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民風善惡,根在用人
“《潛夫論》說過,國家為什麽會亂?怎麽能夠判斷出國家將要混亂呢?關鍵是看這個國家是否重視賢德的人。為什麽有的國君重視賢德的人,有的國君不重視賢德的人?不重視賢德的人,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國君喜歡財貨。《六韜》說過,如果在上位的國君喜歡財貨,群臣都喜歡獲得利益;賢德的人最大的特點就是不自私自利,欲望對他都沒有誘惑。賢德的人一旦不被國君重用,就隱居起來。這個國家,因為沒有興起好的教導,倫理道德的教育,結果人的自私自利的心都生起來,國家的禍亂也就到來了。”
“史書中還記載著一個典故。秦國要去討伐楚國,先派使者去看一看楚國有什麽寶器。楚王聽到後,就把令尹子西召過來。問他:“秦國要觀一觀我們國家的寶器,我們國家的和氏璧,隋侯珠是不是可以拿出來給他們看呢?”令尹子西回答說:“我不知道。”楚王又召昭奚恤,詢問他這件事。昭奚恤回答:“秦國想看一看我國政治的得失而別有企圖。一個國家最重要的寶器在於賢德的臣子,像珍珠,玉器等玩好之物,不是國家最寶貴的東西。”楚王聽他回答得很有道理,就派昭奚恤來應對這件事。”
“昭奚恤在東麵設立一個高台,在南麵建了四個高台,在西麵建一個高台。等秦國的使者來時,昭奚恤對他說,您是我們國家的客人,請到東麵的上位就座。令尹子西坐在南麵的高台上,太宗子敖,葉公子高,司馬子反依次坐在南麵。昭奚恤自己坐在西麵的高台上,對秦國的使者說:“你想看一看我們國家的寶器。楚國的寶器是賢德的臣子。能夠治理百姓,充實倉庫,使百姓各得其所,有令尹子西在這裏;手裏拿著珪璧出使諸侯,能夠化解彼此之間的仇怨,結交兩國之間的友誼,使彼此沒有戰爭的憂患,有太宗子敖在這裏;能夠保衛國土,謹守邊疆,不侵犯鄰國,鄰國也不能夠侵犯我們國家,有葉公子高在這裏;治理軍隊,整修軍器裝備抵禦強敵,手裏拿著戰鼓激勵百萬民眾,他所任用的人都可以赴湯蹈火,萬死不辭,有司馬子反在這裏;緬懷先王霸業所成就的這些經驗教訓,能夠吸取治理動亂的經驗,有我昭奚恤在這裏,請您盡情地觀看吧。”秦國的使者聽後,非常驚懼,無言以對。回去就向秦君稟告說:“楚國有很多賢德的臣子,這時出兵打它,還不是時候。”結果,秦國就沒有去征伐楚國。”
“為此,可見,曆史上賢明的君主都是以賢臣為寶,而不是以珍珠,寶玉為寶,因此國家得以安定。如果在位的人喜歡珍珠,寶玉這些財富,結果會怎麽樣呢?《孟子》說:“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從上麵的領導者到下麵的老百姓,都去爭相獲取利益,這個國家就處於危險之中。《鹽鐵論》對這件事也做了一個評論:“隋和,世之名寶也,而不能安危存亡。”隋侯珠,雖然是世間最名貴的寶物,但是它有什麽用呢?不能夠使危亡的國家得以安存。所以,“故喻德示威,唯賢臣良相,不在戎馬珍怪也”。你要顯示自己的威德,隻有靠賢臣良相,而不是這些珍禽,異獸,珠寶,等等。聖王以賢臣為寶,不以珠玉為寶。”
“二、民風善惡,根在用人。”
“《後漢書》說過:“務進仁賢,以任時政,不過數人,則風俗自化矣。”一定要進舉賢德的人,讓他們來處理朝政。如果真正賢德的人在位,不過幾個人,市間風俗自然能夠得到轉化,市間風氣也會由惡變善。在中國曆史上,有很多有道德學問的皇帝把儒釋道三家的大德選為國師,自己跟著國師學習,對國師禮遇有加。因為儒釋道的大德們都能夠身體力行,而皇帝又對他如此恭敬,通過“上行則下效”,整個市間就興起了追求道德,愛好仁義的風氣。如果我們能夠選拔那些德才兼備,對傳統美德有認知的人,禮義廉恥的道理,相信不過兩三年,市間就會更加和諧。”
“宣講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德行,有助於人們分辨是非善惡,隱惡揚善。”
“《文子》指出了國家不任用賢德之人的原因。“上多欲則下多詐,上煩擾則下不定,上多求則下交爭。不治其本,而救之於末,無以異於鑿渠而止水,抱薪而救火也。” 自康乾盛世直至慈禧專政的曆史,反映出賢德的人得不到重用的原因。康乾盛世時,有請儒釋道的大德到宮廷裏講經的傳統。”
“曆代,皇上之所以不能任用賢德的人,沒有興起教化的原因是他自己欲望太多。自己欲望太多,就不願意聽聖賢教誨。因為聽後他也做不到。”
“《文子》說,市間上層的人欲望很多,底層百姓就會興起欺詐之風;上麵的法令非常地繁多,沒有條理,下麵的百姓就不安定;上麵的人有很多欲求,下麵的人就會交相爭奪利益。不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隻在枝葉上解決問題,就如同是想止住水,卻開鑿河渠;想要救火,卻往火裏放木柴一樣的道理。”
“必須有聖王出現。《文子》提到:“聖王在上,明好惡以示之,經非譽以導之,親賢而進之,賤不肖而退之,刑措而不用,禮義修而任賢德也。”聖明的君主在世,他會把他喜好的和厭惡的事明確地宣告天下,讓人們有正確的行為規範;通過非議,稱譽來引導輿論;通過親近,進用賢德之人,鄙視並罷退不肖之徒來治理國家。刑罰雖已頒布,卻能放置不用。禮儀,道德都可建立起來並重用賢德之人。也就是說,如果有賢德的君主出現,而且能夠重用賢德之人,興起倫理教化之風,那麽,市間風氣要轉好也不是一件難事。”
“《群書治要》中把用人的重要性歸納為三方麵。一、關係到國家的治亂安危。《毛詩》說:“任賢使能,周室中興焉。 ”《漢書》言:“任賢必治,任不肖必亂,必然之道也。 ” 《典語》:“夫世之治亂,國之安危,非由他也。俊乂在官,則治道清;奸佞幹政,則禍亂作。 ” 《鹽鐵論》說,“隋和,世之名寶也,而不能安危存亡。故喻德示威,唯賢臣良相,不在戎馬珍怪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