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八章 分潤戰功,報捷
崇禎四年九月二十八日,後金大汗皇太極無可奈何之下帶兵全數退走,大淩河之戰也以明軍大獲全勝而告終。最快章節就上
是日夜,祖大壽留下一部分兵士站崗,其餘所有官兵皆敞開肚皮,大吃大喝,其樂融融。
祖大壽大帳之中也開了一桌宴席,除了劉仁玉這個特例之外,其餘各部人馬之中副將以上的高級軍官全部在列。
今日晚間吃酒飯的核心目的,其一自然是慶祝大淩河之戰大勝,而另外一個更重要的目的則是好生商討一下這個軍功該如何分潤。
張春,吳襄,宋偉所部與祖大壽和劉仁玉所部會合之前各自獨立作戰,他們這兩大部分明軍之間就隻有一個地方有交集,那就是靖邊堡軍空軍部隊擊毀後金軍的炮兵陣地,而會合之後,後金兵已經退走,兩軍合作之時再無共同戰功。
對於自家空軍部隊擊毀後金炮兵陣地這個戰功,劉仁玉非常大度地讓於張春,宋偉和吳襄所部,讓他們去分。
張春,宋偉和吳襄自然是先謝過劉仁玉,隨後張春和宋偉覺得吳襄在與後金作戰時超常發揮及其勇敢,且在後金炮兵的炮擊之下都沒有崩潰,實在是很讓人佩服,於是二位將主決定將擊毀後金炮兵的功勞讓給吳襄。
吳襄假意推脫一番,便欣然接受。
至於斬獲的三百建奴,也按照貢獻,給予吳襄所部一百五十級,剩下的一百五十級張春和宋偉平分秋色。
張春和宋偉如此劃分戰果,令吳襄甚為滿意,他為自己在無可奈何之下的堅持卻能取得如此成果感到無比慶幸。
張春,宋偉,吳襄各部的戰功較少,比較容易劃分,而祖大壽所部嗬劉仁玉所部所立的戰功劃分起來就需要細細算計。
按道理講,自後金圍困大淩河以來,城中守軍吃用的糧食全部是靖邊堡軍提供的,而且在與援軍會合的時候,靖邊堡軍的熱氣球和戰車,還有他們開挖的地道都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祖大壽在劃分戰功之時自然會考慮向劉仁玉的靖邊堡軍傾斜。
“劉將軍,你部人馬與正藍旗陣戰,所獲首級自然是你部人馬獨享。隨後,我軍奪得兩白旗戰馬八千餘匹,其實多多仰仗你們熱氣球空軍的襲擾,讓建奴不得不將馬棚建在遠離大營的地方,還有你部人馬挖掘的地道讓咱們的兵馬可以神不知鬼不覺地發動襲擊,所以本鎮就將這些戰馬全部劃撥給你部。”
祖大壽此言一出,先前還一直樂嗬嗬的祖大弼頓時麵色大變,臉上陰雲密布,顯得極不高興。
“難道韓棟便沒有出力嗎?”這是急性子祖大弼的心聲。
劉天祿,張存仁等幾位副將也多有不耐之色。
祖大弼,劉天祿,張存仁等幾位遼軍將領臉上的不忿之色,劉仁玉都看在了眼裏,他的心中也隨之有了計較。
他的哲學從來都是吃小虧占大便宜,若是在分潤戰功的時候斤斤計較,可獲小利,但是必然會開罪同僚,所以倒不如雨露均沾,讓大夥兒都有好處,如此,舍棄些許實物小利,卻可以獲得團結這項大利。
要知道明末的時候,大明有很多事情都壞在官員之間不團結這一點兒上麵。
所以劉仁玉便微微一笑道:“奪取建奴戰馬,我部有功不假,但是若沒有大帥的大軍在城南接應,這麽多馬也沒辦法全部帶回大淩河城中,而且韓棟韓將軍也跟末將麾下孫無病一起出擊,所以末將認為這繳獲的戰馬不妨二一添作五,咱們兩家平分,不知大帥意下如何?”
