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孫文北上
以張作霖為首的「國家統一委員會」率先通電全國,以「和平統一」為目標,要求孫中山、各地方勢力、各黨派停止紛爭,齊集北京共襄國事。以期待建立一個統一軍政、民政、財政與外交的聯合政府。
正史上本來第一次直奉戰爭后,奉系戰敗並退出關內。接著直系首領曹錕賄選總統,奉系人馬主動進行了第二次直奉戰爭,直系手下高級將領馮玉祥趁機發動「北京政變」趕曹下台。在1925年元旦孫中山在馮、張的聯合邀請下赴北京共襄國事,但是因健康原因,在3月25日病逝。從此國民黨群龍無首,分裂為「西山會議派」、胡漢民派、汪精衛派、孫科派、兩廣軍人陳濟棠、李宗仁等地方勢力。然後擁蔣的馮玉祥、閻錫山等或分或合,各地方實力派與中央又是一番龍爭虎鬥,讓日本人趁機佔了個便宜。
歷史的滾滾車輪在張漢卿的努力下,終於按照他的努力有了些變化。在張漢卿盛情邀請下,到上海后「專理黨務」,致力於中華革命黨的改組工作,並和廖仲愷、朱執信等籌辦理論刊物《建設》的孫中山欣然離滬赴京,籌開國民會議,比異時空整整提前了1年。
正憧憬於力排各派系(尤其是奉系)、保持對北方局勢的影響的曹錕與吳佩孚兩位直系首領被張作霖的通電打了個措手不及,雖然對孫中山的到來有一絲敵意和慌亂,但是也不得不做出一種姿態,通電錶示歡迎孫中山北上。
面對黨內各種各樣的猜測和懷疑,以及對他北上安全的考慮的質疑,孫中山以一個革命者的偉大氣魄,坦然面對,置生死於度外,於1922年10月25日攜夫人宋慶齡乘專列北上。
10年前的1912年,他以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身份,依「顛覆滿洲專制政府,鞏固中華民國,圖謀民生幸福……至專制政府既倒,民國卓立於世界,即當解臨時大總統之職」的誓約,親赴北京,與袁世凱面談,向袁表示,退出政界,建設中國鐵道。8月,經宋教仁從中斡旋,同盟會與統一共和黨、國民共進會、國民公黨合併,改組為國民黨。25日,孫中山在北京舉行的國民黨成立大會中被選為理事長,但孫中山以「決不願居政界,惟願作自由國民」,即委宋教仁為代理理事長而自己出任總部於中國鐵路總公司經理。從此再未踏足北京。而今重遊故土,物是人非,前生往事如夢般在眼前影現。
自己注意到張漢卿還是在民國7年,這個時年18歲的人稱「少帥」的公子哥兒,雖然出身大軍閥家庭,卻思想新潮,身體力行鼓吹民主。在自己革命的低潮時,高舉「三民主義」大旗,讓他欣慰不已。作為東北王張作霖的長公子,他的影響力非常巨大,自己在東北的國民黨幹部們所傳來的消息都是正面褒揚張漢卿,東北新政已經顯現出來的巨大成就和發展潛力常常讓他心慕不已。他也曾指派李章達經黑龍江前往蘇俄考察,以切身調查真正的狀況,亦得到了正面的評價。暨張漢卿為國家計,毅然出兵收復蒙古,解決了影響國家統一的大禍患,更是顯示出他忠心為國的責任感和愛國之情。再後來的表現更讓時人大跌眼鏡,張漢卿竟然先得甘肅,而後乘直皖戰爭之際,果斷取陝西,而後又以自治為幌子在短短數月內克湖北、湖南、安徽,接連得手。最後才以直系江西作為勝負手,逼其應對。連吳佩孚這政治老手也在這種局勢下乖乖束手,聽任人民軍逐走陳調元。這對直系的威信的打擊是沉重的。
也是這個少帥,不畏日本強敵,敢於言戰,無論動機為何,其全面戰爭、人民戰爭的思路卻是非常正確的。人民軍轄下政府已完成從軍政到訓政的轉變,照此趨勢,他也預見到人民黨將會在未來毫無懸念地執政——這是確定無疑的。至於人民軍在一黨專政后是否能夠勇於放下手中的權力,達到他的另一個理想「憲政」階段,以徹底實現全民選舉,他雖無法預料,但想到統一國家的理想可能會在他這一代完成,終究還是十分開懷的。
作為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公」為重要的政治理念之一的大思想家革命家,年屆56的他,在感慨國民黨內部人才凋零的同時,多麼欣慰有一個合格的革命人來繼承他未競的事業啊!
