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逆天明末三十年> 六百四十六章 決議

六百四十六章 決議

  孫承宗見徐光啟支持,心中明白徐光啟一定是明白了自己的深意。他欣慰的笑了笑。周延儒和溫體仁包括朝堂中的絕大多數人自然是不明白孫承宗的意思。


  周延儒低著頭想了想,實在是想不出這種不著邊際的官職孫承宗是怎麽想到的,不過既然孫承宗要讓劉毅去當什麽漕運協同,那就讓他當去好了,這樣也算是給他升職了,看他還有什麽話說,若是包藏了反心,到時候天下也沒有人會支持他,百姓們隻知道聖上給你升了職,聖恩浩蕩,如果你還是不滿那就是你的問題了。


  反正隻要不讓他當什麽副總兵,想必聖上也是不會反對的,既然如此,就做個順水人情,反正也保了孫承宗一次,不如好人做到底,堅決不讓溫體仁這個小人得逞。周延儒緊跟著徐光啟讚同了孫承宗的意見,隨後盧象升等人也是紛紛讚同,崇禎本來內心裏還有一些擔憂,但是這畢竟是在朝會的大堂上,文武百官都在,而且這個意見也是孫承宗提的,劉毅將來也會知道這是孫承宗力主的意見,並且得到了所有官員的讚同,這個賬怎麽算也算不到他崇禎的頭上,漕運協同雖然是個沒什麽實權的官職,但是無論如何劉毅的品秩是升了,也算給他有一個交代,另外也沒有免掉他安慶衛指揮使的職務,等於是在指揮使的位置上兼任漕運協同。看起來是沒有什麽問題的。


  群臣附議,雖然溫體仁他們也沒懂孫承宗的用意,但是見到崇禎的臉色變幻,溫體仁心知崇禎基本已經同意了這個方案,索性自己就不橫加阻攔了,孫承宗歸鄉,劉毅說白了還是一個參將,盧象升雖然升職,但是梁廷棟不是還在嗎。而且盧象升和傅宗龍都被調到了遼東,暫時朝中的兵部空虛,自己可以從容布局,不管怎麽樣先把朝局給牢牢的抓在手裏,將周延儒踢出局才是王道。


  不出孫承宗所料,大家都不覺得這個漕運協同的官職有什麽問題,朝堂上幾乎是全票通過了這個決議。崇禎也沒有加以反對,這個官職就這麽定下來了。孫承宗長籲了一口氣,這件事總算是落了地。劉毅這小子,真不知道他以後還會做出什麽事情來。可是從明天起自己就再也不是遼東督師了,以後的路要靠劉毅自己走了。


  朝會並沒有到此結束。緊接著就要討論的是流民的問題。最後還是各部協同,將所有的責任全部壓到畢自嚴一個人的頭上也不現實。正好各部都有經費,各部拿出一些來,加上朝堂上這麽多官員募捐一些,崇禎從自己的私庫裏再拿出幾萬兩銀子,並且責令內閣發動對城內大戶人家的攤派,不管是認捐金銀還是糧食皆可。再加上登萊防區取消,這一部分的經費全部節省下來用來賑濟災民,這些錢勉強可以讓災民度過這段難熬的日子。


  當然,既然提到了這個議題,孫元化的問題也拿到朝廷上公議,隻不過孫元化活不見人,死不見屍,讓崇禎即便是有火也發不出來。對孫元化的處理隻能擱置,在確認他的消息之前不做定罪,也不做封賞。並且責成錦衣衛去調查孫元化的情況。


  在山東的事情基本議定之後,剩下的就是關於遼東的問題,十幾萬遼東精銳損失殆盡,按照孫承宗的說法,現在的遼東是青弋軍和天雄軍加上遼東軍共同協防,既然盧象升已經成為遼東巡撫,那麽天雄軍勢必就要在遼東一帶駐紮,按照孫承宗的想法,天雄軍以後是要駐紮在遼東的,但是現在天雄軍戰損過大,必須要退回到薊鎮或者是北直隸進行休整,而且青弋軍也有損失,並且支援遼東不過是臨時的方略,不可能長期的代替遼東軍駐紮在遼東,以遼人守遼土的總體方略不能變,不可能每次都要依靠全國各地調兵前去長期駐紮,也要考慮到將士們的思鄉心理。不過在此之前,可以讓全國各地的兵力先進入遼東換防,這樣保證傅宗龍手頭有兵力可用。按照目前掌握的情報,金兵和蒙古軍暫時沒有能力再次進行大規模的進攻,所以遼東短時間內是安全的,傅宗龍的壓力不會像孫承宗剛接手的時候那麽大。


