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四十章 定論上
盧象升亦是非常驚訝,今天真是太陽從西邊出來了,周延儒不是一直跟孫承宗不對付嗎?怎麽今日為孫承宗說起話來了。盧象升作為三品的北直隸按察使,畢竟沒有在京師待過,就算他是京師的三品官依然也進入不了權力的核心,所以對於周延儒和溫體仁的首輔之爭盧象升不了解也是正常。
周延儒一發話,溫體仁頓覺大事不妙,這個老狐狸,擺明了是要保孫承宗,放他一馬。雖然周延儒的動機也不純,但是不管怎麽樣終究是為了對付自己。看來今天自己的如意算盤是要落空了,畢竟周延儒是當朝首輔,明麵上還是要壓他溫體仁一頭,隻要崇禎沒有宣布罷免周延儒,那他就是大明的群臣之首,他帶頭給孫承宗講和,這在京的五品官不知道有多少人要轉變風向,孫承宗隻能放在以後了,不過他這次被免官,十有八九是要回高陽老家。一個在野的孫承宗雖然依然有很大的能量,不過畢竟遠離權力中心,威脅也沒有那麽大了,不過沒能斬草除根也是一大遺憾。也罷,還是先料理了周延儒這個老狐狸再說,有他擋在自己身前,自己很多本事都沒有用武之地。他才是自己最大的絆腳石。不過周延儒也嘚瑟不了許久了,聖上心中已經生出不滿,隻要再添上幾把火,不愁他不倒。
周延儒的感情牌起到了很大的效果,或者說引起了官場上的共情。何為官場共情,那是官員們中間一個流傳了幾千年的秘密,封建時代的立法為何總是要留下一些漏洞,正是因為這些製定律法的人總是覺得風水輪流轉,也許他自己立下的法過了多年後應驗到自己的身上,或者是應驗到自己的後代身上,所以才故意設下一些漏洞。那孫承宗的遭遇也是一樣,如果一個這樣的三朝元老最終都免不了這麽悲慘的結局的話,那豈不是人人自危?對他趕盡殺絕,難保以後自己不會遇到這樣的事,到時候又有誰來為自己說情呢?最重要的是孫承宗接手的是遼東,這個地方可沒有一個人認為是肥差,如果接了燙手山芋的人都不得善終的話,以後聖上有艱難的任務分派下來,又有誰願意去做呢?
這對崇禎同樣是這個道理,孫承宗在古稀之年勇敢的承擔起了遼東的大任,雖然失敗了,可是也不能整治的太過火,避免百官升起兔死狐悲的心緒。那樣以後就沒有人敢為自己辦事了。周延儒今天倒是沒有糊塗,知道保孫承宗一手,免得太難看。
崇禎瞧了瞧百官的神色,明顯很多人都已經被周延儒說動。也好,既然周延儒給自己打了台階,正好可以借坡下驢。“諸位臣工,朕以為首輔說的也很有道理,不知道諸位的看法如何?”崇禎輕描淡寫的問道。說是輕描淡寫,可是朝堂之上怎麽會有無意義的話,皇上覺得首輔大人說的有道理,說明皇上是支持首輔大人的。那還想什麽想,站出來支持就對了。並不是每個人的眼光都像曹於汴和王永光那樣毒辣,一眼就能看穿內閣的本質。很多人還是覺得周延儒是首輔,自然應該跟著首輔走。
果然,畢自嚴,劉廷元,喬允升等人紛紛出列,連帶著工部,刑部,戶部的一大票官員全部出列,朝堂上的保孫派一下子就占據了不小的人數優勢,眾人一齊躬身道:“臣附首輔議!”一旁的禮部尚書徐光啟大大的鬆了一口氣,先前盧象升搶先為孫承宗辯護,但是遭到了王永光的反擊。徐光啟幸虧是忍了一手。朝堂辯論也是講究一個順序,低等官員對低等官員,高等官員對高等官員。盧象升三品就引出了王永光這個一品,那就意味著自己將要麵對的對手比王永光還要難對付,所以自己沒有先開口萬分正確,這股氣要憋住,留給幕後的大員才行,這個人不是溫體仁還能是誰?可是沒想到還沒等徐光啟出招,周延儒竟然搶先一步站了出來,徐光啟也是內閣成員,略一思索就明白了周延儒的動機,雖然他並不是出於好心,但是不管怎麽說做了一件好事,有周延儒壓製溫體仁一手,基本上就勝券在握了。自己也不用煞費苦心跟溫體仁鬥嘴皮子了,隻要一錘定音便好。
