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少帥春秋> 第32章 梨樹事件

第32章 梨樹事件

  轉身回奉,張作霖再向吉林伸手。只要孟恩遠還在吉林,張作霖的軍令在吉林就不能暢通,這讓張作霖感到如鯁在喉。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要想把東三省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必須把孟恩遠從吉林驅逐出去。於是,張作霖又開始了第二次嘗試。 

  現在他已擁有5個師的番號,另有劫軍火改編的7個旅(其中2個旅已編入張景惠的16師,3個旅編入由張作相兼任司令的奉天保安司令部——張作相自楊宇霆被革職后,繼任奉軍參謀長職務兼奉天講武堂堂長,自然,張漢卿的衛隊旅是不會算在正式軍隊編製中的)和徐、楊偷偷新收編的4個旅,共計5個師又9個旅的龐大軍隊。 

  老資格的孟恩遠不會心甘情願地擁護張作霖擔當東三省巡閱使,他看到張作霖的勢力逐年向三省伸展,內心充滿了緊張和恐懼。特別是張作霖登上東三省巡閱使高位,統攬了三省兵馬全權,單在名義上,已經可以把他吃得死死的,更加感受到了一種迫在眉睫的威脅。驚慌之中,他使出一個昏招,用濫發紙幣的辦法,擴軍備戰,以對付張作霖。結果,搞得吉林錢法紊亂,人心惶惶。再次讓張作霖把他的小辮子攥在了手心。 

  張作霖乘機以東三省巡閱使的名義,給北京政府大總統徐世昌去電報,指責孟恩遠在吉林財政方面處理失當,濫用軍費,坐觀胡匪滋擾,請求處理孟恩遠。同時,他還發動社會力量,唆使吉林的反孟勢力控告孟恩遠縱兵殃民,並派代表赴京請願,要求將孟恩遠撤職查辦。 

  孟恩遠也向北京政府申辯,指出這是張作霖搞的陰謀。張作霖一邊向北京政府表白:「我張某人對孟恩遠毫無私怨,不過是將吉林公民的意見轉達中央而已。」一邊再次表示革除孟恩遠的決心。 

  其時,張作霖在東北的勢力漸強,北京政府為了籠絡住張作霖,只好將孟恩遠免職。但皖系諸謀士擔心,這個巨頭一旦完全佔有東三省,在北方已經沒有任何力量可以牽制其壯大,對皖系來說是如芒在背的巨大威脅。於是以總統徐世昌的名義向張作霖表示:如果按他的要求任命他的親信孫烈臣為吉林督軍,會遭到吉林軍民的強烈反感,抑或又會添出新亂子。因此北京政府「不得已」搞了個折衷,把奉系色彩比較淡的鮑貴卿調任吉林,而把孫烈臣安排到江省。以隔開奉、黑兩省的聯繫,以機培植新的地方勢力分裂奉系,並以鮑的力量牽制奉系的發展。 

  然而孟恩遠接到革職命令后,十分氣憤,決心拒不接受北京政府的命令。他之前早聽到一些風聲,曾派秘書戴藝簣到北京大總統馮國璋處打聽虛實,馮說沒有這回事,勸孟不要聽謠言。可是不久謠言成了事實,孟恩遠接到命令后能不大為光火?他打電報質問內閣調動的理由,限三日內答覆,否則吉林便宣布自主。 

  孟恩遠是直隸人,親家陸建章也是直系,孟的部隊多屬直隸子弟兵。由於陸建章之死,直系對皖系頗有警覺與不滿,這一來,吉林督軍的調動,牽連了直系、皖系的鬥爭,事件規格便變大了許多。為了表示強硬,孟恩遠派吉林混成旅旅長裴其勛為獨立軍總司令,並指使吉林各團體電請北京政府收回易督的成命。 

  在這種情況下,北京政府派薛松年到長春勸孟恩遠不要抵抗,答應他回京后另行委任他職。張作霖也派人籠絡孟恩遠的得力幹將高士儐,表示願意收其為門生,高士儐將來人趕了出去。 

  孟恩遠原已準備離開吉林赴京,但高士儐等人均不同意,紛紛鼓動孟恩遠發表獨立宣言,與張作霖武力對抗。孟恩遠本來就對吉林督軍的位置十分留戀,在高士儐的慫恿下,又動搖不定了。他錯誤地認為,此次免職是由於張作霖的搞鬼而非北京政府的本意,如果出兵與奉軍對峙,形成劍拔弩張、一觸即發之勢,或許政府會不忍生靈塗炭,同上次一樣,再次撤消免職令。 

