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
張作霖只讀了3個月的書,就輟學了,因為他得回家拾柴,幫母親做飯打雜。他粗通文墨,難免會寫錯字、說錯話。然而,有時候,這些差錯,在鬧笑話的同時,卻往往會成為一段流芳千古的佳話。
據說,以前大帥府的傳達室門前,有一塊「傳達室」的木牌,他進進去去的時候,往往只看衛兵的軍容風紀,不大注意其它地方。有一天不知怎麼的,被他忽然看到這塊標牌了,皺起了眉頭,心裡很不爽。下車后,他語重心長地對秘書說:「就算咱勝利了,東北統一了,也不能驕傲呀,你看這大帥府門上,只掛了『治國護民』的牌匾,也沒有掛我張作霖三個字嘛。」接著,他轉過身,再把前面的傳達室一指,繼續說道:「你再看看我們的弟兄,一個小小的傳達室,都要掛上他傅連寶的大名,成何體統?」秘書定睛一看,差點笑出聲來,原來,首長把傳達室看成了傅連寶,當成了人名。
鬧了笑話,張作霖倒不以為忤。不過他想道若是戰場上官兵們搞出這些名堂來,傳達軍令錯誤,可就是勝負攸關的大事了。所以在張學良等人的教育問題上,一向給予重點對待,不旦讓張學良學習時髦的英文,招聘了許多家庭教師,還安排了奉天大儒金息侯做他的專職老師。
不過他的奉軍將領們大多是和他一起出生入死的山林草寇,打仗容易,讀書卻難。有道是武打天下文治國,手底下沒有幾個得力的文臣,終其一生也不過是個草頭王。張漢卿知道乃父的「大志」,也不失時機地提出大辦教育,以培養人才。
張作霖也曾為此專門上書當時的大總統袁世凱,指出奉天教育存在的種種弊端,並提出了整頓的措施,建議對學校加強管理。當是時,張作霖僅是奉天城內小小的第27師師長,雖說握有重兵,但無論如何與教育是扯不上邊的。
綜合幾個謀士的意見,張作霖在條陳中首先指出,奉天辦學存在兩大弊端:一在糜費過多,得不償失;二是教授不得其人,僅是坐擁虛名,缺少實際才幹。另外,他還提到,辦學偏重於高等小學,忽視初等小學,使師範畢業者不願到初小就教。初小既缺乏良師,而畢業者亦無從升學。
張作霖的條陳引起教育部、國務院乃至大總統的高度重視,肯定該條陳所指皆為癥結所在,大總統命國務院將該條陳轉交教育部查照。
對於第一條,教育部回復「已於本年二月十九日通令各省斟酌地方財力,體察人民生活狀況,竭力撙節,以杜虛糜」。對於第二條,教育部批道:「現在小學之必待整頓,亦誠刻不容緩。整頓之法,當從力節糜費,嚴定教員、管理員資格入手。庶使不能勝任之教員、管理員得以大加淘汰,於教育前途乃有澄清之望。」1915年4月9日,教育部訓令各省民政長遵照辦理。教育界聞之歡欣鼓舞,卻不知此訓令源自於一個遠在東北、並素有「土匪」之名的赳赳武夫所倡導。
為了培養出更多的人才,師範類學生的培養是重中之重。1918年12月1日,奉天國立高等師範學校正式成立。開學典禮上,奉天政務廳長史紀常前往宣讀了張作霖的祝詞。
時至今天,師範類院校學生免收學費,每月還有補助。但卻很少有人知道,早在張作霖時期,奉天的師範學校就已免收學費了,而且還發給伙食費,這些費用全由奉天省政府買單。人們常說,「沒有免費的午餐」,可是奉天的師範學校不僅有免費三餐,而且標準還不低呢。例如奉天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學生伙食早餐為大米粥、鹹菜;中午大米飯、四菜一湯,兩葷兩素;晚飯四菜一湯,皆為素菜。星期六午餐改善伙食,有壇肉、木須肉、燒黃花魚,燴海參等。另有其它如奉天高等師範學校,伙食也非常豐盛。
正史上在第一次直奉戰爭后,張作霖在整軍經武的同時,再次狠抓教育。他欣然採納奉天省長王永江、教育廳長謝蔭昌的建議,創辦東北大學,並對王永江說:「我沒讀過書,知道肚子里沒有墨水的害處,所以可不能讓東北人沒有上大學求深造的機會,岷源(王永江的字),一切事我都交給你了,開學越快越好。用錢告訴我,不管多少,我寧可少養五萬陸軍,但東北大學是非辦不可。」