六部已經有三部站出來支持周延儒,而兵部,禦史台和吏部站在溫體仁一邊,朝堂上正是二分天下的局麵,最關鍵的一票就落在徐光啟的頭上,禮部站哪一邊哪一邊就會勝出。溫體仁內心歎了一口氣,今日輸了。果然,徐光啟上前一步,大義凜然的說道:“孫閣老乃肱股之臣,就是閣老自己治軍也講究賞罰分明四個字,閣老先有功才能掛兵部尚書銜坐鎮遼東,此番亦有過,一功一過,一升一降,臣以為告老還鄉才是英雄暮年應有的歸宿。臣附首輔議。”禮部的一大票官員立刻站到了徐光啟的身後,甚至六部之外的低級官員之中,徐光啟的門生和大量敬佩徐光啟為人的官員也自覺的站了出來,這樣此事斷無反轉的可能。
坐在龍椅上的崇禎看見下麵群臣已經表達了自己的意見,看來支持孫承宗的人還是要多一些,也好,就讓孫承宗先告老還鄉。真要是出現什麽情況的時候再奪情起複便是,不過孫承宗已經老邁,從這次的遼東戰事就可以看出來,孫承宗的頭腦已經沒有年輕的時候敏銳,不能做出正確合理的決定也是情有可原。但是這是一麵精神圖騰,是大明朝忠貞二字的代表,隻要孫承宗這杆大旗不倒,就會有很多忠貞之士願意為朝廷效力。所以無論如何也不能寒天下士人的心。
崇禎起身道:“好,諸位的態度朕已經明白,孫閣老乃是治國良相,但人無完人,朕亦能體恤閣老心思。閣老請辭,百官進言,朕便納之,同意閣老的辭呈。但在此之前,還請閣老與這朝堂之上推薦一人代替閣老坐鎮遼東,閣老選人,百官公推。”之所以要孫承宗在臨走之前就在這大堂之上點名選人,也是有崇禎自己的考慮。其一,孫承宗是個正直的人,又是在即將告老還鄉的檔口,他推薦的人一定是比較合適的,而且孫承宗一定是出於公心,不會夾雜私人情感。其二,這個時候隻有讓孫承宗點人才會讓百官信服,畢竟遼東督師這個位置雖然危險,但是對於大明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自己如果讓百官主動站出來,恐怕敢於站出來的沒什麽人,如果是自己欽點,出了問題又會將責任算在自己頭上。隻有讓孫承宗來點這個人,然後讓百官評議才是最合適的,事情辦了,名聲也落下了。
孫承宗雖然年邁,可是還沒有到老糊塗的地步,當著這麽多官員的麵聖上叫自己點人,擺明了是要將這最後的責任放在自己頭上。或者說這是自己在朝廷裏能為皇上做的最後一件事情,不過大家應該都沒有想到的是,孫承宗早有腹案,就算今天崇禎不說,自己也會如實推薦。而且就是當著百官的麵,這是最好的機會。
孫承宗起身,緊接著拜下,然後再起身,再拜,再起身,再拜。一連三次,然後山呼道:“老臣謝陛下隆恩,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隨即,孫承宗起身道:“陛下問老臣,遼東當用何人接任。不瞞陛下,此人老臣心中早就已經有人選。”“哦?快快講來?”崇禎有些驚訝道。沒想到孫承宗考慮的這麽周到,竟然已經有了人選。百官也是議論紛紛,不知道孫承宗說的這個人是誰。隻見孫承宗指著百官中的一人對崇禎說道:“老臣說的就是他,傅宗龍!”
謔!眾人的目光一下子聚焦到了傅宗龍的身上。傅宗龍正是兵部梁廷棟手下的右侍郎,左侍郎是魏中雲。大家都沒想到,孫承宗竟然會推薦梁廷棟手下的人。還沒等皇帝發問,孫承宗便說道:“傅宗龍此人老臣早在天啟年間便打過交道,當年老臣第一次督師遼東,傅宗龍便在老臣手下當差,天啟元年,遼陽失陷,傅宗龍領兵一千就敢主動請戰迎擊金兵,最後遼東軍齊心合力,終於擊退金兵,奪回遼陽,其人有勇。四年,巡按貴州,在盤龍穀火攻土司安邦彥的叛軍,不乏有武侯火燒藤甲兵之風采。其人有智。如今憑借戰功做到兵部右侍郎,提領遼東,無論是官職還是資曆皆可。有勇有謀,傅宗龍應為遼東督師之不二人選。”
傅宗龍在一旁早已經是熱淚盈眶,沒想到閣老還記得自己的功勞,這些年在梁廷棟手下傅宗龍當然是幹的不順心,一個兵部右侍郎,在左侍郎之下,他早已沒有了立功的心思,沒想到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