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龍城歌會
肖鋒知道龍城人民比較喜歡唱山歌,尤其是在一些重大節日,比如說三月三、中秋節等喜慶日子,四麵八方的山歌手和歌迷們都匯聚在一起,舉行盛大的對歌比賽活動,俗稱“趕歌圩”。據說歌圩舉辦之前,歌手們便相邀結伴,組成歌隊。一般都是經常在一起唱歌相熟的老搭檔組成一隊,每隊三五人不等。
對唱山歌都是即興創作、臨場發揮的,歌隊中通常有歌師一名,專門負責現場編詞出歌。另有歌手若幹,專門負責對歌演唱。有時,歌師也參與對歌。進入歌圩,各隊互相選擇對手,擺開陣勢,相對而立或坐,群眾四周圍觀形成一個歌場。
何梅豔告訴肖鋒,龍城山歌曆史悠久,自唐代以來,曆經滄桑而不衰。時至今日,每逢年節假日,魚峰山下、小龍潭邊、人民廣場上,都有歌手自發結伴對唱山歌,圍聽者甚眾,場麵歡快熱烈。在現代化的都市裏至今仍保留著傳唱山歌的古老文化形態,這在全國的城市中是罕見的。
何梅豔給肖鋒講了一個有關歌仙劉三姐的故事,相傳唐代有一壯族女子劉三姐為人剛直,機敏聰慧,口齒伶俐,善唱山歌。她用山歌與地主老財相鬥,最後被官兵追殺,從魚峰山跳入小龍潭騎魚飛天。
從此,龍城人民就把劉三姐視為自己的歌仙頂禮膜拜,並以廣唱山歌予以紀念。魚峰山上曾有一石刻,上麵刻有劉三姐畫像並刻書山歌一首:“唱歌好,唱歌得耍又得玩;不信你看劉三姐,唱歌得坐鯉魚岩。”至今,魚峰山上仍保留有“三姐岩”、“對歌坪”等遺跡。
肖鋒對何梅豔的話深信不疑,因為曾經有一次,他與同學一起遊覽魚峰山時,就見到過這些遺跡。
肖鋒很佩服何梅豔對山歌了解得如此透徹,難道何梅豔從小就喜歡唱山歌不成?
“你喜歡唱山歌嗎?”肖鋒問道。
“廢話,龍城人民誰不喜歡唱山歌?!”何梅豔驕傲地說道。
“你去哪學呀?”肖鋒很驚訝地問道。
“在龍城很多地方都有人對歌的,特別是節假日或者重大節氣,唱歌的地方人山人海,想學唱歌,多去聽就行了呀!”何梅豔說道。
“真是佩服你啊!”肖鋒崇敬地看著何梅豔。
“這有什麽,當年我小的時候,父母都不管我了,我一個人四處晃悠,哪裏人多就往那地方鑽,慢慢地就喜歡上了唱山歌了!”何梅豔說道。
“唱山歌好像有很多種表現形式啊!有時見一個人在獨唱,有時又是兩個人對唱,甚至有時候很多人一起唱!”肖鋒說道。
何梅豔於是耐心地給肖鋒講解起龍城山歌的特點,形式上有獨唱、對唱、聯唱等。其中對唱是龍城傳統山歌最常用且最具特色的一種形式。對唱俗稱對歌,是歌手或歌隊互相比試歌才的競賽形式,因此又成為賽歌、打擂台,具有強烈的對抗性、競賽性,一般在舉辦歌圩時進行。
何梅豔繪聲繪色地給肖鋒講解著龍城山歌的表現形式,說得眉飛色舞,起舞飛揚,聽得肖鋒如癡如醉,一臉的神往。
何梅豔說,歌圩是壯族人民定期集聚的傳統歌唱節日,也稱為歌節、歌會。舉辦歌圩的場所稱歌場,多選在山坡、河畔及歌手們約定的地點舉行。其規模少則數十人,多則成千上萬。時間從早到晚,乃至通宵達旦,持續數日。
“哇!那麽多人啊?”肖鋒問道。
“是啊!就像城鎮趕集一樣的熱鬧!尤其是年輕人,通過對歌表達對對方的傾慕,假如兩情相悅,則交換定情信物,兩人就可以約會了!”何梅臉色緋紅地笑著說道。
“要不我教會你唱歌,咱倆對歌,然後約會!”何梅豔調皮地說道。
“想多了吧?!”肖鋒嘀咕了一句。
“我不夠美嗎?”何梅豔等著大眼睛看著肖鋒道。
“美!這是另外一碼事好嗎?”肖鋒臉紅地說道。
“看你臉紅的樣子,好可愛啊!”何梅豔怯怯地笑道。
“……”
何梅豔繼續介紹道,大家比較熟悉的是歌仙劉三姐,但是其實當地最尊敬的兩位歌神名叫妲貢妲曠兩姐妹呢。
相傳龍城有一個地方叫穿山鄉,那裏有一個龍吐山,在山上有個歌廟,叫妲貢妲曠廟,廟裏供奉的便是唱歌神。三位神像中一位身穿旗袍頭戴圓邊平頂帽,帽上還拖著一根帶子的叫吒神。旁邊各塑一姑娘神像,她們紮圍裙,辮子盤兩個圈,兩朵花分別插在頭的兩側,她們都張著嘴唱歌。
