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章 搶人(上)
把這件事情說出去之後,沈秋就沒太管了,不過還是給湯姆打了電話,和湯姆說了一下事情,還好湯姆而已表示十分理解,這次確實是他唐圖了一些。
之前沈秋還擔心,這次的事情要是不成的話,可能量小的都沒有辦法做了,還好湯姆說了不管量大的事情能不能成,量小還是可以繼續,這也讓沈秋提著的信放下了。
沈大河剛做出點成績和熱情要是因為這事情被打回去了,怎麽也不好說,不管過程怎麽樣,結果還是好的。
沈秋回去之後也把這件事情給沈大河說了,沈大河也是開心的不得了,這幾天也是沒睡好,就怕這件事情會對自己有什麽影響,好不容易找到了工作的熱情就這麽一下被打住了。
“沈秋同誌,有你的信,還是省裏麵的報社呢,你這是投稿了麽?”
沈秋還以為不能這麽快回複呢,前些日子沈秋好好想了一下自己以後要做什麽,結論顯而易見,是必須要參加高考,不管結果怎麽樣,都必須要去經曆一番,這樣才無愧於來這個時代走一圈。
“我就寫了去試一下,沒成想給我回信了,也不一定是選上了,也有可能是落選的。”
雖然沈秋是這麽說,但是大家可都還不信,最近沈秋在廠裏麵的名聲可是響當當的,上到各種領導,下到廠裏工人,誰要是不知道,指定會讓人說一句太老土了。
這邊沈秋剛拿著信到辦公室,周紅聽到消息之後就趕緊跑過來了。
“小沈,聽說你寫的東西上報紙了?”
“啊?”沈秋明顯是愣了一下。
“我聽人說你寫的東西上報紙了。”
周紅看沈秋的傻樣隻好又重複了一遍。
“我這還沒看呢,也不知道什麽情況。”
打開之後,周紅早就看不慣沈秋磨磨唧唧的樣子了,直接搶過來看了半天,高興的拍了拍桌子。
“小沈,你可真給咱們廠裏麵爭光,這可是省裏麵的報紙呢,一般人就是想上也不一定有這個機會,這說明省裏麵的人還是認可你的,稿費我就不要了,這樣刊你要不要,我準備放到外麵展示一下,看看以後還沒有人說咱們工會沒有能拿得出手的人。”
周紅說完之後,周圍的人都開始捧場,說著沈秋的好話,就連高弘博都來了,對著沈秋說道:“沈秋同誌真是年少有為,廠長還讓我把你寫的東西拿過去看看呢,廠長還開玩笑的說,現在的年輕人是越來越厲害了,他寫了這麽多年報告也沒說上個報紙或者被表揚,還讓你有空給他看看呢。”
“我這就是小打小鬧,和那報告可沒啥科比性,我就不湊那個熱鬧了,再說了,我這次也算是僥幸。”
“沈秋同誌這就是太謙虛了,要是僥幸的話哪能上報紙,咱們省城報社的人還是有眼光。”
不管周圍的人怎麽恭維,沈秋的表情都沒有變過,這讓大家也對沈秋有了一個認識,知道沈秋也是個能人,以後可不能惹。
上次黑板報還以為是僥幸,看來還真是有兩筆刷子,自此之後經常有人來向沈秋請教問題,也經常有人催沈秋怎麽不繼續寫文章了。
沈秋發表的文章縣裏麵也看到了,畢竟落款寫的是地方的紡織廠,這要是沒注意到可是他們工作的失職了,縣委書記還特意叫了鄭廠長過去談話。
“你們廠裏什麽時候還出了這麽一個能手,我怎麽不知道。”縣委吳書記一邊喝水一邊問道。
“書記,你這可是冤枉我了,我之前可是和你說過了,但是你們也沒當回事啊,雖然這丫頭年紀小,但是做事情可是牢靠的很,我覺得是個人才,要不然咱們這廠裏麵,你看誰敢讓這麽年輕個丫頭兩個部門的工作都兼任的。”
“怎麽?我怎麽覺得你這話裏麵有話呢,還怪上我了,老鄭啊,你這人最滑頭。”
“這我可沒有,我就是實事求是,咱們年紀大了,怎麽也要給年輕人機會,我這個想法可是一點問題都沒有,再說了,要是沒有我給機會,你說咱們縣能出這麽大風頭?所以還是我看人有眼光。”
“那這丫頭還是咱們縣裏麵培養的呢,你還上我這來邀功了,這給你能耐的不像話了。”
鄭廠長被吳書記這麽一說還真有那麽一點不好意思了,“我可沒這個意思,我就是看書記你這麽問,我就知道你想啥呢。”
“我能想啥,老鄭,你難不成還是我肚子裏的蛔蟲不成?”
“書記,我雖然不是你肚子裏麵的蛔蟲,但是和您一起共事這麽久了,多多少少也有點了解您了,您這樣一看就是要搶人的節奏。”
被鄭廠長說中了打算,吳書記一噎,還是硬著頭皮說道。
“我這也是為了咱們縣的發展好,再說了,你這好處最近也不少,你以為你最近那麽大動靜我不知道,我是不說,要不然誰來給你兜底,你當市裏麵的廠子好惹,你這可是直接觸及了人家的利益了。”
“書記,說是利益,但是也不能影響咱們廠裏麵自身的進步啊,我覺得小沈說的對,要是想進步就不能一成不變,我們之前沒進行改變,就隻能像現在一樣,但是現在我們要改變了,我們廠裏的這些工人工作也是特別的熱情,這有什麽不好的。”
“我也沒說不好,要是不好,我還能給你兜底?對了,你看看這個,這是下麵公社送上來的,剛好也是巧了,下麵的大隊就是沈秋同誌所在的,這裏麵剛好也是沈秋同誌提出來的意見,這事情我還在考慮,咱們縣裏麵太窮了,必須想辦法啊。”
鄭廠長看了之後,明白了吳書記的猶豫,“書記,這丫頭沒有什麽壞心,下麵人的日子不好過,現在這世道大家都窮,這孩子能想辦法而已是已經很不容易的事情了,這事情就算是不成,你也婉轉點,別打擊人家孩子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