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少帥春秋> 第34章 朝陽土改

第34章 朝陽土改

  「朝陽土改」的主要作法是: 

  1。 明定法令,土地的所的權歸國家,東北聯省自治政府對個人合法擁有之土地承認其使用現狀(優先使用權)。朝陽地區各縣、鄉、村三級政府成立「土地改革委員會」,分署丈量土地、評定地價、依人頭登記並領取《土地使用證》等任務。 

  2。 限制個人土地擁有量以人均30畝為基礎,超出法令部分以贖買的方式由東北聯省自治政府強制收購 (以1918年年初物價基數約為20元/標準田地畝),所需費用分10年攤還本息。-——這其實是借雞生蛋的主意:自治政府不出錢先期得到土地稅金作為財政收入支持工業,而後以工業所得稅金分期攤還利息金額。後來再適當通過貨幣貶值降低政府債務的數額,或由政府發行債券徵集金等非常時期的非常辦法。這叫做農業補貼工業,工業反哺農業。 

  3。 對目前無地的農民,及改過自新的無業人員(土匪),東北聯省自治政府分配經折算后的標準田地人均30畝,但在5年內須征繳約十抽二的農業稅,迄第6年起農業稅回落至一成水平。這裡的農業稅目前是以繳實物的辦法,其水平是以朝陽地區普通一畝田的標準產量為基數,再按照比例得出所需繳納的稅額。因為東北地區貨幣狀況千差萬別,因此在初期,作為土改試點的朝陽首先成立了糧食局,將當年所徵收的糧食統一由政策出售-——因為交通不便,一些農民也將自己的餘糧賣到糧食局。糧食局再統一將糧食高價賣到關外及國外,以獲得更大利潤。這一辦法使得政府收入大增,徵收糧食比徵收錢幣來得更實惠-——因為關外糧價是漲的。後來普及土地改革后,東三省的糧食長期不可以易地出售,政府也打擊糧食外運,使得政府壟斷了糧食的銷售,給工業增加投入-——筆者在80年代還在家鄉碰到這種情況,所以主人公張漢卿能想到這個辦法,還要酌情給筆者加分。 

  4.為鼓勵荒地開發,政府還對主動開荒的農民給予先期3年免稅的優惠政策,並適當給予開荒者以農資、農具救濟,之後將恢復到與個人原有土地同等稅收水平——繳納土地收成的兩成的農業稅。 

  5。 東北聯省自治政府允許土地的出租及雇傭,但不得轉讓及買賣土地-——在沒有其它生活來源的情況下,沒有人會自動放棄所擁有的土地。 

  6。 東北聯省自治政府保證各土地分獲者對土地的使用權,任何阻擾、隱瞞土地改革法令的土地業主(地主)一經發現,嚴重者處以極刑,較輕者罰處不低於所發生土地數量3~10倍單價且至少不低於100元之罰金。 

  7。 為解決入伍軍人的後顧之憂,張漢卿更發布一項政令:所有奉軍士兵家屬可以無償獲得由當地政府提供的中上等地30畝,服役期間並不需上稅。此項措施不但增強了東北民眾參軍的積極性,還使得軍人的地位得到空前的提高。 

  於是在朝陽大地上,一輪轟轟烈烈的土改運動揭開了帷幕。 

  廣大無地的農民衷心擁護政府的這項法令。雖然初期的稅金高了些,但是土改法令明確表示了農民只有「土地稅」這一個單一稅種,比起之前的種種苛捐雜稅,還不如這高稅率來得直接乾脆有吸引力。而且張漢卿所組編的約100支土改宣傳隊穿村入戶,將政策傳達到基層。 

