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荊州三戰
風雨初上離故鄉,又是一年午端陽。
今日正是唐人一年一度的端午節,雖不是清明,可臨安城老少百姓紛紛踩著似火驕陽前往長江臨江吊冥。家中兒郎於去年策馬出邊塞,今日隻得魂歸故裏。
後世史書記載,大唐太初元年五月五日,東齊主帥封邪,率二十萬軍南下,兵鋒直指桂陽郡。
荊州三戰,就此展開!
占據桂陽後,吳衝麾下所有人馬達到了十五萬之多,除了從囚龍關帶來的幾萬人外,還有桂陽當地一些小型軍閥勢力,也有江南道腹地州郡臨時抽調的一些青壯將士。
當日吳衝在九嶷山上所做出的承諾也已實現,五千輕騎不僅加入了戎敵軍,更被分配在了臨鬥營!
在廣陵原一戰上,吳衝所統率的一萬臨鬥營,直麵趙星河麾下烏騎營兩個時辰之久,其戰力有目共睹,如果說十年以前天下最精銳的軍隊是鎮國公揚威軍,那現在天下最有潛力的部隊便是吳衝的臨鬥營!
雖說趙星河烏騎營也可直麵臨鬥營而不倒,但烏騎營卻都是重騎兵,也被號稱是“一錘子”買賣的兵種。短途奔襲作戰重騎軍是無冕之王,但長時間鏖戰的話輕騎兵就占了莫大優勢。所以從綜合方麵來考慮的話,臨鬥營的確是比烏騎營強上那麽一點。
打下桂陽後,吳衝徐瑾辰兩人對沈千軍的安排問題也有過一次商議。
沈千軍在那一戰中表現的極為悍勇,手中唐刀如那勾魂索一般,麵前十步處,無人敢近身!在所有唐軍中斬敵最多,一戰斬敵二百餘甲!
這樣一位悍將在眼前,吳衝兩人豈能不爭一爭?
吳衝搶在徐瑾辰開出條件,誘惑道:“沈兄弟啊,要不要來我戎敵軍?以後這臨鬥營統領的位置就是你的了!”
聞言,沈千軍喉嚨滾動一下,還未說話,徐瑾辰紅著臉道:“來我破西軍,你就是副統領!”
兩人爭的麵紅耳赤,最後吳衝冷靜下來道:“我倆條件不邊,依舊是那般,不過我可以給你分析分析。我戎敵軍不設副帥一職,隻有萬夫長,營房統製,不過我臨鬥營的確需要一位能夠一騎當千的統帥!但你終其一生也就隻能做到這裏了。破西軍的話……副帥,以後隨著破西軍規模越來越大,你手中兵權也會水漲船高。但還有一條路子,就是你跟著朝廷混,說不得以後也能自立營號啥的。”
沈千軍苦笑道:“算了,我在朝中尚無根基,身後也沒什麽背景,到頭來還不是真正掌權者手中玩物.……”
頓了頓,沈千軍嬉笑道:“徐將軍,敢問明珠郡主殿下可是令妹?”
徐瑾辰疑惑道:“正是吾妹,有問題?”
“咳咳,大舅哥,那我就跟著你混了,近水樓台先得月嘛。”沈千軍偷瞄了徐瑾辰一眼,低眉順眼的說道。
徐瑾辰愣了愣,滿頭黑線道:“原來你小子是打我妹的注意?行,讓你來我破西軍,至於你能不能討得梓媛歡心,就看你本事了。”
說罷,徐瑾辰和吳衝對視一眼,會心一笑。
其中深意不言而喻,“你想追求梓媛,我不攔你,但別忘了還有個楊孟君!”
見徐瑾辰允許,沈千軍哈哈大笑,“好嘞,大舅哥別忘了破西軍副統領一職呦。”
徐瑾辰無奈一笑。倒是吳衝心裏為這個小子深深感到惋惜,雖說孟君已經有了洛清怡吧,但咱們大唐三妻四妾不是很正常?
徐瑾辰拍了拍沈千軍肩膀,意味深長道:“你唐刀耍的不錯,本帥給你的第一條命令就是把你自己琢磨出來的刀法毫不保留的教給破西軍兩萬人……給咱們破西軍也打造出一支不亞於臨鬥營烏騎營的強軍勁旅!”
聞言,沈千軍目瞪口呆。
吳衝兩人哈哈一笑,紛紛出了帥帳。
平寂了月餘之久的荊州,隨著齊軍南下再次吸引住了天下人的目光。
先前兩戰,也再次坐實了吳衝“飛將”之名,一日渡漢江,瞬息之間拿下整個桂陽郡。而這一個多月,世間那些用兵之人也發覺了一個問題,吳衝用兵不僅快,而且用計也大巧成拙。相比之下趙星河就平穩許多。
甚至有人笑言,聖繡坊所公布的天下名將榜單應該換一換序列了,吳衝應該排在第一才對。
對於這種說法,讚同的人並不是很多,趙星河積威十數年,打的西夏不敢東進一步,更重要的是,趙星河守護了整個西蜀數百萬子民的太平安康,這種對天下子民的貢獻,是目前吳衝所萬萬不能比的。
雖說各忠於其主,但不管是武將也好謀臣也罷,無不佩服趙星河為人。十年前,大唐先帝就是因為西出玉門關討伐西夏國失敗才身受重傷不治身亡,而後作為大唐子民精神寄托的長安城也亡於西夏之手。大唐危難之際,是這個西蜀軍神白衣出世,再次收複長安城,更擊退西夏三千裏,使其十年來連玉門關的影子都看不到。故此,楊正平臨終前最後的遺言便是讓楊孟君光複長安歸於大唐。
時至今日,先前叛亂我五王除了最先功敗垂成的越王以外,紛紛露出了爪牙,後人也到了與其蓋棺而論的時候。
老燕王在起兵的第二年就亡於外族,死在了關外,是最令人惋惜的一位王爺。老蜀王,雖畫地而立,但終其一生也未稱帝,徒留下無數懸念,是最讓世人百思不得其解的一位。嶺南王無奈之下聯合南詔自立,稱為韶國,是被世人罵的最慘烈的一位。琅琊王梟雄一世,是最讓人敬畏的一位。
但世人最不解的便是,國難當頭,五王為何不發兵勤帝,捍衛大唐江山,而是選擇了落井下石。如果說一個兩個有稱帝之心倒也罷了,五王都有此意就萬萬不是巧合所能解釋的通的了。
對於這種現象,眾說芬壇。有人說這是因為楊家之過,也有人說是因為先帝執政之過。但最真實的原因,恐怕如今隻有嶺南王和琅琊王這兩位直接參與者心裏明白吧。
這背後究竟有何等驚天陰謀,一切隻能留給時間,留給曆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