  朝議對於調兵的事項議定的很快。山東剛剛經曆過浩劫,暫時就不調動兵力前去遼東了,這次出兵的主力以北直隸和宣大,薊鎮三個地方為主,這幾個地方離遼東比較近,可以在較短的時間裏麵湊齊遼東需要的兵馬。按照眾人的商議,薊鎮雖然距離最近,但是出兵最少,因為薊鎮的地理位置同樣重要,況且有上次的經驗教訓,薊鎮不宜空虛。以薊鎮副總兵王傑領兵一萬入衛遼東,山海關徐敷奏領兵五千配合,共計出兵一萬五千人,遼東本地剩餘的兵馬還有一萬出頭,再募集新兵,朝廷撥付糧餉,湊足兩萬之數。


  因為蒙古諸部被打殘,京畿一帶暫時沒有什麽風險,隻要薊鎮能擋住,京師就不會麵臨己巳之變的情況,所以京營的兵馬不動,調集河南的兵馬北上入衛北直隸,而北直隸河間府,真定府等全部出兵,由在己巳之變中立下大功的楊國棟帶領保定和密雲各一部兵馬匯集北直隸南部的衛所兵馬,合計兩萬五千馳援遼東,並且朝廷急調宣大軍,統一由侯拱極率領,一共兩萬人入衛遼東。這樣各方兵馬加起來約有八萬人,加上目前還在遼東的青弋軍和天雄軍,一共十萬大軍共同協防遼東。遼東應當是安然無恙。


  等到各地的兵馬匯聚到遼東之後,按照天雄軍在先,青弋軍在後的順序,進行撤離,並且加大力度在寧遠周邊招募新兵,而盧象升回到薊鎮和北直隸之後也要在當地募集新兵將天雄軍重新恢複到一萬人的編製,不過崇禎以為天雄軍的軍力還可以再加強一些,至於這件事的原因,沒有人知道崇禎的想法,或者說崇禎的真正用意隻有他自己知道。隨後崇禎要求這些軍隊不論是前往遼東還是從遼東撤回都不必進京述職,以時間為重。


  十一月的第一天,孫承宗從京師離開,前往高陽老家。孫承宗的時代落下了帷幕。


  (漁夫按,關於漕運總督這個稱謂漁夫有必要做出解釋,按照明史中記載的關於漕運的組織與管理這一方麵的知識,我們可以得知,在永樂之前,大明已經初置京畿都漕運司,以漕運使主之。後廢漕運使,置漕運府總兵官。這就是文中提到的明代水利專家陳瑄擔任第一任漕運總兵的事情。但是有的人上網查閱可能會發現,好像明代隻有漕運總兵官的職務,總兵官下麵是漕運參將。然後分領十二個把總。其實不然,如果查閱明通鑒或者明史紀事本末就會發現,大明在景泰二年(1451)始設漕運總督,與總兵官同理漕政。漕府領衛軍十二總共十二萬七千六百人,運船一萬一千七百隻,另遮洋總(海軍)七千人,海船三百五十隻,專職漕糧運輸,稱為運軍。在地方,以府佐、院道和科道官吏及縣總書等掌管本地漕事。中央戶部和漕府派出專門官員主持各地軍、民糧船的監兌和押運事宜。州縣以下由糧長負責征收和解運。糧長下設解戶和運夫,專供運役。這才是漕運的真實麵目,但是漕運衙門領十二總十二萬七千六百人這個數字,漁夫以為跟漕運總兵下設十二把總有所重疊或者是出入。按照大明全國軍力的配置,有史可查的是在明中期已經縮減為九十七萬人,這是全國的總兵力,而漕運所負責的不過是南直隸,浙江,江西,河南,山東,湖廣六個地區的河段,注意,僅僅是河段,這六個布政使司本來是有衛所軍駐紮的,所以漁夫以為不可能是十二萬六千七百人,如果這樣的話相當於二十三個滿編衛所,如果是不滿編那會等於更多,雖說大明內外衛加起來有三百多個,但是如果按照兵力來計算,每個衛隻有實際滿編的人數的一半人,可以用九十七萬除以三百二十九得知,並且這九十七萬人還要刨除錦衣衛,禦林軍等兵力。而將近十三萬人的漕運兵竟然比例達到了全國總兵力的百分之十四,顯然是不可能的,防禦河段也不可能用到這麽多人,所以十二把總的編製更為可信,如果按照兩套班子的兵力合計約在一到兩萬人左右,這是比較符合實際情況的。而本文為了敘事簡便,直接將漕運總兵官的位置取消。便如三國演義中將陳到和趙雲合並到一人身上一樣,我們僅采用總督府的編製。希望各位讀者通過漁夫的解說能明白漕運的大致情況。)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