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洪武年間小神醫> 第124章 玻璃鏡子

第124章 玻璃鏡子

  第124章 玻璃鏡子 

  梯子搬進御書房,幾個太監將梯子穩穩的扶住。 

  慶童從朱標的手中接過秤砣和木塊,一步一步的登上了梯子。 

  來到頂端,慶童將秤砣和木塊同時釋放。 

  短暫的飛行后,秤砣和木塊同時落在了地上。 

  朱元璋揉了揉自己的眼睛,滿是不可思議。 

  「沒想到啊沒想到,此事竟然是真的,竟然真的會同時落地。 

  這個陳松,真是有幾分本事。能用大孔明燈上天,也能發現這種常人不注意的東西。 

  真不知道他的腦袋裡面每天都想些什麼,竟是一些這種活計。」朱元璋感慨萬千。 

  「要是將這些本事都放在正途上,說不定會有不小的成就。」朱標說道。 

  「不小的成就?現在他才多大,日子長著呢,不著急這一時片刻。」朱元璋說道。 

  陳謨的算盤註定落空,從他到朱標那裡告了狀之後,就一直等著朱元璋收拾陳松。 

  可是,都過去好幾天了,什麼動靜都沒有。 

  無奈,陳謨只好再去找朱標。 

  可是,去了東宮,朱標顧左而不言他,就是瞎繞。 

  到這裡,陳謨便知道事情已經沒戲了。 

  這讓他更怨恨起陳松來,陳謨沒有怨恨朱標朱元璋的膽子,只敢怨恨陳松。 

  回去之後,他發動自己的那些門生故吏,上奏摺彈劾陳松。 

  可惜,這個法子沒有一丁點用處,上了也是白上。 

  幾輪下來,讓陳謨有一股深深的挫敗感。 

  要是在明朝的其他皇帝那裡,陳謨這種人說不定還能掀起一些風浪,可在朱元璋這裡,什麼風浪也掀不起來,整不好,還會沒命。 

  陳謨無法,只好暫時打消上奏摺彈劾陳松的念頭。 

  可這並不代表陳謨會就此罷手,他打算在京城講學,然後痛斥陳松,將陳松貶為歪門邪道。 

  對於陳謨的念頭,陳松自然不知道。 

  此時的陳松,拿著一根紅色的辣椒,在碼頭附近轉悠。 

  辣椒是明朝後期傳入的,這個時代還不見蹤影。 

  辣椒這個東西,陳松覺得,要是拿出來,肯定會被朱元璋列為軍事物資。 

  辣椒有驅寒的功效,非常適合北方,而大明的防守重點就是北方。 

  李三娃走在陳松身後,他看著陳鬆手中的那根辣椒,雖然疑惑,但也沒有詢問。 

  「先自己小批量的種一些,剛剛把紅薯和土豆弄了出來,現在再把辣椒弄出來,有些突兀。」陳松將手中的辣椒揣進懷裡,停了下來。 

  四月的松江府,萬物已經復甦,陳松叉著腰,看著遠處的海面,想著船隊什麼時候回來。 

  四月也是萬物生長的季節,土豆和紅薯早已經種植在聚寶山那裡的良田。 

  趙鐵繩帶著一個草帽,扛著一把鋤頭,在田壟間走著。 

  在他身後,跟著幾個同樣打扮的漢子。 

  這是趙鐵繩的手下,不管怎麼說,趙鐵繩都是種植局大使,有幾個手下也非常正常。 

  趙鐵繩停了下來,他蹲在地上,指著地上的一株土豆苗,說道:「土豆比小麥耐旱,但也不能不見一丁點水。 

  如果在開花期缺水,那麼會影響土豆苗的發育和土豆的產量。一旦土豆開花,就必須注意澆水。 

  就算如此,土豆也要比小麥等糧食好照料的多。」 

  遠處有一大堆人朝著這邊走來,走在最前方的是朱元璋。 

  他頭戴草帽,穿著一身黑灰色的短打,看上去和老農沒什麼兩樣。 

  朱標也是同樣打扮,跟在朱元璋的身後。 

  看著滿地綠油油的秧苗,朱元璋臉上的笑容都能咧到下巴上去。 

  「不錯,不錯,長勢喜人啊。」朱元璋不停的點頭。 

  頭頂上的太陽高高掛起,朱元璋帶著朱標等人在田壟中中轉悠著。 

  朱元璋非常看重紅薯和土豆,幾乎一有閑時間,就會來這裡看看土豆和紅薯的情況。 

  田壟間的雜草很少,朱元璋在這裡安排了大量的人手,地上的雜草根本就沒有長大的可能。 

  朱元璋朝著趙鐵繩走去,趙鐵繩老遠就看到了走過來的朱元璋,他急忙朝著朱元璋迎了過去。 

  「不用行禮!」看著站在自己面前準備行禮的趙鐵繩,朱元璋擺擺手。 

  「土豆和紅薯怎麼樣啊?」朱元璋問道。 

  「回陛下,土豆和紅薯長勢很好,沒有什麼問題。」趙鐵繩回道。 

  見的多了,現在的趙鐵繩也沒有第一次見朱元璋時的惶恐了。 

  「那就好,紅薯和土豆事關國本,不管多麼重視都不為過。」 

  「陛下,這裡每天都有人看著,每天的情況都會匯總,上報太子殿下。」 

  「好,就應該這樣做。」朱元璋說道。 

