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5章 科學的魅力
第455章 科學的魅力
一般人大概是很難理解此時羅志強哪複雜的心情,他甚至開始有些恨自己老了,腦子真的不靈活了。
乃至於看著柳唯走進房間,將寧為亂丟在桌上的那些稿紙仔細的整理好,然後放進沒有任何標準的文件袋,貼上封條,在放進帶鎖的文件包內都如同在夢遊一般。
還是那句話,普通人真的無法理解像羅志強這樣的科學家,突然之間一直信仰的信念崩塌時那種感覺是怎樣的。那大概是比天崩地裂、滄海桑田還讓人震撼的感受。
不過腦子還是能思維的,但想的東西大概跟科學無關。
比如此時他覺得寧為身邊這些人太過謹慎了……
就剛剛寧為在稿紙上寫的那些東西,就算現在馬上公開,全世界能看懂並且能理解寧為那一連串想法的人大概率兩隻手都能數出來。而且即便看懂了又如何?
這些人中肯定起碼有一半甚至百分之八、九十的大佬都不會認同寧為的理論,可能還會吵一架,當然分成兩派開始吵架也是可能的,接下來CERN會很忙,費城實驗室之前的對撞機已經關了,目前能驗證寧為想法的設備只有CERN有,大家會想著法去證明寧為的想法有多荒謬……
萬一證明是真實的?
呵呵,那最少也十年後的事情了吧?
知道寧為的目標后,羅志強大概清楚這次試驗需要的數據量有多大,而且他並不覺得這短短一個月正好能找到足以佐證這個理論的結果。
原因其實也很簡單。
雖然LHC的確很給力,但並不能做到讓精確對撞。現在的CERN的所有研究都是基於量上的。
為什麼LHC開始運行就是很長時間,因為只有無數次的碰撞,才能產生足夠的數據讓他沒這些人去尋找他們所需要的美麗邂逅。
即便一個月產生的數據也是天量的,但羅志強還是覺得不夠。當然即便有更多的數據,處理又是問題。
等等……
好像有三月……
這一刻,羅志強突然心癢難耐,如果LHC近十年收集到的數據能全給寧為的話,那數據量肯定是夠的,說不定三月就能從中分析出足夠多有用的東西,萬一寧為的理論是正確的……
是的,想到這個萬一,羅志強便覺得靈魂都在震撼。
這絕對是不亞於牛頓開闢力學體系,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的成就。物理將翻開新篇章,地球的物理學將正式進入大一統時代,二十一世紀將是物理學的偉大時代,他們終於能窺探到宇宙的真理,了解到這個宇宙的運行機制……
這就好像宇宙的琴弦中說的那樣,科學家們一直致力於將小而輕的東西跟大而重的東西結合起來,前者比如各種粒子,屬於量子力學的研究理論;後者則是宇宙學的研究範疇,研究的是恆星、星系、乃至宇宙,最具代表性的學說則是廣義相對論。
兩者在各自的領域都有種種證據證明各自都是對的,但如果將廣義相對論跟量子力學合併在一起就會發現這將帶來天大的災難。
但宇宙並不是這樣的極端化,還存在小而重的東西,比如黑洞……
那麼就只有兩種可能,要麼廣義相對論跟量子力學這兩種學說有一邊是錯的,甚至兩邊都是錯的,要麼就是還存在一個還沒發現的理論能將兩者相結合。
今天他再次了解到了果然有這麼一個備選項,而且現階段就有可能被驗證。
羅志強得承認,作為一個學習並研究物理近三十年的老傢伙,他真的抵抗不了這種誘惑。
是的,這一刻,羅志強甚至升起了想辦法將CERN這些年積攢的數據全部偷出來,讓寧為交給三月去分析,爭取早日找到有價值成果的衝動。
真的,這種衝動跟兩人的國籍沒有任何關係,並不是從所謂的民族大義考慮,只是很純粹的為了科學,這屬於信仰。古人說朝聞道,夕可死矣。大概最能形容此時羅志強的心情。