這兩位一個叫妲貢,一個叫妲曠,是兩姐妹。據說穿山的山歌都是這兩姐妹所傳。傳說古時候母親生姐姐妲貢時難產,兩天兩夜生不下來,第三夜她家對麵的山上突然亮起一盞大燈籠,紅光照到母親房裏,妲貢便順利呱呱落地了。第二年在同樣的情況下生下妹妹妲曠。姐妹倆非常愛唱山歌。
有一天,姐妹倆進山摘野菜不見回家,母親找了五天五夜才發現她倆在山洞裏攀肩唱歌。當母親欣喜萬分地呼叫女兒名字時,一股青煙飄過,姐妹倆化作兩塊石頭。為了紀念她倆,鄉親們建起這座妲貢妲曠廟。
“這故事太感人了吧!為什麽那兩姐妹化成一股青煙了呢?”肖鋒問道。
“我也不知道,大家都這樣傳,至於為什麽我也不得而知,估計是成仙的一種說法吧!”何梅豔說道。
何梅豔說在解放前,這裏香火很旺,每年農曆正月十六是廟會,敬朝者都在千人以上。每到秋後人們還抬神像出遊,出遊隊伍甚是壯觀。隊伍前麵有五六個道師戴麵具打峰鼓引路,後麵的人抬著神像跟隨,一行五六十人浩浩蕩蕩一路由廟裏出發,越陌度阡走村過寨。頭宵住木山村,二宵住巴雅村,三宵住大塘村。
唱歌神住在哪裏,那村就變成相當規模的歌會,附近幾個村寨的村民都聞訊趕來,通宵達旦對歌,熱鬧非凡。唱歌神三夜過後才返回廟中。
“你去祭拜過歌神嗎?”肖鋒問道。
去了一次,那真是好玩啊!那時我才13歲,我跟著一位同學一起去拜廟會,農曆十六,雖然天氣晴朗,但是還是很寒冷,去祭拜的人卻很多,大家浩浩蕩蕩直往廟會趕去,他們分成不同的對歌小組,捉對廝殺。
“一般,比賽分開台歌、對歌比賽階段、分手歌三個階段。”何梅豔說道。
正式的對歌比賽有規定的程序,開頭要唱開台歌,開台歌是指歌會開始、正式賽歌之前歌手們所唱的山歌。
每次歌手們聚會對歌,開台時,總要先唱上幾段表示友好的客氣歌,因此,開台歌也叫“客氣歌”。
開台歌的內容大都以歌手們互相表答相會重逢時的喜悅以及他們對山歌的酷愛之情為主,唱時氣氛融洽,感情篤真,其中不乏幽默的調侃逗趣。
如遇新老歌手對唱,新歌手往往會乘此良機想方設法向老歌手請教,而老歌手也總是當仁不讓,把自己唱歌的訣竅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對方。
在開台歌中,歌手們還常常互相稱讚對方的歌才,其語言生動活潑,還不時夾帶著一些辛辣的比喻,精彩絕倫,妙趣橫生,讓聽眾為之捧腹。
開台歌後,便進入正式的對歌比賽階段。傳統的賽歌對內容、腔調等一般沒有固定格式,賽歌一開始,歌場氣氛立刻變得緊張熱烈起來。
賽歌雙方鋒芒畢露,毫不相讓,用詞詼諧風趣,出歌迅速犀利,千方百計想壓倒對方。
這又表現出龍城人不甘落後,敢於爭先的性格。整個賽歌階段,歌聲此起彼伏,圍觀的群眾便成了現場裁判。
每到精彩之處,群眾鼓掌歡呼,呐喊助陣,歌場情緒熱烈歡快。
賽歌接近尾聲時,雙方會自動唱起“分手歌”。一般情況下,此時對歌輸贏己見分曉,雙方對上幾分鍾後便告結束,內容多以互祝吉祥,相約下次再會為主,對歌情緒平和友好。
而如遇兩隊實力相當,雙方都不肯放過這最後時機,反而利用剩下的有限時間來充分表現自己。這樣你來我往,各施其能,往往在這尾聲部分再掀高潮,讓聽眾大飽耳福。
何梅豔說道,對歌中還有一種較為獨特的形式叫盤歌,其格式較為嚴謹,歌詞大都為七言四句,對仗工整,一般采用排比句式。內容包羅萬象,多以群眾熟悉的地貌山川、花鳥魚蟲以及生活常識、農業知識為主,也有唱曆史人物、事件和故事的。
聽了何梅豔的介紹,肖鋒感歎龍城人民真的很了不起,能夠將山歌的內容、形式以及表現方法演繹得如此精妙絕倫,讓對歌變得如此豐富多彩,這一切都是龍城的勞動人民在繁忙之餘,對山歌傾注了身心,用歌聲表達出心中的情感,表達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對幸福生活的追求……
肖鋒感覺自己今天不枉此行,自己來龍城上學6年,雖然也聽同學們說起龍城的山歌如何的好,可是隻有今天,在何梅豔的陪伴與描述下,自己才真正立體地去了解到山歌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