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關山屹月> 68 歐陽修傳書高司諫

68 歐陽修傳書高司諫

  廢後之事一經傳出,眾皆嘩然。禦史中丞孔道輔、諫官範仲淹、同知諫院孫祖德、侍禦史蔣堂等十數人上書請奏,反對廢後,呂夷簡哪裏接納上報。既然台諫的奏章不能上報,眾人也不肯善罷甘休,隻等次日上朝時再說。


  誰知道次日趙禎不朝,然後直接發廢後詔書,一下子打亂了眾人的陣腳。眾人見此並不肯罷休,聚在一塊兒商量後,都說呂夷簡蒙蔽聖聰,不能讓廢後之事得逞,幹脆全都去宮門請候。


  烏壓壓一大群的人,全都聚集在宮門外麵,高聲喊叫趙官家,請他出來與眾人賜話答對。然而趙官家似乎聾了,眾人白白喊叫了半天,根本不見有什麽回複。


  不多久眾人叫喊得累了,孫祖德、蔣堂這幾個,聚攏在一塊兒在小聲說話,意思想再回去商議。怎奈範仲淹、孔道輔這兩個人卻等不得,仍舊在繼續拍打宮門,高聲召喚趙官家。


  因趙官家的回複急等不來,孔道輔這廝上來了脾氣,抓住宮門上銅環拉拽,直接把呂夷簡就罵上了。範仲淹雖然沒罵人,因他著急,聲音也跟著提高了八度,數裏之外都聽見。這邊的熱鬧,連外麵的百姓都驚動了,眾人一發擁擠在高處,齊來看景兒,一麵還指指點點的,幾乎將高樓都擠塌了,好多處房頂上都站著人。


  本來廢後這件事,就不光彩,更何況查問到事情的起因,是因為後宮爭風吃醋,官家的脖頸被郭後打傷。趙官家不願意此事被太多人知道,心裏麵隻想著悄悄做。


  誰知道這事兒瞞不住,很快朝中就知道了。這幫天殺的台諫,反對又不肯悄悄的,非得要敲鑼打鼓的,一遍遍嚷嚷什麽“臣等認為,皇後無大過,貿然廢後之事不妥”。


  什麽“陛下不聽臣等之言,一意效仿光武廢後,是昏君所為!”、“執政拒收台諫奏疏,臣等請求麵見陛下”之類的話,生怕別人不知道。而且他們還力大無窮,掙紮起來,內宦根本就拉不住。


  因為這件事鬧大了,連市井百姓都知道了,官家成了眾人的笑柄,這次算丟人丟大了!過不多久,這幾個終於招惹來禁衛,將他們拎雞也似地給架走了。


  當日台諫白鬧了一場,到底趙官家沒開門,立刻就把郭後給廢了。等到眾官上朝時,再議論這事兒,郭後人已經被廢了,趙官家封之為淨妃,奉命修道,賜玉京衝妙仙師,賜名清悟,居長寧宮,這時候勸諫都已經晚了。


  郭後被廢這件事,立刻就傳到楊太後耳中。楊太後評價這事道:“雖然說郭後淩帝被廢,尚美人、楊美人這兩個,為了爭寵,迷惑官家,把後宮攪得烏煙瘴氣,帶壞了風氣,這兩個人也絕不能留。”


  這個時候,郭後被廢,倘若再黜尚、楊二人,怕官家麵上過不去,楊太後隨即吩咐說,過幾日找個合適的機會,就把這二人送出宮外。


  因後宮無首,時有周武惠王曹彬的孫女曹氏,年方十八,熟讀經史,慈愛節儉,寬和賢慎,為人稱頌,章惠楊太後勸帝納之。趙禎聽從太後之言,迎娶曹氏,就立為皇後。


  因範仲淹、孔道輔等人被貶,眾人都覺得不公道,立刻好多人都出來上諫。餘靖、尹洙這兩個不說,還有歐陽修這個廝,也跟著帶頭出來了。歐陽修這人,本來就是個無事忙,今天因範仲淹一個月沒上諫,立刻寫信提醒說:“豈無一件事可言?”、“今天子躬親庶政,化理清明,雖為無事,然自千裏詔執事而拜是官者,豈不欲聞正議而樂讜言乎?”


  明天因石介的書法太過詭異,害怕石介帶壞了學生,歐陽修立刻寫信提醒道:“今不急止,則懼他日有責後生之好怪者,推其事,罪以奉歸,此修以為憂而敢告也,惟幸察之。”別人若肯改倒還罷了,一旦同他看法不一,那就壞了。歐陽修認為別人錯解了他的意思,能陸續寫上五六封信解釋,目的隻有那一個:勸人家改!