所以他甚至覺得此刻寧為就應該把這些純數學的理論成果公開,因為這樣的話,羅志強敢肯定就在CERN內部會有許多物理學家,無分國別、人種,都會希望CERN能夠向寧為共享這些年的所有數據,來驗證這一理論是否能成立。雖然寧為的理論跟弦理論目前的情況差不多,都是用純數學方法進行的推演。
但沒辦法,弦理論在目前世界的科技條件下基本上沒可能用試驗來證明,但寧為的理論卻是有可能被證明的,這中間的區別可就太大了。
而且羅志強相信寧為的數學水平,推導過程不可能有明顯錯誤。
唯一想不通的是,寧為為什麼不將成功寫成論文,如果這樣的話,哪裡需要十個億來做試驗?亞歷克斯憑什麼敢跑到這裡來耀武揚威?他覺得CERN應該在無數科學家的要求下,讓艾德溫·喬治跪在寧為的面前,求他來分析這些數據才對。
事實早已經證明的CERNVM跟Worldwide LHCComputing Grid網格平台的計算效率完全比不上三月智能數據分析系統。眾所周知,LHC雖然是世界上最大最複雜的探測系統,甚至精細到每個探測器都裝備了上億個探測單元,但沒有與之相匹配的計算系統,會嚴重拖延科技的推進。
於是,當羅志強終於從震撼中,反應過來后,立刻忍不住沖寧為問道:「寧院士,您的研究已經很完整了,為什麼不考慮整理成論文發布出來呢?我相信這篇論文一旦發布,肯定會有很多人支持您的理論!」
聽了這話,寧為羞澀的笑了笑,謙虛的答道:「別啊,羅教授,千萬別這麼說。畢竟不管是量子物理還是宇宙學,我研究的時日都還尚短,而且目前這些成果也可能只是我異想天開。物理學是崇尚驗證的科學,我這也是希望能先有足夠的證據再考慮要不要發論文。不然貽笑大方多不好意思。」
羅志強立刻反駁道:「不不不,寧院士,其實並不是這樣的。即便在物理層面,純理論性的文章也是有市場的。超弦理論還認為宇宙應該有十個空間維度跟一個時間維度呢,我們怎麼驗證?卡魯扎·特萊茵理論還認為捲曲的維度在普朗克長度呢,同樣也有市場!科學假象首先要提出,經過大家一起論證,才有可能快速發展。真理越辯越明啊!」
寧為點了點頭,答道:「羅教授,你說的很有道理。我會仔細考慮的。如果這次試驗不能拿到足夠的數據來驗證我的理論,我會考慮將這一套理論證明過程適度公開。你剛才也看到了,這個工程量還是很大的。現在不如努力工作,找到更多的證據。而且你不覺得全世界研究弦論的物理學家也並沒有多少嗎?」
「所以如果我們找到更多的證據來支持這個理論,想來就能讓更多的科學家來研究這個理論。大家一起為找到尺短空間而努力。這才是我的目標。不瞞你說,另一邊我們智能研究中心屬於自己的高能物理實驗室也還在加快建設中,另一邊我們自己的CEPC計劃也在正常推進中。這些還都需要時間。」
「等這一切都準備好了,我當然是要公布理論的,這樣就能吸引那些志同道合又有能力的人來到華夏,跟我們一起為推進這項研究而努力。如果那個時候證明了我的理論是正確的,在配上三月的計算能力,就能以最快的速度將理論運用於實踐。羅教授,我們需要的可不止是理論,更需要的是相應的技術。」
「如果我的理論是對的,也意味著我們擁有了在宇宙中超光速傳遞信息的手段。如果我們研究出合適的保護性材料,讓信息能無損的進出尺短空間,同時找到兩個不同空間坐標轉換的方法,跟跨越空間的能量跟方法,就意味著我們未來將擁有能夠橫跨整個宇宙的鐵路網格。」
「即便不想那麼遙遠,我們這一代人起碼能搭建出橫跨太陽系的鐵路線。羅教授,想想看吧,到那個時候,通過尺短空間的運輸網路,我們將能將任何物資運送到太陽系內任何地外天體。第四次星際遠航科技革命就此開啟,我們將有可能在不久的未來進入星際時代……所以,別急,真的別急,羅教授。」