列車徐徐停下來,北京站到了。宋慶齡掀起車簾,望了望窗外台潮的歡迎人群,輕輕說:「先生,到站了。」此時的北京城,晴空當日,萬里無雲。數十萬民眾奔走相告,皆雲國家統一在即,從此可以告別軍閥紛爭、建設一個強大的國家了。
列車未穩,忠心耿耿的孫大元帥貼身衛兵范良率先走出車廂,身後跟著十幾個同樣忠誠的士兵。他們一字兒排開,兩眼警惕地觀察著歡呼的人群,準備隨時用身體擋向未測的變故。
張漢卿對孫中山可謂敬仰已久。他一早就命令駐廊坊的28師副師長扈先梅親率1個團在北京車站周邊戒嚴,又安排自己的衛隊營穿便衣在人群中穿插。另暗中聯絡直系擔任陸軍檢閱使兼11師師長的馮玉祥,請他設法保護孫先生。
馮玉祥本駐皖北,在此擴充兵力,短短數月,竟也讓他新增了1個步兵旅,也與人民軍相安無事一段時間了。但是吳佩孚認為長此以往有失去控制的危險,於是安排其進京,擔任有名無實的陸軍檢閱使職務。只要將其架空,這蛟龍出海便跟泥鰍無異了。
馮玉祥知道吳佩孚的緩兵之計,為了安身,便走了曹錕的門路。總算張紹曾和張廷鍔當時對馮印象不錯,聯合拍電向首領曹錕陳情,曹乃打電報給吳著馮玉祥晉京。
吳佩孚無法,只得表示允許馮玉祥兼任11師師長職務,但表示京皖兩地甚遠,馮玉祥可先期就職,其部可緩步北上。但馮玉祥也是人才,竟然將其麾下4個混成旅全部以列車裝運北上。
馮玉祥入京后,曹遂發表馮為陸軍檢閱使,仍兼十一師師長,馮雖失了皖北鎮守使,卻換了一個檢閱使。皖北鎮守使名義上雖然遠比不上陸軍檢閱使,但職稱一虛一實,相差可不止一點。好在馮玉祥兼任了師長,大權倒沒旁落,但是兩人的梁子卻結下了。吳佩孚一來礙於面子,二來外有奉系壓力在彼,三則馮部水米不進,軍權在手,暫無可奈何,只得權且容忍之。
馮玉祥與孫中山早有聯繫,早在年前馮玉祥駐湖南諶家磯時,孫中山就派徐謙、鈕惕生帶著他的親筆信來見馮玉祥。徐、鈕二人與馮玉祥是舊識,大家也都信奉基督教,二人勸馮玉祥和孫中山一致從事革命工作。馮玉祥對孫中山十分欽佩,也認為北方大都受清廷遺毒,誤國害民,全國民眾和有志氣的將領都仰望孫中山。後來馮又派秘書任佑民到廣州拜訪孫中山,表示只要孫中山用得著他,他無不儘力以赴。此時正是用的著的時候,自然格外盡心。
此際站台上迎接的都是中國北方的巨頭:皖系在任總統徐世昌、在任總理靳雲鵬;奉系的張作霖、張漢卿父子,元老孫烈臣及與孫中山有數面之緣的郭松齡(1917年前郭松齡在護法軍政府成立后投奔孫中山,后被委任為粵贛湘邊防督辦參謀、廣東省警衛軍營長,後轉任韶關講武堂教官。張漢卿為取得孫中山的信任,直接讓他從奉天趕來),此時郭已是人民黨秘書長兼華北軍總參謀長,署上將銜;直系的曹錕、吳佩孚;山西督軍閻錫山,參議院院長王家襄,眾議院秘書長鄭林皋,國民黨籍眾議長吳景濂及南方的老革命黨員,如黃郛、王正廷、李書城、李烈鈞等林林總總數百位軍政大員。除此之外,上百位中外記者齊聚京師,鎂光燈閃個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