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少帥春秋> 第13章 嫡系

第13章 嫡系

  兩人相見,大生惺惺相惜之慨。 

  郭松齡言猶未盡,見圍攏的學員越來越多,有些深藏於心內多年的話不吐不快。他盛情邀請張漢卿到他的寒舍坐坐,張漢卿愉快地接受了邀請。 

  張漢卿的學業是最好的,又是少帥的身份,且又是教官的安排,因此不妨在中午時分自由離開講武堂。 

  郭松齡的家在大東關水簸箕衚衕的一個西廂房裡,看起來生活極為儉樸,用家徒四壁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聽說還是租的房子,這與他們夫妻兩人的身份極不相稱,也讓張漢卿觸動不小。 

  提起郭松齡,就不能不提到他的夫人韓淑秀。韓畢業於奉天女子師範學堂,任附小教員,學生時代加入奉天基督教青年會,積极參加進步活動,她的家裡就是活動的一個據點。一向把國家和民族的興亡視為己任的韓淑秀,始終在為國民教育潛心操勞。她曾在講武堂為學員輔導操行道理;愛國人士閻寶航創辦貧兒學校,她又成為校董並親自執教。為了籌集貧兒學校的開辦經費,韓淑秀在社會上奔走呼籲,募得資金2萬元,同時她還捐出了自己的積蓄。窮孩子們為了表達謝忱,在校長的率領下將一塊「興學育才」的匾送到她的家裡。這塊匾,就掛在正屋的對門位置。 

  辛亥革命爆發后,奉天的有識之士紛紛起來響應武昌起義,郭松齡就是組織者之一。他們兩人在韓淑秀的家裡相識,韓淑秀非常佩服郭松齡的為人和才幹。郭松齡在白色恐怖中被捕,當局貼出布告判處郭死刑,韓淑秀四處進行營救活動。1912年12月25日,正當郭松齡等被帶到大西門外荒草地殺人場行刑時,韓淑秀拿著一份當日的《盛京日報》,高呼著:「刀下留人!」十萬火急地闖進法場。原來這份報紙上剛註銷「清帝退位詔書」,韓淑秀在千鈞一髮之際,以政局驟變的快訊,挽救了郭松齡等的生命。兩人在生與死之中建立了感情,結為恩愛夫妻。 

  患難見真情,共同的理想讓這對夫妻婚後感情歷多年而彌新。在獲知丈夫帶來的客人竟是督軍府的少帥時,韓淑秀訝然——丈夫不是趨炎附勢的人啊。待看到丈夫的熱情中不乏尊敬與鄭重后,她更訝然。 

  但當張漢卿與郭松齡稍作閑談后,她就知道,該對這位少帥肅然起敬了。 

  穿越后第一次與別人有共同語言,巧得是郭松齡也是一位有大智慧大思想的高手,張漢卿充分發揮。他把前世的心得知識稍有系統地聯貫起來,詳細分析了日本與歐美在對待中國的態度與未來10年國際局勢的走向,並提出了自己的應對計劃。坦率地說,紙上談兵是二十一世紀憤青的專長:既不用深入地處理瑣碎的具體事務,又可以從容地用過來人的高度看待當時人看不透的現象,再加上把旁邊一個也算得上是未來一代名將的高手級人物唬得一愣一愣的,爽莫大焉。 

  郭松齡相見恨晚。他自負學識過人,是戰場上運籌帷幄的人才,卻屈尊在奉天講武堂做這成日夸夸其談的「教書匠」,難得遇到少帥這麼有理想、有文化、有眼光、有氣度的「四有」新人,頓生知遇之慨、報效之情。 

  張漢卿是知道郭松齡的價值的。在東北軍裡面,將來能夠數得著的人物,眼前絕對算得上其中出乎其類拔乎其萃的。在軍事方面,是可以對自己有極大的幫助的。難得的是,在目前,郭的忠心不容置疑,這是經過歷史證明的,這樣的人才,收之麾下,何樂而不為? 

  在張漢卿的極力舉薦下,借著少帥之桿大旗,張作霖也許是早有耳聞,自然使郭松齡步步高升,很快就兼職成為督軍府里舉足輕重的高級參謀。 

  除他之外,張漢卿還結識了一大批少壯派軍官,這些人都是奉軍各部里營團級的幹部,風裡來雨里去,都從生死一線闖過來的。可能很多人大字不識幾個,但是帶兵打仗都很在行。將來奉軍打仗可都靠他們啊,張漢卿有意接交。他思想新銳,于軍事理論又總能推陳出新,眼光獨到,而又能(是不得不) 「容忍」舊派將領的一些習氣。奉軍的舊式將領見張漢卿並不以少帥的身份自矜,也都著意結識,很快地身邊便聚集了一批士官派將領。 

  當時上講武堂學習的學員,都是選調的下級軍官。張學良是用衛隊團少校營長的名義入學的。由於學習成績優異,還沒畢業,就提前當上了新成立的衛隊旅第二團團長,成為奉軍里最年輕的上校軍銜。這裡除了優越的出身和自己的努力外,主要是老帥部將們的提攜,起主要作用的是張作相。正如正史上張學良多次講的:「我知道,張作相存心要提拔我」,「我從軍中起來,完全是張作相一手把我提拔起來的」。 

  衛隊旅是原張作霖的貼身侍衛馬隊擴編而成的,起初也只是多半個團的兵力。在張作霖騙到袁世凱的軍火從而擴編10個營之後,絕大多數新兵 (六個營)就加入到這支部隊中來。一是張作霖沒能獲得中央正式的番號,衛隊旅的稱號無疑更自由一些;二是在多事之秋他的起家廿七師要對付同城的馮德麟,不敢在這敏感時刻有太大的動作;三是手下的這些老將們誰也不願意屈身由一方之長轉做他的衛隊;四是更重要的,不但他自己,而且張漢卿也遊說他要建立一支軍紀嚴明的親軍,以作為對廿七師的牽制。 

  老旅長於珍見張漢卿羽翼漸成,他是立身謹慎的人。見張作相、孫烈臣等元老都紛紛給少帥或鋪路或執鞍,於是亦心有戚戚焉,主動找張作霖表示自己還是願意在一線帶兵,並鄭重推薦衛隊旅還是交給少帥比較令人放心。一者少帥深孚重望,上下稱心;二是少帥有改革之心,從穩定上講,從衛隊旅改起之影響最小,一旦事不妥反彈也最小。 

  張作霖頜然同意,但是以張漢卿資歷較淺為由,要求於珍仍然挂名擔任衛隊旅長,同時委任其為27師副總參謀長。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