  孟恩遠把吉林軍隊全部配置於吉奉兩省交界處的各個戰略要地,並宣布吉林要獨立。卻不知,如此一來,恰恰給張作霖以武力插手創造了機會。張作霖一方面請求北京政府下達討伐吉林的命令,一方面調集大軍,兵分五路,準備將吉林軍一舉殲滅。 

  張景惠領16師經清源逼近梅河口。 

  汲金純領整編后馮德麟之原28師出熱河經三河口兵鋒直指雙遼。 

  吳俊升領29師從西豐逼近遼源。 

  張作霖另一親信姜登選領起家之精銳27師從昌圖逼近四平。 

  另有黑龍江督軍鮑貴卿率江軍韓麟春第1師自東向西威脅吉林後背。 

  大兵壓境! 

  大總統徐世昌不願奉、吉發生戰爭,派人持函前往吉林,勸孟恩遠早日離職。同時,他又請張勳以私人名義寫信給孟恩遠,勸他退職到北京。可孟恩遠此時已聽不進任何勸告,執意與張作霖非拼個魚死網破不可! 

  正在吉奉兩軍刀槍相對僵持不下之時,在吉林省會長春發生了「梨樹事件」,使日本人無意之中幫了張作霖一個大忙。但是這個事件究竟如何發生,為什麼又恰恰處在兩軍對峙緊要關頭髮生明顯對張作霖對手不利之事件?後來的中華民國史上含糊其事。 

  但是當有心人翻閱「奉天特戰大隊」檔案時,卻意外地發現在那段時間有對日激戰之事,而眾所周知的是,特戰大隊自成立起一直忙於訓練,最早的作戰也是在2年後。 

  梨樹,地處現在長春市的東北部。當時吉林軍隊的一個團駐紮在梨樹北面,禁止行人通過。 

  當時的南滿鐵路控制在日本人手中,長春車站一個叫船津的日本員工,平時仗著日本人的身份,在當地橫行霸道,如入無人之境,這也是當時孱弱中國的寫照。 

  有一天,船津的一個中國朋友委託他送一批民生亟缺的物品,需要過孟恩遠部隊的營地。要在以往,當然不在話下,船津可是做過多次,也從中漁了不少利,可是在奉軍壓境時,就有點敏感了。 

  他的朋友也覺得似乎有點難辦,便有些尷尬地說:「船津君,如果此事困難,我另想辦法好了。倘若與當地駐軍產生衝突,上面追究下來也不好交代。」 

  若是單單前面一句,船津也許就順勢算了,畢竟他只是一個小職員,也不想惹出亂子來。至於朋友嘛,只是他漁利的跳板,有求於他的中國人可海了去了。但是後面的一句,可是大傷大日本帝國皇軍的面子的-——中國軍隊敢和皇軍叫板?船津狂妄地拍拍胸說:「沒問題,南滿線是帝國在東北的生命線,看誰敢擋我皇軍的道路。」只是,他沒有看到這位朋友眼中一閃而過的狡黔。 

  還真的有人擋住他的去路。 

  大敵當前,吉林軍在梨樹的部隊已經戒嚴,對船津一行當然按命令行事。船津大光其火,他無視哨兵的阻攔,要強行通過吉林駐軍的營地。 

  職責所在,哨兵當然不同意。眼看雙方談得越來越僵,不知什麼時候,船津的朋友推搡了哨兵一把。哨兵也是烈性子,對日本兵怕是怕,但一個手無寸鐵的日本職員也敢這麼橫,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接下來自然是雙方言語不和發生毆鬥,勢單力孤的船津被揍得鼻青臉腫。 

  挨打后的船津當然不能這麼算了,晃著兩條羅圈腿跑回梨樹車站日本兵營去搬救兵。在東北這塊地盤上竟有人欺負日本帝國的公民,這還了得!大批日軍馬上馳赴現場。 

  以往單這種氣勢,在中國根本不需動手,對方自然乖乘服軟,日本兵也是這麼認為的。他們有的軍服都沒扣好,步槍還扛在肩上,正想耀武揚威地找茬。按經驗,只要鬧大了,對方自然會卑躬屈膝地說好話,還會乖乖地把當事人交出來了事。 