  說不得餘靖、尹洙、歐陽修等人,紛紛上書,請求趙官家收回成命。眾人的進言,趙官家根本不當回事兒,這些劄子呈上去,根本聽不見一點的響聲。


  歐陽修本身又不是諫官,倒也罷了。身為左司諫的高若訥,對此事也是一聲不吭,歐陽修遂就坐不住了。因為知道高若訥為人,強令他去必然不肯,歐陽修想了個激將的法子,與高若訥寫了一封信,讓他將此信轉交於趙禎。


  本來歐陽修這封信,高若訥以為是求人的,說的無非是一些廢話,因此並不打算上呈。怎奈歐陽修一向高傲,這次不容易求人了,若訥也好奇這封書信的內容,忍不住便要拆開看看,歐陽修這次是怎麽服軟。


  隻見那信上麵道:“修頓首再拜,白司諫足下:某年十七時,家隨州,見天聖二年進士及第榜,始識足下姓名。是時予年少,未與人接,又居遠方,但聞今宋舍人兄弟,與葉道卿、鄭天休數人者,以文學大有名,號稱得人。


  而足下廁其間,獨無卓卓可道說者,予固疑足下不知何如人也。其後更十一年,予再至京師,足下已為禦史裏行,然猶未暇一識足下之麵。但時時於予友尹師魯問足下之賢否。


  而師魯說足下:‘正直有學問,君子人也。’予猶疑之。夫正直者,不可屈曲;有學問者,必能辨是非。以不可屈之節,有能辨是非之明,又為言事之官,而俯仰默默,無異眾人,是果賢者耶!此不得使予之不疑也。”


  歐陽修的這封信,前麵廢話了那麽多,一會兒說他怎麽知道的高諾訥,一會兒又說,尹洙對高若訥評價如何,遲遲進入不到正題,看不見歐陽修服軟的意思,甚至沒一點道歉的影子,看得高若訥都心急了,繼續又看下麵的,見上麵道:“自足下為諫官來,始得相識。侃然正色,論前世事,曆曆可聽,褒貶是非,無一謬說。噫!持此辯以示人,孰不愛之?


  雖予亦疑足下真君子也。是予自聞足下之名及相識,凡十有四年而三疑之。今者推其實跡而較之,然後決知足下非君子也。”


  到此時若訥才明白過來:歐陽修此信不是來服軟,這廝根本不想要道歉!拿著此信宣示於眾,讓歐陽修成為笑柄的想法,恐怕是要落空了!


  怎奈若訥不死心,仍舊繼續往下麵看時,信上說道:“前日範希文貶官後,與足下相見於安道家。足下詆誚希文為人。予始聞之,疑是戲言;及見師魯,亦說足下深非希文所為,然後其疑遂決。


  希文平生剛正、好學、通古今,其立朝有本末,天下所共知。今又以言事觸宰相得罪。足下既不能為辨其非辜,又畏有識者之責己,遂隨而詆之,以為當黜,是可怪也。


  夫人之性,剛果懦軟,稟之於天,不可勉強。雖聖人亦不以不能責人之必能。今足下家有老母,身惜官位,懼饑寒而顧利祿,不敢一忤宰相以近刑禍,此乃庸人之常情,不過作一不才諫官爾。


  雖朝廷君子,亦將閔足下之不能,而不責以必能也。今乃不然,反昂然自得,了無愧畏,便毀其賢以為當黜,庶乎飾己不言之過。夫力所不敢為,乃愚者之不逮;以智文其過,此君子之賊也。”


  這一封信不看便罷,原來是故意寫來罵他!氣得高若訥鼻子都歪了。最後歐陽修結尾道:“昨日安道貶官,師魯待罪,足下猶能以麵目見士大夫,出入朝中稱諫官,是足下不複知人間有羞恥事爾。所可惜者,聖朝有事,諫官不言而使他人言之,書在史冊,他日為朝廷羞者,足下也。《春秋》之法,責賢者備。今某區區猶望足下之能一言者,不忍便絕足下,而不以賢者責也。


  若猶以謂希文不賢而當逐,則予今所言如此,乃是朋邪之人爾。願足下直攜此書於朝,使正予罪而誅之,使天下皆釋然知希文之當逐,亦諫臣之一効也。 前日足下在安道家,召予往論希文之事。時坐有他客,不能盡所懷。故輒布區區,伏惟幸察,不宣。修再拜。”


  既然他歐陽修故意跟官家對著幹, 根本不忌諱朋邪之論,而且還主動把黨人招供了出來,高若訥又有什麽好怕的?想到這時,高若訥果依歐陽之言,立刻將此信上呈與官家。趙官家見了此信後,果然將他被貶至夷陵。


  歐陽修雖然被貶出京,高若訥也沒撈著好兒,因為歐陽修文采好,這一篇文章朗朗上口,立刻就到處流傳開,裏頭的名句兒,不少人都能朗誦幾句。甚至有一些學文的童子,為了學習歐陽修的筆法,將這篇文章日日誦讀,都可以全文背誦了。若訥見此不得不慌:用這種方式流傳千古,實在不是件光彩事!

  因這篇文章,不少人提起起來高若訥為人,評價便道:“高若訥這廝,為遮掩自己怕呂相,不敢上諫替範仲淹力爭,故意把範仲淹抹成個黑的,他就不用上諫了。這高司諫真是個機靈鬼兒!”


  也有人因為這封信,連尹洙也一塊兒也罵了道:“在別人跟前說客套話,倒也罷了。偏偏他在歐陽修跟前,說什麽高若訥‘正直有學問’ 、‘君子人也’,不知道歐陽修愛當真麽!如今他到處宣揚說,尹洙睜眼說瞎話,識人根本就不行,這下好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