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官路無疆> 1068 研討個案

1068 研討個案

  官路無疆 - 1068 研討個案 

  省政府舉辦的這一次領導幹部形象人優化研討活動總體上安排了一個星期,但主要活動事項就三個:第一,曾省長親自講授有關事項;第二全省的市長們相互交流討論;第三,帶著媒體記者們實地開展相關個案訪談。 

  這個活動的出發點,在一開始就說得很明確:針對社會的發展進步,也隨著政府的改革不斷地深入,那麼領導幹部出境的機會越來越多,媒體的報告的內容也越來越多。那麼,不僅是對於領導人個人的形象報告,對於政府的機構,對於政府的工作相關的媒體也給予了高度的關注,也給予了非常密集型的報告。使政府明顯地感覺到工作是處於一個媒體大的環境裡面。 

  曾省長在研討中明確的指出:社會改革不斷地深入,媒體也在不斷地改革,不斷地深入他們的功能,面對這樣的形勢,我們的政府機關,我們的黨政領導如何有效地進行媒體的應對,如何把我們的形象能夠更好地加以優化,藉助媒體更好地把我們政府的工作能夠跟公眾進行廣泛地宣傳,進行廣泛的傳播和深入的溝通,這是我們面臨的新課題。特別是在最近一個時期,隨著三江省的黑窯事件、信訪案件頻頻出現,媒體對於省政府的相關報告的內容越來越多,使省里很多地方的領導幹部明顯地感覺到工作壓力是越來越大,挑戰也是越來越強。 

  他說:「我到三江省以後,在跟各位幹部的接觸當中,我們發現並不存在著正比關係。為什麼沒有這樣的正比關係呢?因為形勢在發展,不斷地會有一些新的內容,不斷地會有一些新的要求給我們提出來,這樣一來,這些新的要求並不是隨著我們經驗的積累就增長了,而是需要我們不斷地去學習,去應對新的形勢對我們提出的這樣新的要求,這樣我們才能夠適應社會的發展,在諸多的這些要求當中,領導人的媒體形象、我們政府部門的媒體形象是個非常突出的問題。」 

  他一點也不避諱在媒體面前揭三江省政府及下級政府的短,「我下了幾個市了解了一下工作情況,跟幹部的接觸交流當中,很多幹部有一個非常明顯的體會,那就是我們在實際的工作推動當中,在傳統的這種政府治理的環境下,我們的工作設想也好,我們工作也罷,有實際成效,我們就有成就感,出了問題,我們就有點提心弔膽了。有的幹部表示,自己工作態度相對認真,工作努力也都非常得勤奮,可是發現公眾並沒有給大家預想的認可。反而在工作當中,由於出現的某些瑕疵,被媒體把它報告出來,這個瑕疵又被一定程度地放大,使社會公眾就政府工作當中的瑕疵提出很多質疑,或者是對政府工作給予不少的負面評價。這就是我們感覺到有些茫然,為什麼工作設想很好?為什麼工作做起來很努力,工作從客觀上來講又是一件好事情,反而怎麼會得不到應有好的評價呢?恐怕這就是我們面對新的問題。」 

  他的講話與討論發言,引起了許多媒體記者的興趣,接了一些採訪,但更多的則是引起了下面各市、縣政府的廣泛重視,特別是在市長、縣長們的討論之中,大家覺得曾省長提出的這個政府領導幹部形象優化確實非常必要。 

  圍繞曾家輝的話題,省、市、縣三*級政府的官員們,紛紛討論了幾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形象問題是什麼?形成的一種觀點是,政府工作過程之中,希望得到好的評價,努力去做,但是事與願為。為什麼會出現這個問題,這些問題到底是什麼問題? 

  第二個問題,如何解決問題。目的並不僅僅是發現問題,更重要的是理清問題、解決問題。解決問題需要一種什麼樣的理念? 

  第三個問題,解決問題的理念究竟是什麼?只有樹立起了解決問題的理念,政府才能從工作的方法,工作的藝術上去推動實施,這樣才能很好的應對媒體的監督與宣傳報道。 

  曾省長在討論之中,提出尋找比較典型的個案來加深大家的印象。他對選擇個案還提了原則性的要求,「在相關的問題當中,我們選擇那些有代表性的,在相關的案例當中我們選擇那些沉寂下來的,而且可以進行深入討論的個案。而且,這樣的個案是每年都有發生的,每個月都有發生的,甚至每天都有發生的,選擇這樣的典型案例,我們可以看得更深入一些,通過這些典型案例可以能夠聯想我們當前發生的一些新的個案,也可以跟我們以往的工作能夠進行關聯分析,我們在分析其他相關案例當中,也要想一想,在我們的部門,在我們的地區,在我們在處理的工作當中,有沒有類似的事情發生,如果發生類似的事情,我們應當如何有效地積極應對….」 

