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0章 New Generation
第720章 New Generation
「很高興接受你的採訪!」
公司的會議室里,萬年穿著一身平常的衣服,沒弄什麼騷包的奇裝異服,就是日常中的日常,像是跟宿舍下鋪吹牛打屁一樣隨便。
對面記者一頭金髮,毛髮濃密,不像別的老外總是一腦袋髮膠梳的整齊,反倒是散亂非常。便是帶著頂鴨舌帽,下邊的亂髮都四處鑽出來,特像個毛茸茸的鳥巢。
這位有個驚天動地的名字,華萊士!
當然不是那位華萊士,同名而已。
「其實我上周就過來京城轉了一圈,跟你的同事,還有一些導演溝通過,非常感謝有這個機會。」
華萊士抿了一口面前的熱茶,操著不太流利的中文笑道,「我很喜歡喝茶,這種飲料不像是咖啡,更加純粹也更加複雜,就像我對你的印象。」
「謝謝!」萬年禮貌一笑,並決定不把中文辭彙里「綠茶」的引申義告訴這位國際友人。
華萊士很是健談,在採訪之前先把自己的經歷過了一遍。
90年代開始當記者,從那時開始就關注國內電影,見過老謀子陳大導,認識賈科長、王曉帥,老賈當年去跟斯科塞斯見面的時候,這老哥還拍照來著。
「先從電影開始吧,」華萊士道,「現在國際市場上普遍有一種印象,認為中國電影不再具備活力和創新,而是跟其他地方的電影一樣,陷入了重複和模仿的窠臼。
最開始,我們從張一謀的電影里看到了中國的農村,從陳凱哥的電影里看到了深厚的文化,李銨是我們中西之間的橋樑和翻譯,侯孝賢跟楊德昌關注了城市的愛情悲喜,賈科長他們的第六代則展現了發展中陣痛的小城。現如今,中國電影跟好萊塢電影似乎沒有任何的差別存在,你認為呢?」
「不止經濟有全球化,文化也有自己的全球化。恕我直言,西方人看到的中國電影,實際上是相當狹窄的一部分。第五代和第六代都有個相對統一的主題,他們經歷過陣痛,對於某類題材有著自己的偏好。你們認為是特色,實際上則是他們的傷疤。
如今不一樣了,正如你所知的,中國市場是如今全球發展最快的電影市場,我們不可能為了要保證創新,或者所謂的特色而放棄去迎合最為廣大的群眾。他們喜歡的電影,主題是簡單的,故事是明確且高潮迭起的,過於個人化就意味著無法大眾化。」
萬年笑道,「即便是奧斯卡,在題材上也都大同小異,名人傳記、種族衝突,乃至於美國夢,這都是相當固定的套路。全世界都是這樣,成熟的審美必定是趨同的,你們的所謂活力,實際上只是比較新鮮罷了。」
「很高興你說到了奧斯卡,」華萊士笑道,「還沒恭喜你拿到奧斯卡最佳男演員,我想想,你是不是最年輕的奧斯卡獲得者?」
「應該不是,至少去年的布麗·拉爾森比我小一歲,很感謝她把獎盃遞給我,可能也是一種巧合吧。」
「對於自己的獲獎有什麼想法?驚喜?揚眉吐氣?還是別的?」
「嗯,驚喜、驚訝都不太對,更像是驚嚇。」
萬年斜靠在沙發椅上,「說起來有點像是炫耀或者說是謙虛,但我真的沒想過拿獎。不管是角色,還是別的什麼,我都不認為自己能勝過那些人。」
華萊士沉默兩秒,又問,「很難相信《愛樂之城》這樣一部典型的美國電影會跟你如此的合拍,你怎麼想到接拍這部電影的?」
「當初我在聖丹斯看到了達米恩的短片,之後我投資了《爆裂鼓手》。再然後他主動邀請我參演《愛樂之城》。至於美國化,我沒這個感覺。追逐夢想的人哪兒都有,只是《愛樂之城》要更加,」萬年頓了頓,「夢幻,不切實際一點?」
「哈哈,很不客氣的評論,不過這個時候,美國人確實需要一個不切實際的夢。」
華萊士打了個哈哈,略過了這個話題,畢竟之前說過,莫談政治。
「我相信美國觀眾對你都很好奇,為什麼一個中國演員能拿到奧斯卡電影?」
