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贏家
這一事件讓徐樹錚遭到多方質疑,名望大損。也挑開了皖系特別是徐樹錚與直系外圍馮玉祥之間的仇恨,給直皖兩系帶來新的不和的種子;奉系雖然未能如願分化直皖,但是通過徐樹錚之手,敲掉了吉林孟恩遠的強援陸建章,對張作霖有百利而無一弊。因暗殺事件造成的後遺症已經把段祺瑞架在火上,現在他已經沒心思再去追究奉軍兩奪軍火的事了!
張作霖為了削除內外對陸建章死於奉軍駐地的質疑,以楊宇霆事陷「暗殺門」、對關外奉軍控制不力為由,命令撤消其奉軍關外總參謀長職務,改由張漢卿順勢接掌。並任命張作相擔任「暗殺門」調查組組長,同時建議北洋政府免除徐樹錚的關外參戰軍直奉聯軍副總司令職務,成功地轉移了這個火藥筒。
一計不成,張漢卿再施一計。
皖系對曹錕也不能無所顧慮。事實上曹錕也感覺到徐樹錚的手段過於毒辣,而且自己也不能不懷有戒心。但是皖系很快地治好了他這個心病,徐樹錚信誓旦旦地保證副總統問題一定照原約辦理,決無變更。徐樹錚又說:今後並不要求他再到漢口主持軍事,只要不反對第五期作戰計劃,讓別人去打,副總統就可穩穩到手。曹錕吃了這道「迷魂湯」,又搖擺不定了。
31日督軍團又在天津舉行會議。這次天津會議有一個特色,是張作霖親自參加了督軍團會議,其它參加的是:曹錕、張懷芝、徐樹錚、倪嗣沖、田中玉、龍濟光等。長江三督仍未派代表出席。倪嗣沖是接到徐樹錚密電於當天趕到的。
這次天津會議仍是討論總統問題和南征問題。張作霖贊成推舉徐世昌為下屆總統,並且建議推段祺瑞為副總統。這是當初與張漢卿父子兩人商量好的對策。因為他此刻雖貴為奉天督軍,擁有4個師又5旅的龐大兵馬,卻無法正當地介入吉林局勢。張漢卿建議張作霖的目標以北京政權的副總統為幌子,張作霖也知道憑自己目前的實力,要想實現這個目標很難,他真正的目的是「退而求其次」,先在東北稱王。
倪嗣沖怕會議造成僵局,所以建議副總統人選暫時不作決定,留待給對南作戰有殊功的人。這個建議是徐樹錚借倪嗣衝口提出來的,因為徐樹錚原已答應過曹錕,自不便食言,可是如今張作霖親身入關,他又想把這位子籠絡張作霖,藉以鼓勵張作霖把奉軍全部調赴南方作戰,另一方面卻又以副總統為餌,引誘曹錕和他的直軍繼續對南作戰。以挽回南方的僵局。
曹錕本以為自己是唯一的副總統候選人,而且當時徐樹錚的表示是只要他不反對對南作戰就夠了,並不需要他積極南征,怎知湖南前線發生了變化,自己的大將吳佩孚卻拒絕作戰,且和南軍成立了停戰協議,而這次的天津會議卻把副總統留給征南有功者,張作霖在旁虎視耽耽。天津會議一致決議勸告曹錕南下立功。曹錕一方面捨不得放棄副總統位子,另一方面又接到吳佩孚密電,阻止他南下,使他真是進退兩難。
此時曹錕深深覺得自己是被騙了,因為他如果真的南下,則張作霖一定乘機深入北京政權,張作霖是他最大的威脅,有取副總統的野心,同時也是除他以外唯一的人選。段祺瑞派花車接曹錕赴京詳談,曹竟予以拒絕。
直系大佬反目后,段祺瑞北京政府實力大損。為了撫慰張作霖,防備後院起火,於是任命張作霖為東三省巡閱使。此職等於是前清時代東三省總督一職的復版,可以總攬三省兵馬大權,而就實際勢力來講,張作霖擔當的東三省巡閱使權力遠在東三省總督之上。這一職務的任命,使張作霖擁有了對東三省合理合法的控制權。當然張作霖劫軍火之事段系人馬更不會也不敢提。
在這次天津會議中討論對南作戰時,誰在先誰在後也各有歧見,張作霖既然以「打手」姿態出現,各省軍閥就主張以奉軍為前方主力,以代替在前線按兵不動的直軍。但是張作霖當然不肯這麼做,他建議把奉軍當做各路戰線的總預備部隊,隨時應援前方,這當然遭到其它軍閥的反對,這等於消耗了別系的力量,再由奉軍前往接收,大家都不是傻子,誰肯這樣干?因此這個問題大家便牽延不決,你推我賴。各省軍閥在此期間,唯一一致的是向北京政府索取軍餉,他們開出來的數目是1500萬元。