雖然寧為口裡說得別急,但這番話卻真的很容易能讓一位科學家上頭。
從尺短空間到第四次科技革命再到星際時代,一切轉換的那麼自然。更讓某位虔誠的科學信徒腦海中接近瘋狂的想法開始滋生,然後蔓延。
只是羅志強並沒有表現出來,只是沖著寧為認真的點了點頭,說道:「寧院士,我相信你的判斷,放心吧,我會讓所有人都全力配合你的工作的。期待這次試驗,我們能創造奇迹。」
「哈哈,非常感謝你,羅教授,我們一起努力吧。」
……
這一天羅志強都顯得有些魂不守舍。
古人說男人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以前羅志強也是這麼認為的,他快五十了,在高能物理研究領域的貢獻,大概就像最近幾年發表的論文差不多,都是上千人署名的論文,按照名字字母先後順序排序那種。
新聞也上過幾次,但大都屬於一閃而過那種。即便是出現在燕北大學的新聞里,瀏覽量也寥寥無幾。事實上全國上下知道他的人也不多。
唯一讓羅志強自豪的是,他在CERN這些年,還是培養了不少挺有出息的學生,他的好幾個學生都已經是國內相關領域的佼佼者。當然,也僅限於華夏國內。
本來吧,羅志強覺得他這輩子也就這樣了。
他年輕時也曾經希望自己這輩子能有大建樹,能成為新時代的愛因斯坦,但真正深入研究這一行之後才發現這個時代物理學突破所需要的條件他已經不具備了。他花費了三十多年的時間去攀登前人已經搭好的梯子,成為這個層面的專家,但是想更進一步的時候,只能依賴於全球合作。
說白了,最基礎的科研工作其實已經不太需要天賦,從繁複的數據中找到不一樣的東西,更多的依賴於經驗。但如果想要將現有的理論推進一步,跳出桎梏,那就需要天賦了。
生化環材為什麼是天坑專業?全世界都在說二十一世紀是生物的世紀,為什麼真正紮根生物的學生們卻發出勸人學生物天打雷劈的自嘲?還不是因為現在這些方向的進步,完全依賴於無數重複的實驗?一旦陷進去,這輩子幾乎就只能跟各種試管跟儀器打交道,很多時候想出成績甚至要靠運氣。
所以在四十歲時,羅志強已經降低了要求,他只希望這輩子能看到物理學在他們這代人手上有新的突破,也算是沒白活了。然後他便提出申請來到了CERN,開始在這裡帶研究生,也的確見證了一些突破,但距離正兒八經的理論突破,還是有些遠的。
即便是上帝粒子被發現,也是在標準模型指導下的發現。然而標準模型本身是否正確,學術界依然沒有定論。
直到今天,被寧為洗腦。
人是一種奇怪而矛盾的動物,比如高知者其實是很難被洗腦,但一旦洗腦成功,又能被洗得遠比一般人更為徹底。甚至不惜用生命來捍衛所信奉的真理。
但這一過程中內心有多糾結,可想而知。
當然,寧為是真沒想到他只是隨手將自己思路過程跟羅志強演示了一遍,這位同僚腦子裡就會冒出如此多的想法。這大概只能說人的經歷不一樣,寧為在學術這條路上幾乎沒用過任何挫折,更從沒有過自我否定,自然便無法體會到普通科研者在聽到這種推導理論時所受到的衝擊。
他只是單純的希望能跟人分享自己的學術成果,尤其是在剛被質疑,心情不太美麗的時候。找個自己人分享理論,然後一起罵剛剛那個美國人是傻逼就完事兒了!
至於其他有的沒的,寧為根本沒想那麼多。更想不到他講一下純理論的東西,竟然能撩撥得人家想干大事情。當然,這可不是寧為的魅力,而是科學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