他搖晃著腦袋,「你在歐洲實際上很有名氣,聖丹斯、多倫多這些地方也經常可以看到你的電影。那麼,你是出於什麼原因拍攝美國電影的?因為嚮往好萊塢?」
「因為有趣吧。」
萬年想了想,「我的第一部外語片,應該是跟哈維爾合作的《湯姆的農場旅行》。那是個我從來沒接觸過的角色類型,拍攝地在魁北克,我同樣很陌生,出於好奇,我就接下了電影。
之後我跟妻子去聖丹斯旅行,見到了達米恩,順勢拿到了《爆裂鼓手》的劇本,之後的事情你也知道了。與其說我嚮往好萊塢,不如說我更想接觸一些比較陌生,有趣的事情。」
「那你未來會在好萊塢發展嗎?或者說,像是你那些同鄉一樣,傳播中國文化?」華萊士壞笑道。
「這不是我想不想的問題,是國外觀眾願不願意的問題。以前有個詞,叫東方臆想。在西方文化體系中,東方的形象不夠真實,但是根深蒂固。
即便我們想要把真實的情況拍攝出來,放到國際市場上,西方觀眾還是不買賬。他們不想看到高樓大廈的中國,他們想看到竹林上飛舞的長袍大褂跟辮子。只能說,我們在努力,但路還很遠。」
「所以你們選擇在亞洲先開始行動?」
「對,我們有共同的文化內核,很多思想都是共通的。」
「但很多製片公司覺得你們搶佔了市場。」
萬年笑道,「來的都是客,我管他是誰。我們拍齣電影,在市場上受到歡迎,難道也有錯嗎?」
「你剛才說,全世界的電影都一樣,都存在同質化的問題,為什麼?」
「因為市場,因為要生存,要賺錢。」萬年喝口水,道,「電影是藝術,也是商品,需要投入自然也需要回報。既然一條路的投資收益穩,那走那條路的人肯定多,全世界都是一樣的。」
「很多人把青年影視看作是跟A24、焦點一樣的獨立電影公司,你同意嗎?」
「一半一半吧,我們也會投資很多商業電影,比如《地心引力》,去年的《中國太陽》、《獵手》等等。獨立電影我更多把它看作是給人才的投資和訓練,獨立必定是小成本的,有個人特色的,也是年輕人最適合學習和發現自己問題的電影類型。沒人能上來就操作高成本的商業電影,除非他是個傀儡。」
華萊士不愧是西方記者,思路很明確,主要就是三部分:電影、商業、表演。
至於生活,拜託,這貨的私生活有什麼好挖的嗎?
不過呢,人家還是提了一句,「我認識很多著名的演員,包括那位丹尼爾·戴·劉易斯,他們的個人生活,都相當的,」他頓了頓,「多彩。我很好奇,像你這樣一個地位如此之高的人,為什麼會選擇一種,在一般人看來像是苦行一般的生活?」
這特么啥話,我當好人,難道也需要理由嗎?
萬年直接吐槽道,「英女王還能直接向法國宣戰呢,她為什麼不直接開戰?有些事情,你能做,想做,但不一定就要去做。」
「那你還是想?」
那貨被噎了一下,抿抿嘴沒回話,只希望他別把這句話寫在雜誌上。
······
當晚,酒店房間里。
華萊士在燈下整理著採訪的資料,本以為只是個單純的演員採訪,說說愛好生活未來發展就完了。
沒想到一接觸,還真發現了些東西。
就像他說的,這些日子,他接觸了寧皓、郭凡、文木野、萬倩,甚至於還跟賈科長聊了兩句。
如今把資料一整合,關於萬年的事情,反倒是變得更加錯綜複雜起來。
一眼看過去,如今中國市場上有競爭力的導演,基本都跟那個年輕人脫不開關係。別說是年輕人,就連上一輩,也有很多是他的熟人。
零零散散的話語,零零散散的感謝和吐槽,加起來,便是一張密密麻麻的網路,把當今中國市場囊括在內。
不同於所謂第五代、第六代這種頗有封建習氣的稱呼,更加的現代,更加的代表這個時代。
想來想去,華萊士打開word,在標題上打下幾個加粗的大字:
New Generation!
然後,word就閃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