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攘內安外(下)
8月1日,達老賴要求在拉薩或印度召開和會,由英國作證。
西藏在中國歷史上一直地位特殊,有它獨特的宗教和政治制度,同時又是政教合一的民族。英國人一直視西藏為禁臠。清帝遜位后,西藏也鬧起過一次獨立,後由陸軍統領鍾穎率軍由西康開入撫平。后英駐華公使朱爾典突提抗議,要求中國不得干涉西藏內政,不得派兵入藏,如中國不接受,英國便不承認民國政府。袁迫於形勢,乃改剿為撫,恢復達老賴十三封號,撤消征藏軍,同意與英國在印藏邊境的大吉嶺開「西藏會議」。此次藏人又受英人挑唆,復又有獨立之苗頭,是可忍孰不可忍。
張漢卿通電錶示拒絕,以西藏為中國固有之領土,任何人都無權繞開中央政府遂行談判之事。並要求外交部通知英國駐華公使:「戰端一起,則西藏無復故往之地位、達老賴無復尊貴之稱號、中央當設省管理」。一面電令西北人民軍總司令韓麟春派一部從青海西進西藏,在唐古拉山口一帶集結,準備以武力壓制爭端。
達老賴十三世自知不敵,不敢言戰,復派人求和。英國駐華公使為西藏問題向中國外交部提出照會,內容為:
(一)中國不得干涉西藏之行政,並不得於西蒙改設行省。
(二)中國政府不得派無限制之軍隊,駐紮西藏各處。
(三)英國現已認定中國對於西藏有宗主權,應要求中國改訂新約。
(四)需保留英政府前之特設通信機關,以杜絕印藏之交通。
(五)如中國政府不承認以上各條件,英國政府亦絕不承認中華民國之新共和政府。
除此之外,且暗示北京政府,若不同意上述條款,英政府可能以廣州軍政府為談判對象。張漢卿暗自冷笑:「不知廣州軍政府有沒有這個膽量接下這張牌?」反正長江沿岸為直系地盤、華南被廣州軍政府一系控制,而由於有日本在,英國對北方無法有較大的影響。奉軍本以陸軍見長,倒不懼英國船堅炮利。中國政府根據張漢卿之要求答覆英國照會,十分強硬:
(一)中國按照1906年之《中英西藏條約》,除中國外,其它國皆無干涉西藏內政之權,今謂中國無干涉西藏內政之權,可謂無稽之談。
(二) 至於改設行省一事,為民國必要之政務,各國既承認中華民國即不能不承認中國改西藏為行省。故中國對於西藏,何時改設行省,此為中國內政,英人不可干涉。
(三)按照1908年之通商條約,英國以市場之警察權及保護印藏交通,委任於中國,故中國於西藏緊要各處,當然派遣軍隊,此為國家主權象徵,不容討論。
(四)中英關於西藏之交涉,已經兩次訂立條約,一切皆已規定明確,今日並無改訂新約之必要。
(五)中國政府從前並無有意斷阻英藏交通之事,以後更當加意保護,斷不阻礙英藏正常交通。但是英人須自律,以行為不違反中國法律法令為準則。
(六)承認中華民國是另一問題,不能與西藏問題並為一談,英國不要出爾反爾,貽笑於國際社會。
中國政府復書發出,英政府一時未有復文。張漢卿雖然表面強硬,內心也不願在此時與列強有真的動作-——日本這心腹大患一日不除,根本不敢在其它方面作任何過激作法。在8月25日西藏達老賴派人求和之際,以「達老賴迷途知返,中央為國家和平發展、藏地人民不起兵禍,明令暫緩進兵,恢復之前狀態」為由,將西藏問題總算拖了下去。
眼見得奉系已經取得在北京的控制權,為緩和時局,8月14日,美國議員團與前駐華公使芮恩施抵達北京,會晤張漢卿,以期繼續穩定美國在華的利益。張漢卿亦投桃報李,對美國議員團來訪表示歡迎,積極釋放善意,並期待著美國能在經濟、工業發展方面給予中國大力支持。