  朱元璋本來想乾乾活,可是這裡的活早都被趙鐵繩以及趙鐵繩的手下乾的差不多了,也沒有什麼可乾的,所以,朱元璋在這裡轉悠了一陣,便回去了。 

  忙碌了一天,趙鐵繩回到了住處。 

  因為要照顧紅薯和土豆,所以趙鐵繩暫時將家安置在了田地附近。 

  這裡的環境不如家裡,可要比村裡好上很多,趙鐵繩也沒有不滿意。 

  現在的陳松,坐在書房中,書寫著自己腦海中的那些知識。 

  其中,對朱雄英的教材已經簡化完畢,隨時可以給朱雄英上課。 

  夜漸漸的深了,桌子上的蠟燭快要燃盡。 

  陳松將手中的筆放下,看向窗外。 

  一陣涼風從沒有關閉的窗戶吹進來,陳松打了一個冷顫。 

  「市舶司走上正軌,可販賣的貨物不能只依靠著目前的這些。 

  也該將玻璃弄出來了。有了玻璃,就可以製作玻璃鏡子,玻璃鏡子可是暴利啊。 

  陳祖義雖然在海面上異常囂張,但也不過是癬疥之疾,總會被消滅。 

  要是將純凈的玻璃鏡子賣到海外去,那賺到的錢,還會少嗎?」 

  陳松站了起來,一臉熱心的在房間中來來回回的走著。 

  玻璃的製作方法在高中學過,高中化學課本上就有記錄。 

  大明朝生產不了特種玻璃,但完全可以生產普通的硅酸鹽玻璃。 

  陳松坐了下來,取出一張巨大的宣紙,在上面書寫玻璃的製作流程以及所需要的材料。 

  其實,古代也生產玻璃,只是古人將其叫做琉璃。 

  通俗點講,琉璃就是有顏色的玻璃。 

  關於琉璃生產的文字記載可以追溯到唐朝,唐朝時,古人就開始生產琉璃了。 

  洪武年間,朱元璋讓內宮監設置「外廠」,為宮廷生產「青簾」等琉璃貢品。 

  朱元璋對百姓比較隨和,所以宮廷琉璃技術也流傳民間。 

  景泰年間,山東博山西冶街有大爐四座,生產水響貨和琺琅料。 

  嘉靖前後,增加珠燈、珠屏、棋子、帳鉤、枕頂等產品的生產。 

  到萬曆年間,山東博山琉璃生產已成為一個較大的行業。 

  萬曆時期,琉璃行銷海外,成為博山地區的支柱產業。 

  可是,古人對琉璃的應用只處在建築裝飾等方面,從來沒有想過將五彩斑斕的琉璃變成純潔透明的玻璃。 

  沒要多長時間,陳松就把玻璃的製作流程和方式書寫完畢。 

  陳松弄出來的這個生產方法結合了這個時代的生產力,進行了改動。 

  就算如此,也要比這個時代的琉璃生產快上很多。 

  如果按照陳松的這個方法來,玻璃的產量要增加很多,成本也會很低。 

  也就是說,陳松的玻璃,在很短時間內就可以產出。 

  「我記得之前朱標說過,應天府城外就有內宮監的琉璃廠,到時候對琉璃廠的琉璃窯進行改進,生產起來也方便。」 

  看著桌子上的宣紙,陳松相信,生產出來的玻璃鏡子,定然可以行銷天下。 

  這個時代的琉璃,基本上都是達官顯貴的玩物,普通老百姓倒是想買,也買不起啊。 

  琉璃燒制的成本擺在那裡,就算再怎麼降價,普通老百姓也買不起。 

  傳統琉璃也不是必需品,就是個玩物,富貴人家買上一些玩玩,普通人家不買也無妨。 

  可玻璃鏡子不一樣,這個時代常用的銅鏡沒有辦法和玻璃鏡子相比,而且,這還是必需品。 

  古人講正衣冠,尤其是那些士紳讀書人,更是對自己的儀容儀錶要求頗高,更別說那些愛美的大家閨秀了。 

  別忘了,秦淮河畔的風俗產業,這也是一大市場。 

  有這些銷路,陳松不害怕玻璃鏡子沒有銷路。有了玻璃鏡子,外貿的貨物也多了一些選擇。 

  況且,有了玻璃,就可以生產鏡片,就可以生產望遠鏡和顯微鏡。 

  顯微鏡醫院裡面有,但那是醫院的。這個時代能不能製造出顯微鏡,意義重大,有些東西,不能只依賴醫院。 

  陳松拍著自己的大腿,喃喃說道:「玻璃的流程已經完成,給朱雄英的教材也完成。之前編寫的那些初高中教材也基本上完成,接下來,也該開學堂收學生了。 

  儒家傳承千年,有很多優秀的思想,但歸根結底,也只是思想,無法轉變為生產力。 

  國家想要強盛,不能只有儒家,必須要有實用之學。市舶司的事情走上正軌之後,就必須開設學堂了。 

  自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這些讀書人嚴防死守,不停的打壓其他學說。 

  我把後世學問掏出來,就相當於刨這些人的祖墳,這些人肯定不會善罷甘休? 

  我倒是想看看這些人會使出什麼辦法,陳謨,我會讓你知道什麼叫做殺人誅心!」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