  一些被逼上梁山的土匪陸陸續續在土改政策的吸引下返鄉,政府也言出必行,依規定免費分發了土地。不但如此,對實在貧窮的,政府還賒銷了種子。 

  但是地主尤其是大地主們不能容忍這種政策,張漢卿用武力鎮壓了一批意圖武力對抗土改的頑固分子,不但人要公審,罪證確鑿者則依令處決並抄沒全部家產,以儆效尤。有「東北王」張作霖公子親鎮朝陽推行之新政,他們哭死都沒說理的地方去。 

  朝陽土改對張漢卿最大的好處是為自己培養了一大批從開始就紮根基層的政治幹部,這些人經過長期的磨練,後來基本上都成為了宣傳張漢卿農村政策的種子,並逐漸傳播到整個東北。 

  伴隨著「朝陽土改」另一件重大的歷史變革是「包產到戶」的實行。這個政策實質上是給農民以保證:即在所擁有的土地基礎上,鼓勵有餘力的農民承包地方上多餘的土地,國家不干涉其種植情況,只是以當年當地農產品-——糧食收入的同等價位徵收農業稅(繳納糧食或貨幣),以鼓勵開荒。 

  當時一些受到蘇俄鼓舞的中國知識分子,對於蘇俄的集體農莊模式非常嚮往,認為這是社會主義優越於資本主義的體現。對於「朝陽土改」后的中國農村發展局面,很多人只停留在紙上和理想中。即使沒有共產主義理念的潘復等奉系財經界人士,也贊成在工業國家化的同時,進行農業集體化。他們的觀點是:既然無地的農民靠自治政府才分得土地,實行國有化可能更能促進農業的發展。只有張漢卿明白:資本主義在此一階段遠未達到《資本論》所宣稱的腐朽甚至滅亡的時間,不但如此,后史上社會主義的中國還要在經過多少年的農業集體化后重新認識到這樣做的弊端,然後重回包產到戶的適合中國國情的政策上來。既然如此,為何還要走彎路? 

  「包產到戶」的政策是調動農民積極性的張漢卿所知的唯一的辦法:試想改革開放之初,中國大地上農民對此政策的擁護和產生出的對土地巨大的熱情,用第二次解放來形容絲毫不為過。 

  其實這樣做的好處是巨大的:一方面農民的生產熱情被充分調起,生產力得到巨大解放,不但保證國家的,私人家庭還有大量贏餘-——付出越多,獲益越多;當廣大農民手有餘糧后,政府再適當地予以商業上的引導,經濟上便可充分活躍並有機會促進貿易的發展,於國於民是兩利的。 

  也為了打消農民對於政策的朝令夕改的懷疑,朝陽地區政府以頒布土地令的形式昭告全區,「包產到戶」的土地承包期為20年,並且在合同到期后原承包人享有優先的承包權。 

  真的無法想象,在中國廣大的農村,蘊含著多少未被使用的創造力!農民們被壓抑兩千年的激情在朝陽地區得到徹底的渲泄。到1919年1月的半年後,朝陽地區在還掉第一個半年的土地收購利息后,實現財政比上年度同期增加30%。「手有餘糧,心中不慌」,終於可以喘口氣的農民們在豐收后對於此項政策的擁護和對於政府的感激,以及朝陽土改的經驗給將信將疑的奉軍高層,特別是張作霖、吳俊升等人以巨大的震憾。更難得的是,多年來無法肅清的匪患,基本上在當地絕跡了!慕名而來的各地官員們也在聽取朝陽的經驗后紛紛要求自治政府將此方法推廣到各地。 

  因此,當張漢卿提出要在全東北推行「朝陽土改」和「包產到戶」的經驗時,得到奉系高層一致的贊同,以農業進步為先導的東北新政首先在東三省拉開序幕。作為對先行者和掌舵人張漢卿的扶持,在張作霖與張作相的力挺下,韓淑秀擔任「東三省土地改革委員會」的秘書長、張漢卿剿匪時認識的死黨兼理財高手莫德惠擔任他的常務副主任,少帥系的人馬也隨之登上了奉系政治舞台的中央。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