沒有錢當然不能打仗,於是段內閣便忙於在「錢」上面動腦筋。於是,這次的天津會議雖有張作霖親自參加,卻仍無結果——但這是張氏父子所想要的結果。雖然張作霖把支持南下的聲音叫得震天響,在明面上也沒有人懷疑這位老兄的誠意。
財政總長曹汝霖建議發行金幣券2。4億元,向朝鮮銀行借款8000萬元作為三分之一的準備金。金幣券代表的貨幣是二分之一美金,成立幣制局為發行金幣券的監督機關,另設貿易公司經營發行及國際匯兌業務。段採納了這個建議,擬就發行金幣券條例,請馮國璋公布施行。而馮又一次拒絕蓋印。
但馮總統終於在8月9日召集各部總長和中交兩行負責人在公府舉行會議,討論發行金幣券問題。曹汝霖在會議上報告,他說發行金幣券是改革幣制,是採行金本位的準備步驟。8月10日馮以總統名義公布制定金幣券條例,及幣制局官例。
西方國家對北京政府這項措施表示反對。他們認為中國改革幣制應該先向五國銀行團商量,不應該單獨行事,這是違反西方共同利益的,所以聯合對中國抗議。這時由於歐戰已接近尾聲,列強開始又對中國注意,不像歐戰緊急期間那麼放鬆,因此他們不能容忍日本政府和段祺瑞政府的各種勾結,仍想透過五國銀行團對中國加以控制,這樣也阻止了日本對華借款的壟斷權。
日本政府鑒於西方國家的強大壓力,所以也不願過分招致西方國家的惡感,因此召回了留在中國的首相私人代表西原,同時對於金幣借款一事也暫不考慮。
沒錢,自然就不能打仗,因為士兵是要餉的。各路諸侯為利益分配搞了個烏煙瘴氣,卻對南下沒有任何決議,只有奉系,空手入白刃,撈到在軍閥混戰中至關重要的裝備,佔了大便宜。
為消除因陸建章死於奉軍駐津司令部而招致的直系人馬的質疑,擔任調查組組長的張作相也不失時機地公布了整個事件的調查結果:「是徐樹錚先同楊宇霆在冒領奉軍軍餉一事上相互勾結,而後又利用楊的輕信,在奉軍司令部暗殺陸建章,意圖將禍水東移奉系。整個事件,不但遠在東北的張作霖不知情,連同夥的楊宇霆也被蒙在鼓裡。徐樹錚雖然名義上為奉軍副總司令,但張作霖這個總司令卻無法約束住他。」言下之意自然是要撇清奉軍與這件事情的關係。
與此同時,張作霖也在迅速地調查張漢卿拋出的那個炸彈,這使得張漢卿的「奉情局」開始名揚東北,也奠定了這個部門在張作霖心中的地位。這正是當初讓張作霖火冒三丈的一則消息:徐樹錚冒領奉軍戰款中飽私囊,與楊宇霆密謀另立山頭。
原來,從3月25日段祺瑞第三次組閣起,徐樹錚一共代領到奉軍軍費550萬元,但奉軍只實收到180餘萬元。他再進一步查問,發現徐樹錚為了擴充實力,夥同奉軍參謀長楊宇霆在洛陽、信陽等地成立了4個旅的軍隊。這些錢都用在編練參戰軍和組織新國會的選舉上,原來徐竟玩弄「假報銷」!
張作霖自入關后,與各方接觸中,聽到的儘是徐樹錚如何跋扈,如何猖狂,挾段祺瑞以凌欺北洋各軍。因此心中對徐樹錚已懷不滿。在得知他竟擅把奉軍軍費移作別用,欺人欺到自己頭上,怎不光火?只是因為要假手除去陸建章的事情為第一要務,這則消息一直隱忍再三,現在是放手一博的時候了。因此他不待和北京政府磋商,立即下令解除徐樹錚的奉軍副司令職務,並且要找徐算帳。
段祺瑞聽說張作霖翻臉,生怕鬧出別的麻煩,趕快叫徐樹錚去見張謝罪,並且承認在短期內歸還這筆款子。為安慰張作霖,8月24日,北京發表委任狀,張作霖麾下張景惠為奉軍新編的16師師長。
同年在皖系操縱下的「安福國會」以絕對優勢選舉出徐世昌為大總統,是為北洋第3任總統。
這麼一個調查結果,完全把責任推給了徐樹錚。徐樹錚既有錯在先,要在軍費一事上向張作霖認錯,在暗殺陸建章之事上便不得已背了黑鍋;張作霖並充分運用其演戲天賦,盛怒之下要槍斃楊宇霆。自然奉軍將領們要紛紛勸的,張漢卿雖然與楊宇霆關係不佳,卻素來欣賞楊之才能,以人才難得,極力勸阻。張作霖本來就視楊宇霆為諸葛、「智囊」,自然要將這個天大人情送給乃子。
楊宇霆深謝少帥搭手之恩,卻感覺無顏面對張作霖,遂在北京(安定門內凈土寺衚衕)賦閑,生活由京津鉅賈李景明供給。
於是,張作霖這一次出關,既得了實缺,又得了實力,為各派最大的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