成立東北大學本是中國自己的事情,可是日方得悉東北當局要自己辦大學之訊,日本駐奉天總領事竟公然向王永江提出「勸告」:「聽說你們要辦大學,那可不容易呀!又費錢,又沒人。你們要讀理工科,我們已有『旅順工科』;你們想學醫,我們早有『南滿醫科大學』;你們願學文法科,也可以派留學生到帝國大學去上學,大日本政府將予以優待,給予官費補助。你們何苦自不量力,自尋苦惱,而去自辦大學呢?」王永江當即將此談話報告給張作霖。張作霖聽后,十分氣惱:「他們越是反對咱老張辦大學,咱們就是非辦不可。得快辦,要辦好,快出人才。」
時不我待,百廢待興的東北亟需各種人才,按照正史的速度太慢了。雖然囊中羞澀,張漢卿還是強烈建議東北大學早建、大建,再說學校的興建不是一日之功,等到逐漸有了規模時,東北的經濟屆時應該可以滿足需要。於是1919年4月26日,東北大學正式成立,校舍暫用位於省城大南關的高校和文專兩校舊校舍。後於北陵購置500畝地,開始動工興建新校舍。購地款除外,東北大學的基建費用即達奉洋600萬元。1925年,新校舍建成,其規模宏大,功能齊全,在國內亦是首屈一指。
除興建校舍外,奉天省長公署還在北陵附近劃撥官地200畝,撥款280萬元,興辦大學工廠。這種大學設附屬工廠,既顧及學生實習,又保障經費來源的模式,也是當時國內其它大學所沒有的。東北大學另有植物園地100畝。這樣,整個校園面積達900畝,是當時國內最大的校園。可見張作霖的建校計劃,是相當宏偉壯觀的。
東北大學常年經費在各大學之中也是首屈一指。北京大學當時的常年經費是90萬銀元,南開大學40萬,清華大學雖有庚子賠款補貼也只有120萬。奉天省財政向東北大學的投資巨大,經費計劃第一年160萬,以後逐年遞增,人均為奉洋800元。
東北大學開課後,在聘請師資上存在一些問題,有些外省學者不了解奉省財政狀況,惟恐來東北大學教書,月薪用奉票發給,一旦奉票貶值,必至影響收入,因此不願應聘。了解此情況,張作霖當即做出決定:「凡大學教授等薪金,一律用銀元發給,並不許拖欠。」為吸引一流學者來此任教,東北大學所設定的薪金和待遇相當優厚,甚至高於國內的幾所知名大學。以教授為例,北大、清華教授月薪300元,南開240元,東北大學則為360元。後期章士釗等人竟高達800元。東北大學還為教授們蓋新村、建別墅,安排寬敞舒適的住宅。教授們回北京探親,還予以報銷往返路費。這與當時國內戰爭情況下,各校教授欠薪、減薪為常事形成鮮明對比。
有了梧桐樹,不怕引不來金鳳凰。東北大學的這些優厚待遇,引來了當時許多的知名教授前來任教。後來據東北大學1928年的統計,在其128名職教員中,留學歸來的有77人,其中11個博士、37個碩士、29個學士。而且他們當中大部分留學美國,畢業於美國的一些著名的大學,如: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康奈爾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其餘教授即使沒出國「鍍過金」,也是畢業於國內一些知名的高等學府,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同濟大學等等。其教授陣容之盛,遠非其它大學可比。
東北大學的教學設備在當時國內也數一流。東北大學的實驗儀器和機械,諸如物理和化學儀器、工學機械、動植物標本、圖書、工廠設備,幾乎無一不備。而且大都購自國外,比較先進,這在國內名校中也不多見。據1926年的統計,學校藏書共33164冊,各類儀器標本共13516件,以及價值達萬元的機械設備,為學生閱覽、實驗和實習提供了優越的條件。
至20年代末,東北大學已是國內學生最多的大學,教授300人,學生3000人,而當時北京大學也只有學生2000人。
最初,有不少日本人不相信張作霖會把東北大學辦好。可是,日本學者新島淳良在參觀東北大學之後,也不得不說:東北大學的實驗設備是第一流的,教授薪金也比國立大學高許多。其教育水準「高於日本在滿洲開辦的高等教育院校」。
作為一名靠武力打天下的大軍閥,能從購買槍炮的錢款中撥出大筆經費來辦教育,確實讓人刮目。雖然這其中張漢卿出力最著,無論如何,張作霖多少還是懂得一些教育與國計民生的關係,這也是奉軍在他帶領下能夠越走強的原因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