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北京政變(上)
直系部隊在前線坎坷,吳佩孚也不輕鬆。北京城內謠言滿天飛,前方戰報多不利於直軍,有傳第一軍司令彭壽莘陣亡,有傳某軍嘩變,弄得吳佩孚一日三驚。
前方軍情並不利於直軍,加以曹錕左右嬖倖,對於吳佩孚在京,有芒刺在背之感,所以慫恿曹錕催促吳上前線指揮軍事。曹的左右說:「如果在北京城內做總司令,誰都會做啊!」
10月26日晨9時,吳佩孚乘坐討逆軍總司令專車,由北京正陽門出發,直馳廊坊。吳佩孚上前線的主要原因,並非曹錕下面的反吳派,而是前線戰況的不利,加上海軍突襲的計劃受了阻礙。這次督戰,討逆軍總部人員隨行,還有外國觀戰武官和新聞記者100餘人隨車前往,聲勢之浩大,在民國初年內戰場面中,可以說是空前的。
當日下午1時半,吳佩孚的專車抵達廊坊,直接停靠於車站傍,吳佩孚即率幕僚和衛兵急馳前線視察戰況。這時直奉兩軍激烈鏖戰於永清縣城邊,隆隆大炮震動大地,硝煙冉冉上升。
吳佩孚上前線的消息,遍傳直軍,對軍心士氣有極大的鼓舞,而通奉的馮玉榮聽說吳已到達前線,竟畏罪自殺。吳遂直接調遣十三混成旅,另築陣地穩住了陣腳。
討逆軍總部在吳親赴前線后,遂設於吳的專車上。吳總部的直屬部隊則張營帳於車站內。吳每天早起偕同參謀長以下僚屬四齣視察,於是改變作戰計劃,傾其全力對付奉軍右翼張漢卿部。令參謀總長張懷芝率1個師沿永定河口向北辰推進,復進逼天津。張懷芝軍經過激烈戰爭,於次日攻陷北辰,使戰況漸趨有利。孫烈臣下令汲金純師盡出,在海河口與之對峙。
自10月27起,吳佩孚以直系全部8個師及一個混成旅約15萬人輪番攻擊奉軍據守戰線。至10月30日,雙方各有萬人傷亡。戰局僵持不下,雙方均焦慮萬分。
張漢卿連發密電,請馮玉祥即刻在直軍後方嘩變,以斷其後路,造成兩面夾擊之勢,加速直軍潰敗,減少奉軍傷亡。馮本人則在廊坊按兵不動,有坐觀成敗之勢。他以北京城直軍實力尚厚、吳佩孚離城未遠為借口,暫緩進行政變。
其實馮玉祥雖然不滿曹錕賄選之舉,但對奉軍並無好感:張作霖雖然口口聲聲擁戴孫中山,卻與皖系段祺瑞仍有勾結。據日籍軍事顧問岡野增次郎接獲日本諜報人員傳來的消息,張漢卿在日租界會見段祺瑞時,親口允諾戰勝直系后,仍以段祺瑞為組織政府人選。
馮玉祥妻舅同時又為啟蒙恩師的陸建章5年前曾為段祺瑞重要謀士徐樹諍和張作霖帳下總參議楊宇霆聯合密謀槍殺,當時他勢力不及,只得忍下這血海深仇,不僅絕口不提這件事,並且自告奮勇,願意調往福建以打廣東,以避禍端。這段仇恨深埋心底,一直伺機而發。他對皖系並無好感,更容不得段祺瑞再次執政。如果奉軍戰後不以孫中山為執政,他會毅然決然與奉軍決一死戰。與其那時,不如現在就讓雙方拼個你死我活。奉軍以慘勝之師,無論如何也不能佔得優勢。
張漢卿命令韓麟春部不惜代價,在盡短時間內攻克鄭州,以挺進空虛的直系河北老巢。直軍守鄭州、開封的兩師長張福來、蕭耀南也知現在是關係直、奉雙方成敗的關鍵時刻,施展連橫合縱之法,愣是將華中、西北兩在軍區的3個師12萬人拒在黃河以南。雖然形勢緊迫,但人民軍要想在短期內打開局面,還著實不易。
張漢卿也明白自己太一廂情願了:歷史的發展確實是按照他之前的思路進行的,但是經過他的努力,提前進行的歷史已經慢慢偏離了它應該進行的軌道。上時空手到渠成的事情,現在卻滿不是這麼回事。他不得不與孫烈臣、汲金純、郭松齡等再次召開會議,探討局勢的發展。
在吳佩孚的強令下,北線王懷慶部終於有了進展,繼11月1日攻陷宣化,2日,兵分兩路向張垣包抄。張景惠通電告急,即有放棄張垣,退往張北待機而動的想法。
一直出工不出力的渤海艦隊也張錨待發。據「奉情局」傳來的消息,艦隊司令溫樹德已裝載約一旅直軍,在主力艦隊護衛下,準備在北戴河登陸,衝擊奉軍後路。
張漢卿一方面認為形勢已騎虎難下,除了硬扛,別無他法。否則一旦奉軍敗退,馮玉祥更不敢在直軍兵盛之時做此等自取敗亡之事,反倒可能逼迫奉軍退出關外,錯失政治良機。另一方面,他又有些猶豫,擔心馮玉祥最終放棄反戈一擊的計劃,此次大軍出關勞而無功。
張漢卿深思良久,他判斷馮玉祥雖有投機心理,但是其前提為雙方勢均力敵,他絕不會坐視奉軍失敗,這樣對他不利。如果奉軍有主動退卻跡象,或可打破馮的坐山觀虎鬥之念。否則,真如馮之念想,奉軍以疲憊之師,遭受重創后如何在與馮系在後繼的利益爭奪戰中取得更大的主動權?
郭松齡對孫中山滿懷尊重之情,期望也預見到經此一役,孫中山極有可能入主北京,實現「三民主義」在北方的落根理想。當然不願奉軍後退,但是作為奉系高級將領,他也不能坐視前方將士流血。他依附張漢卿所言,以假行動壓迫馮玉祥真動作。
於是張漢卿密電馮玉祥,謂奉軍形勢危急,如果馮部不作最後之決定,奉軍將不得已於明日退出天津,並將與薊縣軍隊一道退回關外。馮玉祥接電大吃一驚,急回電說已部已完成部署,將立即發動政變。
此時吳佩孚命參謀長張方嚴電催各軍急赴前線,張給馮玉祥一電,為了加強語氣所以在電文後加了一句:「大局轉危為安賴斯一舉。」這本來是普通的加強語氣句子,可是在微妙的時候,這句話就有了問題。
馮玉祥雖然已和奉張暗通款曲,但他確有坐觀成敗之意,他要看直軍有了敗兆才敢動手。吳上前線后,馮是猶豫的,他怕吳在前線打了勝仗,他一發動,吳率師回京平亂,他就完了。所以他在待機而動,所得情報來自直軍總部的,是勝利在望;來自日方的,則謂直軍不利,前線危急。當他收到吳的參謀長來電催促進兵時,他認為直軍失敗的可能性增大了,因此乃下了決心「倒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