劉仁玉此言一出,祖大弼等遼軍將領的臉色立馬由烏雲密布轉變為晴空萬裏,他們都覺得劉仁玉這個人很闊氣,於是便對著後者笑上一笑,點一點頭。
劉仁玉也報之以一個微笑。
祖大弼等幾位將主與劉仁玉之間的小小交流動作,祖大壽全部看在眼中。
他會心一笑,對劉仁玉的高風亮節有些欽佩。
“既如此,就依劉將軍所言,我軍奪獲的兩白旗戰馬就分作兩半,我部與靖邊堡軍各得一半。接下來,就是最大的那一個軍功,陣斬四千,俘獲一千那個最大的戰功,這個戰功又該如何劃分,劉將軍你有什麽想法?”祖大壽現在倒想先聽聽劉仁玉如何劃分這場戰功。
劉仁玉按照慣例,自然又是要吃小虧占大便宜的。
“大帥,此次作戰,陣斬的建奴真夷有兩千,末將先前已經得到將近一千建奴真夷的首級,所以建奴真夷的首級末將隻要五百顆,餘下的建奴雜兵,請大帥將那一千俘虜交給末將去獻俘,其餘兩千首級就都交給大帥,不知大帥意下如何?”劉仁玉笑道。
如此安排,當真是再好也不過了。
祖大弼,何可綱,劉天祿,張存仁等一眾遼軍將領,全被劉仁玉不斤斤計較的豪邁之氣所折服,對劉仁玉的觀感是愈發的好了。
“好,就依劉將軍所言,建奴真夷的首級就分五百級給靖邊堡軍,那一千俘虜也分給靖邊堡軍。”祖大壽微笑道。
如此,經過一番不甚激烈的探討,此次大淩河之戰的戰功便被分潤完畢。
總的來說,劉仁玉所部靖邊堡軍在此次大戰中出力甚多,但在分潤戰果的時候卻吃了不小的虧,但他收獲的是張春,宋偉,吳襄,祖大壽,何可綱,祖大弼,張存仁,劉天祿等人的好感。
日後若是再有大兵團作戰的情況,至少這幾位將主的人馬肯定會跟劉仁玉合作無間,都是為了大明,吃點小虧不算什麽。
待得功勞分潤的大方向定了下來,祖大壽便對著在場的各位將主道:“大淩河大捷的軍功各部如何分潤,咱們已經有了章程,接下來各位將主便先回去,把你們自己手下的功勞點算清楚,等咱們把一切都搞清楚了,本鎮便和張兵備一起寫請功折子。”
祖大壽此言一出,立即就得到了一眾將主的響應。
於是所有將主便各自回返自家大營,又去把戰功落實到每一個官兵的頭上。
劉仁玉回到自家大營,馬上就召集手下所有統兵將領,將功勞分派的情況說了,這個事兒劉仁玉已經做主,大夥兒也沒甚好說的。
接下來具體分潤戰功的時候,大夥兒都說全聽劉仁玉的安排,於是劉仁玉便按照自己的意思將戰功分派一番,且看大夥兒有沒有意見。
眾武官沒有異議,劉仁玉便打好底稿,速速送到祖大壽處,讓他寫折子時做參考用。
說起來,這大淩河之戰可是實實在在的大捷,跟寧遠大捷和寧錦大捷不同,這兩次大捷,並未實際斬獲多少首級,隻是擊退後金軍,而此次大捷卻有五千三百多級首級,還有一千俘虜為證,至於兵刃軍械,旗幟盔甲更是數不勝數,便是後金鑄造的大炮,也全部被一網打盡。
有如此實打實的大捷兜底,張春和祖大壽寫起折子來自然是得心應手。
這二位將主分別從自己的角度對這場大戰進行描述,但描述的風格方麵卻無二致,無外乎是大明天兵無比英勇,忠君報國,殺敵無算,後金被殺得大敗雲雲。
兩位將主連夜寫完奏折,打算次日一大早便派遣信使,將捷報送往京師去。
在這兩路信使之外,祖大壽還打算再派出一路信使,專門前往錦州去向丘禾嘉報信,將大淩河之戰大獲全勝的消息告知這位寧遠巡撫。
雖然祖大壽與丘禾嘉互相看不順眼,但是一份戰報總是要發的,但祖大壽在發戰報的時候卻留了一個小心眼兒。
次日早晨,到京師去報捷的信使走了兩個時辰以後,去往錦州的信使才出發,這樣丘禾嘉就沒辦法先於祖大壽和張春一步,將捷報發往京師去邀寵。
而去往京師的那兩名信使都被配備了三匹馬和充足的幹糧,祖大壽和張春特意叮囑他們沿途不能停靠在城池之中,不能把大捷的消息走漏半個字,以免被沿途的將官搶先將大捷的消息報上去。
那兩位信使得了令,便策馬狂奔,直奔京師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