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聚靈
少年最終還是留在了替丹山,這替丹山也正如老者所言,被無盡大山團團圍住,每日都能聽見陣陣蟲鳴獸吼,甚至時不時地能看到一兩隻比人還高的凶獸,令人毛骨悚然。
替丹山不算大,但也不,一座大殿兩座偏殿,大殿中一鼎丈許高的丹爐散發著陣陣刺鼻的藥味,而左側偏殿則是堆積如山的藥材,右側偏殿則是各種丹方,還有一鼎用以試煉丹藥的丹爐。
至於住的地方……老者似乎不用睡覺的,大殿中某個角落的一塊蒲團便是老者的“床”,孩童隻好在丹方偏殿將就了。
一開始的一個月裏,老者沒叫孩童做任何事,孩童也因此感到無趣,便隨手翻了翻丹方,便沉浸其中。雖然腦子裏已經將那些丹方所需的材料記得七七八八,但沒有實際操作過,隻能紙上談兵,今日孩童一如往日,睡醒後翻看丹方,老者大步走來“我要出門一趟,尋些藥材,你將大殿那爐丹藥看好了,應該過幾日就可以出爐了,到時候爐頂會自行開啟,你用這玉瓶將丹藥收好,切記除了這玉瓶,萬不可讓丹藥接觸其他物體!打開玉瓶頂部的瓶塞,到時候玉瓶會講丹藥收進去的,切記!”老者完,便轉身離去,孩童放下手中丹方,便向大廳而去。
老者走就走,絲毫不拖泥帶水,憑空一躍,便騰雲而去,孩童也是見怪不怪了,幻想著自己某也能如此。不過想歸想,老頭兒吩咐的事兒還是得辦。孩童收回心思,學著老者,枯坐在蒲團上等待。
這一坐,便感覺困意來襲,眼皮子一個勁打架,孩童起初還能堅持,但最終還是敵不過如潮水般湧來的困意,酣然入睡。
也不知睡了多久,孩童隱隱聞到一股香味,這股子香味令他腦海安寧平靜,仿佛自己就置身於雲海之中。孩童突然一個激靈,暗道一聲“壞了”,連忙起身跑到丹爐旁邊,可那丹爐足有丈許高,孩童無論如何也上不去,隻能圍著丹爐打轉。
“雲浩啊雲浩,你怎麽就跟了個這樣的老頭兒!”孩童轉悠半晌後無奈坐在地上自言自語道。
而此時那丹爐裏發出一股子炒豆子般的聲響,大隨後十粒大相同的丹藥從鼎口激射而出,雲浩楞了一秒,隨即將玉瓶的瓶塞打開,手中玉瓶竟有點點綠光溢出,將丹藥包裹,隨後丹藥也隨著綠光回到了玉瓶之中。雲浩將玉瓶塞緊之後長出了一口氣“原來能自己跑出來!不過……”
雲浩看了看手中的玉瓶,咽了口唾沫,隨即猛的搖頭“不能,絕對不能!”但過了一會兒,他還是心翼翼的打開了瓶塞,從中倒出一粒丹藥捏在兩隻之間,看了片刻後,似乎下定決心一般,一口將丹藥吞了下去。
“也沒什麽特別的啊,聞著香,吃著,跟老頭兒之前給的丹藥差不……”話語未盡,他的眉頭驟然擰做一團,隨後掐著脖子在地上打滾,他隻覺得喉間一股極其霸道的熱氣不斷向體內躥去,流入腹中之後,仿若一隻無頭蒼蠅一般,到處亂撞,疼的雲浩抽搐不已。
此刻雲浩已然昏厥過去,但他體內正發生著翻覆地的變化,那股亂躥的氣體已經逐漸平息,融入血液,順著脈絡流向四肢百骸,而待他醒來,已經是數月之後了。
替丹山外,一個黑點越來越大,待其抵達大殿上空時,這才看清,來人正是丹老,丹老落地之後徑直走向大殿,雲浩站在丹爐旁低著頭不敢話,他遞出玉瓶,老者結果後,直接收了起來。雲浩這才暗自鬆了口氣。
但他發現,老者自從回來之後,視線便不曾從他身上離開,而且每次能看到,老者眼中隱隱有著猶豫之色。他到底在猶豫什麽?可任憑雲浩猜測,卻依舊猜不出個所以然來。
翌日一早,老者便來到了雲浩所在的偏殿,丹老將一個玉瓶和一本書籍放在了偏殿的書桌上“不久我便要閉關,此次閉關,不知生死,你前些日子不是要修習仙法嗎,這本便是。還有一些輔以修煉用的丹藥。無論你是否修習成功,你與我丹老,也隻是丹師與藥童的關係,切不可,師出我門!你可聽清?”
雲浩點了點頭,再次望向門外時,隻見老者負手離去的背影。
而老者回到大殿之後,從取出懷中取出一粒赤色丹藥,緊緊握了握,隨後又望向雲浩所在的偏殿喃喃自語道:“難道隻有這條路可走了嗎……”他心翼翼的收起丹藥,一步一步靠向丹鼎,不知怎的,那丹鼎底部竟自行開啟,露出一個恰好隻能容納一人通過的通道,丹老踏入其中之後,丹鼎又隨即恢複如初。
而孩童雲浩,則拿起那本書廢寢忘食的研讀起來,若不是老者在上麵寫下的通俗易懂的注釋,恐怕雲浩是無法看懂的。。
“自地除開,萬物應此而生,地玄黃二氣化作玄黃地,黃地沉玄升,玄生靈則生而為仙,與世長存,黃地生靈則終有壽終之時,他們為尋成仙之路,百般嚐試,終得修仙之法……”
“啟靈篇?”雲浩看完簡介之後也對修仙一詞有所明悟,但卻不知該如何開始,便接著看了下去“世間萬物皆可尋求修仙之道,而修仙之道第一步,則需開啟體內靈竅,以此吸收靈氣,用以衝破體內脈絡宏關,不同之人,體內靈竅數量也各不相同,有的人生便開有九竅,這類人乃是最為適合修煉之人,稱作靈根之體,有的人九竅隻開一竅,或是一竅不通,那麽此等則與修仙無緣,隻得做凡。所謂啟靈,則是吸收地之間磅礴靈氣,一舉衝破脈絡宏關,讓靈氣得以在體內暢通無阻,稱之啟靈也。而吸收靈氣之法,便是以聚靈篇功法進行。但也有其他幾種方法,以丹丸蘊含之靈氣,或是修仙路上先行之人灌輸靈氣,以此靈氣再聚於靈竅之內,衝破脈絡宏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