體上屬於黃老道家,提倡無為而治。”
“還真的是《百科全書》啊?”謝胭不禁咋舌。
“《百科全書》?你說得是《永樂大典》吧?”梁戀看著謝胭的眼睛,疑惑道。
“我知道,《永樂大典》是古代最大的百科全書。《永樂大典》內容包括經,史,子,集,天文地理,陰陽醫術,占卜,釋藏道經,戲劇,工藝,農藝涵蓋了民族數千年來的知識財富。《永樂大典》在永樂年間纂修完成後,隻抄錄了一部,叫做“永樂正本”;到嘉靖朝,怕大典有損,又重錄了一部,稱為“嘉靖副本”。因為兩部大典都深藏在皇宮中,沒有刊印,流傳稀少,在朝代更迭、內憂外患中被偷盜、搶掠、焚燒,“正本”消失了,“副本”也隻剩下四百餘冊。”
謝胭笑笑,然後晃了晃梁戀的衣服,“你繼續講書裏麵的內容。”
“嗯。《六韜》對理想的治國境界作了描述,“萬民富樂而無饑寒之色,其君如日月,親其君如父母”,“陳其政教,順其民俗;群曲化直,百姓戴變於形;萬國不通,各樂其所;人愛其上,命之曰大定。”,“古之聖人聚人而為,聚家而為國,聚國而為天下:分封賢人以為萬國,命之曰大紀”要達到這容家個理想的治國境界,《六韜》提出“無使人奪汝威,因其明,順其常。順者任之以德,逆者絕之以力。””
“《六韜》治國思想的基本思路是聖賢的君主通過使用賢能之人治國,並提出了一套足以和儒家內聖外王學說相媲美的治國戰略思想,即“心以啟智,智以啟財,財以啟眾,眾以啟賢,賢之有啟,以王天下。”要通過修煉個人心性以獲取智慧,通過個人智慧來獲取財富,通過財富來獲取眾人擁戴與歸附,從擁戴歸附自己的眾人中獲取賢才,通過賢才來提高自己,這樣就成為一個良性循環,遇到一定的時機,就以行動以獲取天下。《六韜》強調以道以智治國,在競爭激烈的春秋戰國時期,和儒家的以德治國思想相比更具有可行性。”
“《六韜》治國原則:“無為而治”《武韜·文啟》中當文王問太公“聖人何守”時,太公道:“何憂何音,萬物皆得;何音何憂,萬物皆遒。政之所施,莫知其化,時之所在,莫知其移。聖人守此而萬物化,何窮之有,終而複始。”,“夫天地不自明,故能長生;聖人不自明,故能明彰。”聖賢遵循“無為而治”的原則,天下也因之潛移默化。《六韜》君主治國應當“不以役作之故,害民耕織之時。削心約誌,從事乎無為”。無為乃是君主治國所需遵守的基本原則。《文啟》將國君能否掌握與推行無為政治視為其優劣的條件,“聖人務靜之,賢人務正之,愚人不能正,故與人爭;上勞則刑繁,刑繁則民憂,民憂則流亡,上下不安其生,累世不休,命之曰‘大失’。”意思是說最上等的聖人是會運用清靜無為政治思想平治天下的人,那些欲有所作為的統治者隻能造成天下的動蕩。、這充分說明了《六韜》對道家無為思想的推崇。”
“總體上《六韜》內容廣博,在各個方麵都有比較精辟的理論分析,其思想和黃老道家一脈相承,對人性有著深刻的認識,認為人“好德歸利”,並以此作為經國治軍的依據,提出需要從德和利兩個方麵入手,同時吸收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要求統治者克製自己的私欲,愛民、少擾民,此外,其用人思想和文伐思想乃是其他先秦兵家所罕見的,至於其治敵思想則對戰爭的一些細節問題關注較多。”
“《六韜》具有濃厚的黃老道家色彩,思考非常全麵,涉及範圍廣,非常重視大戰略,並提出了獨特的文伐思想,把文伐作為武力競爭的重要輔助手段 。”
“第一,強調爭取人心。”
“在《文韜》中,多次強調收攬人心的重要性,並提出收攬人心的具體方法。如“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則失天下”,以及“愛民”、“惠民”、“修德”等,盡管這些思想完全形成於春秋戰國時代,但其思想淵源則可追溯到西周甚至更早的商代,如商湯和伊尹就已模糊地認識到人心向背對戰爭的影響。對照呂尚在滅商戰爭的準備和實施過程中的各項政策措施,我們不難看出《六韜》中收攬人心的思想與呂尚的思想是基本相符的。再者,與呂尚同時的周公也曾說過,《左伷·襄公三十一年》引《泰誓》:“民之所欲,天必從之”,而稍後產生的軍事理論著作《軍誌》、《軍政》也有“有德不可敵”等,與呂尚的思想亦可謂一脈相承。由此可見,通過對曆史經驗的總結,結合對敵鬥爭的需要,作為周軍政大員的呂尚,完全有可能已認識到人心向背與戰爭勝負的關係,因而采取了適合不同階層要求的一係列措施,以爭取廣泛的社會支持和擁護。但是由於階級和時代的局限,他強調的爭取人心,主要是為了穩定奴隸製的社會秩序、緩和民眾及奴隸們與奴隸主的矛盾,以便更好地實現既定的政治目標。如《文韜》第一章開篇就直言不諱地用釣魚米比喻收攬人心,即“緡,釣線,微鉺明,小魚食之;緡綢餌香,中魚食之;緡隆餌豐,大魚食之。夫魚食其餌,乃牽於緡”,“以餌取魚,魚可殺;以祿取人,人可竭,盡力賣命,”,可見呂尚爭取人心是以維護奴隸主貴族統治利益為前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