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少帥春秋> 第92章 陝西爭奪戰(下)

第92章 陝西爭奪戰(下)

  在「暉春事件」有和平解決的可能時,張漢卿已由張垣抵達歸綏,再沿黃河邊由陝北榆林向陝南行進。在河曲對岸,與聞訊趕來的山西督軍閻錫山就陝西局勢作了坦率的交談。 

  閻錫山十分關心西北軍的動向,他自民國初年坐穩了督軍位置后,通過其高超的「太極」功底,在風雲變幻、政壇人物走馬燈式地更換的民國時期,硬是從辛亥革命開始一直在山西掌權達38年之久!他做事奉行「中的哲學」,嚴格執行「三不二要主義」,即「不入黨、不問外省事、不為個人權利用兵;要服從中央命令、要保衛地方治安」。後來他概括為「保境安民」,要求「與鄰省聯絡,使能不為我患,或竟鄰疆樂與合作,進而為我用,代我禦侮」。至1924年,他多次拒絕參加軍閥混戰,使山西維持了數年的和平與安定。此時經過8年來的一系列動作,已使山西牢固得像鐵筒一般。山西在民國初年本就富庶,這地區又從沒有遭受兵災,是軍閥混戰中的世外桃園,可謂北洋政府的「模範省」。 

  張漢卿可不想得罪這個「土皇帝」。閻錫山是擁有11萬人的大軍閥,山西以東又緊接直系勢力根深蒂固的直隸,處理得不好,直、晉聯手,真能將他的「西北軍」連根拔起。正史上直系僅憑一已之力,就在第一次直奉大戰中痛快淋漓地擊敗奉軍在關內的勢力。雖然奉系的實力與史上已不可同日而語,但是前車之鑒,不可不防。 

  張漢卿此次入陝,是要解決直系對奉系的威脅。本來曹錕為直系首領,穩坐直隸。曹錕胸無大志,手下只有其弟曹銳的一個師,不足為懼。倒是吳佩孚雖然名義上頭銜「直魯豫巡閱副使」雖然要比曹錕這個正使低一級,但是憑著手下的6個師4個混成旅,隱隱約約有後來居上之勢。此時吳遠離北京囂擾,專心在河南練兵,可是不能小覷之人。張漢卿有心將馮玉祥趕出陝南,這樣,可借用河南督軍趙倜的影響,或可控制京漢線,使吳面臨兩面夾攻之隱患,又可將湖北、江西之直軍攔截開來,使之戰略態勢不容樂觀,從而推遲可能的直奉大戰,給奉系發展留出時間。 

  張漢卿承諾保證閻錫山在山西的地位,並與閻立下誓約,晉軍在未來的戰場上兩不相幫,而西北軍對晉軍秋毫無犯,張漢卿更信誓旦旦肯定閻錫山的地位並保舉其為晉綏巡閱使(綏遠已在奉系治下,閻錫山雖然升了巡閱使,但其只能控制山西,實質上只是虛銜)。皆大歡喜后,張漢卿輾轉經延安、銅川,在咸陽西北軍前線指揮所與韓麟春相會。他以陝甘巡閱使兼陝西督軍的名義要求馮玉祥部全部撤出省城西安,退守安康,以關注四川不穩時局,讓省城交由省長劉鎮華的河南鎮嵩軍統一管理。 

  張漢卿以陝甘巡閱使的名義發布命令,當然無可厚非。可是民國官場不是這樣子玩的-——民國時大多數的巡閱使實際上是虛職,只不過用於對那些過氣將軍職務的名升暗降,有的則用於安撫,例如張勳任長江巡閱使,實際一個省也管不著,王占元的兩湖巡閱使也只管自己的湖北管不著湖南。真正有名有實的巡閱使只有兩個:東三省巡閱使張作霖和兩廣巡閱使陸榮廷——巧合的是他們都是綠林出身,都系督軍出身,都在升職后牢牢把握著軍權。 

  馮玉祥好不容易得了塊存身的寶地,怎麼會輕易退卻?但他的頂頭上司、那位娃娃司令卻是握著道義的指揮棒一刻不停地向他身上打,漸漸地兩人爆發出火花。 

  直奉在其它地方競爭也是很頗烈的:在張漢卿發布電令的同日,中央政府特任王士珍為蘇皖贛巡閱使,王繼任,但未就。於是張作霖力保張勳,要知道張勳雖然名聲不咋地,卻是張漢卿姐夫的公公。曹錕及徐世昌當然要用直系的人,他們以齊燮元署江蘇督軍,又任命何豐林為淞滬護軍使。這樣一來,長江三省仍牢牢地控制在直系手中,引起大伙兒不滿,特別是張作霖反彈甚大。 