與英國有「英日同盟」的日本在英國於西南挑起事端時不甘示弱,也打起了自己的主意。本來舊的國際關係,無論英日、俄日、法日、美日的條約協商,都以維持中國現狀,保全殘餘中國領土,以及列強對中國機會均等為政策。可是自張漢卿東北自治以來,奉系實力大增,已嚴重阻礙了日本在東北的擴張。本來南滿以及內蒙東部(興安河境)此時在正史上均為日本利益,目前除南滿鐵路、關東州以及在哈爾濱的少量駐軍,日本的勢力已大為壓縮。英國見獨力難支,便有聯合日本壓制中國的打算,即以支持日本在蒙古的行動為條件,以交換日本支持英國在西藏的活動。
在日本駐遠東部隊故意驅逐下,8月23日,俄舊黨白俄恩琴率眾三千餘人西侵外蒙古車臣汗。早已嚴陣以待的「安蒙軍」戢翼翹部從庫倫出兵應戰。28日,日本政府密令哈爾濱日軍司令鼓動外蒙古王公獨立。以內、外夾攻之勢,意圖擾亂蒙古局勢,從中得利。戢翼翹持續以重兵陳列於邊境,恩琴不敢交鋒,待在俄境,意圖伺機而動。
按照張作霖與蘇俄特使的協約,中華民國政府停止對俄國部分的庚子賠款。因美國早已放棄庚款改為赴美留學及建造清華大學之費用,英法日各國覺得面目無光。8月25日,英法日公使抗議停付俄庚子賠款。
然而民國政府停付庚約,對歷經割地賠款的中國人來講,大長了一口氣。張漢卿連續逐英驅俄,在國民中贏得了很高的威信。在人民黨的發動下,北京、天津及奉天各地都連續爆發了聲援張漢卿的群眾遊行。
張漢卿也說服張作霖,順應民意,改組擴大的東北聯省自治政府為「國家統一委員會」。在奉系轄下各省的呼應下,張作霖就任主席,另有若干個副主席虛位以待。「國家統一委員會」下設行政委員會,由王永江任主席;設財經委員會,由劉尚清任主席;設農工委員會,由莫德惠任主席;設交通委員會,由常蔭槐任主席;設計劃委員會,以張漢卿、蔣柏里為正副主席;設軍事委員會,由張作霖兼任主席,孫烈臣為副主席,吳俊升、張作相、張漢卿、韓麟春等為委員。
國家統一委員會的成立,使奉系明確了責任和發展的方向,也使一大批不滿軍閥混戰、外敵侵入的愛國志士找到了救國的方向。一時「國統會」網羅了大批人才,人民黨也空前壯大,在民眾中的影響越來越有旗幟的作用。由於這些口號的提出,使各愛國人士看到中國統一的曙光,並不約而同地將人民黨的目標視為畢生的奮鬥目標。正史上同期即將成立的**黨在此時再也沒有人民黨更鮮明的目標,因此也沒能夠有足夠成長的土壤和力量獲得支持,竟不經意間湮滅在萌芽狀態。
張漢卿深知輿論的重要性,奉軍進京不久,他親在秦皇島創辦第一份黨派專屬的報刊《人民日報》,作為人民黨的喉舌,在東北聯省自治政府轄下的各省建有分社,全面介紹人民黨的思想與治國理念。
在張作相東北邊防軍壓力下,8月31日,哈爾濱以西日軍撤退。
然而日本不甘失敗,蒙古內部也暗潮湧動。9月2日,外蒙古王公派代表至哈爾濱,向日人借款購械,謀起事,密以蒙古林、礦做抵押。「奉情局」對日蒙勾結已充分作了情報準備,張漢卿指示不動聲色,靜觀其變。
9月5日,吉林保安司令部一部擊斃俄舊黨高梅闊夫于吉林省境,此舉不但驅除了白俄在東北的勢力,也從此斷絕了日人與白俄內外勾結圖謀在奉軍腹部四面開花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