  在從各級各部門選送的案例當中,曾省長審核抽取了幾個案例。 

  第一個是公安交警方面的,他與媒體記者與各級政府的「一把手」們,專門針對一個叫馬良的人進行了討論分析。馬良是一個外省來三江從事商業活動的人,是三江省城裡的一個菜販,賣菜的。他的工作情況是每天早晨天不亮開著車到郊區去批發運輸蔬菜,把菜拉回城裡,天亮開始賣菜,這項工作是年復一年,日復一日。 

  這個勞作經歷很平淡,而且也很單調。可是,馬良因為是開車運蔬菜,經歷就有點與眾不同了,每天在他必經的一條街道公路上,他不知道什麼時候被裝了單行線的行進標誌,馬良沒有注意到這個情況,特別是在另外的一側按了一個電子探頭,馬良每天都走,而且都在天亮之前,所以走來走去,根本沒注意到。 

  習慣志了自然。 

  三江省是一個礦產資源豐富的大省,前幾年提出要搞「生態環保」開發,這是一個非常明確的發展理念,馬良還是很關注的,因為「生態環保」跟他自己有一定的關係,跟他的汽車尾氣排放有關聯。馬良因為是外地人,人也很本分,遵守規章制度意識還是很強的,他在忙中偷閑做了一個汽車尾氣排放的檢測,尾氣倒沒有發現問題,但是沒想到在檢測廠給他打出來一個交通違章的告知清單。 

  曾省長親自解說這件事情,「這個違章告知清單裡面有150次在同一個地方的違章,馬良這下是嚇壞了。在同一地方交通違法150起,每次罰款100元,那麼累計要被罰款高達15000元,這個數據讓馬良看著就觸目驚心。他覺得這個不是自己有意違反交通規則,15000元錢他自己也算了算,等於是每天起早貪黑,半年下來的收入。也就是這一數字,等於是半年的辛苦都要為交警隊作貢獻了,所以馬良感覺到很無奈,但是這件事情被媒體報告出來,媒體報告出來以後,沒想到公眾就這個事件對於我們三江政府相應的主管部門就提出了一些質疑,這些質疑提出來之後,又使我們政府部門的形象大受貶損。」 

  他現場問了三江省電視台的記者,「你們當時報道了多長時間?」 

  記者回答,「事件只是報道一次,但追蹤報道長達半個月。」 

  「收到的反應多不多?」 

  「熱線電話都打爆了。」 

  三江日報的記者也表示,他們在電視報道這則消息之後,報紙也把其作為焦點,情況與電視媒體大致差不多,社會各界幾乎是一邊倒,指責交警部門的「不是」。 

  曾省長然後又繼續說了下去,「因為這些質疑,說為什麼馬良違章150次而沒有人告訴他,是馬良自己去做這個違章的尾氣檢測才發現了這150次的違章,如果馬良沒有去做,或者說這次沒有去做,等到年檢的時候再去做,那會有多少次?」 

  參加討論的同志們都清楚這一點,相信會日各月累,一定是更多次。 

  「我們政府的主管部門安裝這種電子監測系統,決不是為了讓更多的司機違章,從而收什麼罰款,而是為了更好地維護我們的交通秩序。但是,這個事情出現了,使我們社會的公眾對我們政府這樣的行為開始質疑,理論上不是為了罰款,但是這樣的罰款會發生,確實使相當一部分公眾對政府安裝這個電子監測系統的動機提出了質疑。那麼在這種質疑之下,社會方方面面進行了很多討論,甚至很多律師出來支持馬良,希望他能夠通過法律的訴訟來討會回一個公道。」 

  馬良已經坐在了會議室的一個角度,曾省長選取的個案,當然早有準備。 

  他問馬良,「你驚呆的同時,是不是很氣憤?」 

  馬良站起來回答,「是的。」 

  曾省長擺手示意他坐下說話,「那你是不是想去交警隊問問情清,整個明白?」 

  「不是想,我是真去了。」 

  「說清楚了么?」 

  「說倒是說清楚了,可罰款還得要交。」 

  「那你想過通過法律措施解決沒有?」 

  馬良想了一下,猶豫的道:「老實說,想過很久,而且….而且還有不少的記者表示支持,甚至有律師自願免費代理打官司….」 

  「可是最後為什麼沒告呢?」 

  「我…我一個小老百姓,能告倒公安交警部門?我想了想,最後才找到了信訪部門,把材料交給了他們,希望能通過一個比較溫和友好的方式,解決這一事情。」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