  為平衡起見,靳雲鵬作了退步,他以中央政府名義要求馮玉祥依令而行。作為馮的大後台的吳佩孚顧慮形勢,選擇了默認。馮玉祥無奈:於法理及力量上,他都無法與號稱擁有5個師的頂頭上司張漢卿及其背後站著的巨人張作霖相抗衡。12月3日,馮玉祥「奉命」撤出西安,在陝、川、鄂邊境地區安康駐紮。但此事也埋下了馮、吳不和的種子。 

  張漢卿得勢不饒人,他以省長劉鎮華依附段祺瑞為名,明令討伐。劉鎮華見實力強勁的馮玉祥都不敢對張漢卿硬氣,自己人數不多的「鎮嵩軍」怎是對手?於是乾脆利落地宣布辭職。 

  民國時代的軍閥大都有一個默契:只要通電下野,不管任前犯了多大錯誤,一律勾消,這也像政治「潛規則」,大家似乎都認為殺俘不祥,也要展示各自的「民主」形象。像段祺瑞史上三起三落,蔣介石三下三起均是一例。各方軍閥你方唱罷我登場,對下野人士亦極示恩榮,少有加害的。鮮有破例的三起,始作俑者卻都沒好下場:正史上殺害陸建章的徐樹錚最終為陸建章之子陸承武殺害;殺俘鄭金聲的張宗昌亦被其子鄭繼成槍殺;而另一個大軍閥孫傳芳斬殺俘虜施從濱,后被施女報仇。 

  不過張漢卿雖然不至於趕盡殺絕,卻也不想給其留有翻身的機會。劉鎮華前腳剛走,他即將「鎮嵩軍」全部收編,又委任原「靖國軍」總司令、後世大名鼎鼎的國民黨元老於右任為陝西省長。 

  于右任雖然是國民黨出身,但在關注民生、穩定局勢上有相當能力,在陝省和「靖國軍」內也享有很高威望。人民軍攤子鋪得太大,真的沒把握能夠牢牢控制住這麼多地盤,依靠這些「降兵降將」(張作霖語)也是不得已而為之-——「靖國軍」在這位忠於孫中山的於先生帶領下,反水不是不可能,但要在國民黨得勢后。在當下,還沒有一個黨派團體能有人民黨那樣的號召力和影響力。至於「靖國軍」脫奉入皖,那是不可能的——孫中山和段祺瑞可是「世仇」。根據正史,民國黨真正得勢要在1927年「北伐」之後,在此之前,張漢卿有信心充實力量,以緩過這陣。 

  為了能夠穩定地控制陝甘廣褒的疆域,達到分而治之的目的,張漢卿經北京民國政府「同意」,依後世將大甘肅分為青海省、劃分后的甘肅省和寧夏回族自治省(這裡的寧夏因包含了後世的內蒙古阿拉善盟,從而遠比正史上的寧夏回族自治區要大些)三省,比正史上提前了8年。 

  為最大穩定西北局勢,張漢卿力主民族區域自治,以馬福祥為甘肅省長、馬麒為青海省長、馬廷勷任寧夏自治省省長,從而換得三人的支持。政治與軍事分離,將各派系兵馬盡數收編為西北人民軍,並以許蘭洲為西北武警部隊司令兼西北軍參謀長,努力選拔及培養當地少數民族黨政幹部,從而在政治及軍事上完全控制了西北4省。 

  在分省的時候,夏河的拉卜楞寺,由於受夠了西寧馬家軍的騷擾,死活不願歸青海。結果這個藏族的重鎮歸了甘肅,所以地圖上夏河是凸出的一角。 

  之所以要用「自治省」這個稱呼,是因為張漢卿受夠了後世的行政叫法——區有自治區(省級),又有地區(市級),也有縣級(市轄區),市有直轄市(省級),有地區市,有縣級市,不熟悉地理與行政規劃的人單從字眼上還真難區分其轄地大小。 

  時間到了民國10年,即公元1921年,距正史上直奉攤牌的日子還有1年。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