  可是這一次錯了。 

  還沒及質問,對方就根本不給他們開口的機會,直接一梭子彈,全往要害上送。這批日本兵根本沒想到會有這種事,有些人子彈沒上膛,便不明不白地斃命。 

  雖然事出突然,日本兵訓練有素的特點馬上展現,隨著軍曹一聲「嘎嘎給」的大喊,日本兵馬上還擊。兩邊一來一往打了個不亦樂乎,一場激戰瞬間開始。 

  要說梨樹駐軍與日本兵的戰術素養真不是一個檔次的,但是有心算無心,日本兵只為找場子,也沒有攜帶重武器。再說槍戰打響后,駐軍迅速增援,在人多勢眾有先發優勢的駐軍手裡,日本兵沒占什麼優勢。混戰中,日軍死18人,傷17人,吉林軍死15人,傷14人。 

  這場莫名其妙的戰鬥究竟是如何引發的?一直眾說紛紜。據後來編入奉軍最高職務任軍區司令的何柱國上將回憶,他當時就任吉林梨樹駐守團團長,交戰前雙方軍隊根本未及派人接觸,突然從已方側邊冒出幾個穿著與已方同樣軍服的陌生人,向日方先開數槍打死數名日軍引起日軍對抗,在日軍報復后,自己出於憤怒才下令自衛。日軍因為人少不敵,當時就退後了。但等到再尋找這群陌生的「友軍」時,他們卻像幽靈一樣不知從何而來也不知從何而去。 

  日軍少佐糾田武夫的戰鬥日誌也證實了並非對面吉林守軍先發第一槍,而是另一股似乎是增援(當時誤認為)的敵軍先發制人——這在日軍統治下的東北甚至中國是絕對不允許的!這是對大日本帝國的公然挑釁,是可忍孰不可忍! 

  「梨樹事件」發生后,日方從公主嶺等地調來大批軍隊,向中國方面施加軍事壓力。要求在長春的吉林駐軍,全部退出十五公里以外。當時長春是吉軍對抗張作霖的重要據點和戰略要地,這樣一來就破壞了吉軍原有的軍事布置,打破了吉、奉間軍事的制衡態勢。 

  北京政府得到「梨樹事件」的消息后,驚恐萬狀。對一心苟全於亂世的中廷大員來說,寧得罪於家奴,不得罪於「友邦」是一貫的政策。為了不使事件升級為大規模的軍事衝突,乃發布命令,嚴厲斥責孟恩遠,並下令革除高士儐職務。 

  吉林軍隊見大勢已去,只好罷兵求和。7日後,孟恩遠與張作霖打電話,表示願意下台。由於上火,他嗓子腫得連說話都困難,不得不找人代為說話。張作霖在電話里對傳話人說:「我個人沒有意見,一切都是北京的命令,我沒有辦法。請你對孟說,他不退是不行的。」 

  16日後清晨,孟恩遠眼含淚水把吉林督軍的大印交給了鮑貴卿。至此,由孫烈臣控制黑龍江省,鮑貴卿把持吉林省,再加上早已親自領任在手的奉天省,張作霖終於完成了統一東三省的霸業,成了名符其實的「東北王」。 

  槍杆子里出政權,亂世尤其如此。赤手空拳空降到吉林的鮑貴卿當然無法對張作霖有任何制約。不過張漢卿倒樂得有鮑貴卿這個「蔣干」在彼,經常提醒乃父多在場面上「尊重」一下這位天子之重臣,這樣可以給段祺瑞一種錯覺:在東北,鮑貴卿是有用的,是能夠約束到張作霖的行動的,這樣一來,不久自己要進行的東北政治經濟改革才會少些來自中央的壓力和忌諱。 

  至於「梨樹事件」,只有張漢卿等少數幾人知道,它徹頭徹尾是由張漢卿自導自演的一齣戲劇,執行的主角,便是後來逸聞遐邇的「特戰大隊」。 不過利用日本人打擊政敵,終究算不上什麼光彩的事情。事件的主角們對此不約而同地選擇了沉默,使得這一事件如眾多的故事一樣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 

  無論如何,「梨樹事件」忽如一夜春風來,讓此後的局面「千樹萬樹梨花開」,讓奉軍幾乎是兵不刃血地奪取了吉林,也令張作霖對「特戰大隊」的作用刮目相看。戢翼翹作為最受張漢卿賞識的大隊長,從此進入張作霖的視野。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