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少帥春秋> 第132章 蘇聯之行(上)

第132章 蘇聯之行(上)

  張漢卿想去蘇聯由時已久。 

  還在前生90年代初期,他曾為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的一夜之間解體而唏吁。作為歷史的忠實愛好者,他也曾努力就所知的資料來解釋其深刻的原因和必然性。這個龐大的帝國,在半個多世紀以來一直作為抵抗超級大國美國的堅強力量,是如何從貧窮、落後與紛爭中一步步岷起,又一步步走向衰弱及沒落的,是他在前生難以置信的謎。他還能清楚地記得發生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蘇聯大肅反運動,以及由此而誕生的現代歷史上社會主義第一個強權的領導人斯大林。 

  不過此時,張漢卿是以中華民國政府張作霖執政的私人代表兼全權處理對蘇關係的身份去蘇聯的。其成行的主要目的,一是參加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偉大導師列寧的葬禮,二是探討中蘇關係。 

  1924年1月21日莫斯科時間18時50分,列寧在戈爾基村去世,終年53歲。有90餘萬人出席追悼大會時瞻仰了列寧的遺體並默哀。視列寧為良師益友的中華民國原廣州革命政府領導人、國民黨總理、中華民國交通委員會主席孫中山聞訊后致悼詞:「茫茫五洲,芸芸眾生;孰為先覺,以福齊民?伊古迄今,學者千百,空言無施,誰行其實?惟君特立,萬夫之雄;建此新國,躋我大同。並世而生,同洲而國;相望有年,左提右挈。君遭千艱,我丁百厄;所冀與君,同軌並轍。敵其不樂,民乃大歡;邈焉萬里,精神往還。天不假年,與君何說;亘古如生,永懷賢哲。」 

  張漢卿是不能無視這一在目前還是中華民國背後穩定靠山的大國對國際形勢的影響的。雖然中蘇關係在正史上有諸多波折,但在當前,在防範日本對遠東地區的侵略上,蘇聯的力量不可小覷。如何有效利用這種關係,特別在列寧逝世后,是擺在人民黨面前的一大考驗。 

  1月28日,張漢卿專列抵達滿洲里,換乘蘇聯遠東大鐵路 (寬軌)之專用機車赴莫斯科。同行的人員有外交委員會主席莫德惠、即將赴北京任職的蔣柏里、以及負責財經工作的劉尚清等人民黨軍政大員。 

  經過n次加煤、加水,眼前飛過無數塊飛地、河流、山脈,看著似乎無邊無際的大森林,張漢卿想到這些在幾十年前或百年前都還是中國的領土,心中埋藏多年的心愿漸漸浮上心頭-——他不由得在內心疾呼:「中國呀中國,你何時才能強大起來呀!」 

  蘇共中央6位領導人分別接見了張漢卿。這些在歷史長河中留下深刻鉻印的人物中,張漢卿特別關注斯大林。當時他與托洛茨基、季諾維也夫、加米涅夫、布哈林、皮達科夫共同為蘇共最具權力的6個人,但是尚未體現出遠超越他人的力量。雖然他作為蘇共中央的總書記,但是因為種種原因一直不為列寧看好,所以在接替列寧地位出任蘇聯最高領導人的諸人中,他最不被看好。 

  由於同期列寧和斯大林在關於外貿壟斷和喬治亞事件問題上發生爭執,1923年1月4日,列寧又為他的口授記錄作了一個補充,是專門針對斯大林的:「斯大林太粗暴,這個缺點在我們中間,在我們共chan黨人的來往中是完全可以容忍的,但是在總書記的職位上便是不可容忍的了。因此,我建議同志們想個辦法把斯大林從這個位置上調開,另外指定一個人擔任總書記」。1923年3月5日,列寧得知妻子克魯普斯卡婭被斯大林辱罵和恐嚇后十分憤怒,向斯大林提出絕交。斯大林向列寧道歉,最終事情平息。但這一事件也影響了列寧對斯大林的看法:「他能不能永遠十分謹慎地使用這一權力,我沒有把握」。 

  由於這些事件,使人民黨內高層及熟悉蘇聯事務的外交官們也曾經對誰最終出任蘇聯最高領導人爭論不休,當然也並沒有人看好斯大林。然而令人民黨同仁大跌眼鏡的是,張漢卿主席言之鑿鑿地斷定斯大林最終將成為主宰蘇聯的政局。他並以不容置疑的口氣說:「此次赴蘇,所談的對蘇關係,一是表明我國與蘇聯兩國兩黨之間的長期友好姿態,保障邊界和睦,另一件重要事情就是堅定不移地表明擁護斯大林的態度,以使我們在與蘇聯的交好中能夠得到其更多的青睞和支持,這些在中國未來的建設和國際關係中至關重要。」 

  蘇聯政治局委員們對張漢卿一行的到來給予了很大的關注,身處漩渦的斯大林在得知這位少帥對他堅定的支持后也身心大慰,給予了高規格的迎接,處在巨大悲痛中的蘇聯人民也對來自東方鄰國的示好表示了極大的好感。從十月革命起蘇維埃政權便被世界孤立,只有這位中國的傳奇少帥力排眾議,率先在東北以地方自治的名義承認了蘇聯並表達了友善,並在入主中國后率先與蘇聯互派了大使,使蘇聯有了第一個盟友,儘管這個盟友暫時還不是很強大,而且信奉的是有一定區別於共產主義的「三民主義」。不過敵人的敵人是朋友,逐漸強盛的中國對休克中的這個大國有至關重要的緩衝作用。 

  蘇聯由於新經濟政策的實施,到1925年的經濟基本恢復到戰前1913年的水平。但是蘇聯現代工業還比較落後,鋼鐵、電力生產遠遠不能滿足國民經濟需要。汽車、飛機製造、化學合成、大型機器設備製造(發電站、自動生產線設備)等等最新的大工業幾乎一片空白。20世紀20年代中期,西方各國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恢復過來,各主要工業國家的工業生產總值都達到或超過一戰前水平。尤其是美國經濟空前繁榮,一些歐美經濟學家稱資本主義已消滅了貧困,空前的繁榮讓他們充滿信心,並繼續封鎖蘇聯經濟,蘇聯成為紅色孤島。更加嚴重的是蘇聯缺乏工程技術人員和科研人員,勞動者的素質也不高。 

  直至到了1928年,蘇聯的工業產值還不到德國的一半,美國的八分之一,全國只有不到三萬輛拖拉機,99%的耕種要靠畜力和人力來完成。如果在這時遇到帝國主義集團的大規模侵略,蘇聯當時的工業水平和生產能力是不能保衛蘇維埃政權的。列寧在世時,即醞釀進行一場聲勢浩大的經濟建設,在當時,蘇聯正構想著共產主義歷史上第一個五年計劃,因此特別需要一個相對和平的環境。 

  中國的主動示好,蘇聯如今可以緩口氣,而不用過於擔心來自東方的威脅而陷入兩面夾攻的不利局面了。作為處在帝國主義國家包圍中的蘇聯來說,也亟需要有友情的關懷。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