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少帥春秋> 第155章 博弈(二)

第155章 博弈(二)

  六天之後,英日聯合對華實行海上貿易封鎖。他們利用海軍的強大,通過舟山群島控制了東海門戶。這一來,各國商船開往上海的航道便被完全切斷了。 

  進口的柴油、汽油立即斷絕了主要來源。印度和美國的原棉、南洋的橡膠及許多已買到手的工業原料,擱在各國港口運不進來,私營紗廠存棉量只夠十餘天消耗,停工的紗廠從5家發展到100多家,正泰橡膠廠這樣的大廠也要求停業。楊樹浦發電廠是燒柴油的,油源一斷,上海將大部停電。另一方面,外銷產品又堆積在碼頭上運不出去。這樣下去,正如上海工商業工會領袖虞洽卿所說:「工廠要關門,工人要失業,物價要高漲,市場要冷落,稅收要減少,生活要困難。怎麼辦?」 

  日資企業也推波助瀾。為最大限度使市民產生對局勢不穩定的恐懼感,一些日本貿易株式會社也趁機從市面上大肆搶購大米。原本9分一斤的大米在不到一星期漲到了1角4分,在第二周竟達到了3角2分,幾乎翻了2番! 

  中外的有識之士均感覺到局勢的緊迫:上海物價一失控,天津、北京和江浙幾省都受影響,每天有電報來告急催問。另有一些別有用心之徒上竄下跳,在報紙上推波助瀾,渲染局勢。 

  張漢卿正要如此:全國性兩年的建設以來、尤其是農業方面因為投入了巨資,且因為化肥的大量使用,使得畝產量比之以前有了很大的增長。以號稱「中國糧倉」的東北為例,到1924年底時全部糧食產量連續4年突破2000萬噸,為張漢卿能夠穩定上海局面打下堅實的心理基礎。他正愁掌握在國家手中的商品糧沒有銷路,這不,機會自己就來了。張漢卿與南京軍區司令員蔣柏里斟酌再三,決定還是「先禮後兵」。 

  6月12日,上海財經委員會和糧食廳宣布向上海市場拋出5萬噸大米,以使價格回跌。同時,報刊、電台開展宣傳,張漢卿也嚴正警告投機奸商「趕快洗手不幹,否則勿謂言之不預」。然而,投機者並不罷手,他們資力雄厚,5萬噸大米被一吸而空。6月14日,大米繼續漲到3角8分每斤。 

  作為坐鎮上海全權處理「五卅慘案」的中央大員,張漢卿以行政命令方式要求以虞洽卿為首的上海財經界首領以大局為重,「勿在此時作擾亂市場物價,各行業行會應以穩定上海大局為重,全力支持中央對此事件的態度和民眾的呼聲。」他還在《申報》上刊登整幅文章,抨擊以英國為首的帝國主義政策,並聲色俱厲地強調:「所有米鋪、商鋪等關係國計民生的行業,均需維持在五月初的物價水平。擅自漲價者,將交處10倍以上、但不低於所銷售物品的罰款。情節嚴重者,將處於嚴厲的刑事制裁。」上海省政府頒布了嚴格的條例並成立上海市面穩定委員會來整治金融市場的混亂。 

  資本家們看慣了軍閥政府們朝令夕改的三令五申,信奉「能用錢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他們指望通過賄賂執法人員以逃避物品的囤積,再在高價時賣出好價錢。可是人民黨的工作人員出奇地滴油不沾,種種的關係、辦法在人民黨上海省部及省政府的嚴格控制下根本不起作用。對屢禁不止、風頭正盛的幾家商埠,市面穩定委員會予以了嚴厲查處:或罰處使其倍受損失、一蹶不振,或全部沒收其財產,上海國家安全廳掌握的幾名首要人員更是受到了刑役等重處,於15日還槍斃了4個哄抬物價的商販。上海公安廳則召喚黃金榮等黑幫頭目於一堂,嚴令其約束門徒,勿要在此時興風作浪,否則國家政權將徹底將其清出上海灘。 

  國內勢力的蠢蠢欲動被壓制,但是混亂仍在繼續。上海股價一跌再跌,英日商會及其在中國的代理人、關係財閥不停息地拋出手中股票,以此來打擊不成熟的中國市場,準備在股價較低的時機再大量買進。因為上海省政府派出多個檢查小組來打擊本土囤積貨物,一些國家的公司紛紛將所購置貨物運上船,轉向海外。日本商會更是組織船隊將貨物不斷續地運往日佔台灣或日本本土。 

  張漢卿一面向出席上海市面穩定委員會的民族資本家鼓氣,要求他們把握機會,相信政府有能力控制局面,在此次金融風潮中不跟風拋售,並在有餘力的情況下搶先收購市面已經跌至谷底的股票。一面在上海各個城區以行政方式在政府控制下的米鋪平價販賣大米。在整頓上海財經工作會議上,張漢卿冷靜地說:「有人囤積大米想隼取暴利,但是他們小看了人民政府的能力!2天後每天進入上海灘的大米將會有2萬噸,5天後進入上海的大米將達到10萬噸。他們不是能吃大米么?只要他們不怕被撐死,上海的大米應有盡有!」要知當時整個上海灘不過300萬人口,一天大米消耗量充其量不過3000噸。 

  米販們和外國商會不能忍受米價下跌這種損失,這樣他們多日以來所做的努力不但劃為烏有,還要平白損失一筆龐大的資金——要知道正是他們自己導致了米價上揚,並在上揚過程中推波助瀾,並以相對高價位購買了大量大米及期貨。在經過短暫協商后他們一致決定,無限制吸納政府所投入市場的大米,以人為造成市面大米奇缺,使其價格上漲。他們所想的是通過經濟危機,壓迫民國政府在處理「五卅慘案」對英國政府的強硬態度。 

  6月25夜,一紙密令,東北、湖北、湖南、江蘇等產米大省立即行動,將早已整裝待發的成袋大米徹夜不停地以火車、輪船運往滬上。因為在初期外省大米尚在張漢卿計劃下控制運進產量時,造成滬上政府供應大米天天供不應求,漸漸地人心開始浮動起來,「政府無法控制局面」的謠言籠罩在黃浦江兩岸,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已難以為繼。在此情況下,張漢卿果斷地仿照後世計劃經濟時代城市居民定量戶口的運作方式,命令按戶登記購米,同時給予1角2分每斤的財政補貼。對因經濟萎縮造成的10萬失業工人,政府發救濟米,組織他們修海塘「以工代賑」。 

  於是上海灘上出現了非常精彩的一幕:往往是政府的平價大米一上市,立即被商販大量吃進,轉而就運進了外國商會所控制的港口並轉運出去。當然平價大米他們是拿不到的,作為商人,是無法享受政府的財政補貼的。他們拿到的平價大米,是基價加上國家給予居民的財政補貼的每斤1角2分的「平價」價格。 

  然後,在米價已經升到了每斤0。36元的當口,政府突然實際以9分每斤的價格向上海市民敞開銷售大米,可想而知,這個大手筆給上海人民和不法商人所帶來的震憾是多麼的大! 

  上海市民憑戶口每人每日可以以平價購置1斤大米,工廠務工之外來人口由工廠所在片區派出所及民政所統計同例發放,這一舉動立即使上海市民吃了定心丸。肚裡有貨,心中不慌。既然政府給了安全後盾,那米價的波動便竄上天又有何妨?所以一時間上海市民笑談米價仰止,仰望股價起伏。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