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5章 蒼龍順天 蛟龍應天
第四百一十五章蒼龍順天蛟龍應天
朱佑儉揉了揉肩膀,喝彩道:“好!有勁!哈哈哈!”
然後,又拍了拍這槍,可以說十分滿意。
“宋愛卿、南懷仁,你們造槍有功!老湯,你們科技局真的是沒有讓朕失望!啊哈哈哈!”
“謝陛下誇獎,不過,這槍還沒有名字,需要陛下賜名。”
因為崇禎17的緣故,湯若望自然知道,這武器的冠名權,還是當今皇帝的。
朱佑儉有仔細看了看這槍,說道:“就叫霹靂火,如何?”
“霹靂火!好名字!”
眾人都是喝彩,誇朱佑儉給這槍起得名字好。
阿九適時上前,說道:“父皇,一個月時間,第一批的霹靂火一千把,還有一百二十門大將軍炮,一百門紅衣大炮,就請先給我們吧。”
朱佑儉一挑眉毛,裝作很生氣的樣子道。
“華梅提督,你要不要八字軍和鐵浮屠呀?”
阿九一臉無賴相:“父皇要是給,八字軍就行,這鐵浮屠,我們大明皇家水師用不上。”
朱佑儉用手指,在阿九的鼻子上刮了一下。
“鬼靈精!你知道,製造這些東西,要多久嗎?”
阿九道:“我問過湯大人,一個半月,沒有問題。”
朱佑儉有些吃驚,問向湯若望:“老湯在北京,一千把崇禎17,你們是累死累活,差不多一個多月才造好。怎麽,現在你們能生產出這麽多東西?”
一旁的宋應星道:“陛下,這應天比起順天,不僅沒有遭到戰火的蹂躪,天災的影響也沒有那麽嚴重。因此,這人口還是比較充裕。”
“再加上,這江南一帶,種田之人雖多,但也有很多雇傭之人,他們也都是手藝人,造船、鑄鐵、編繩等,無一不精。再加上此地作坊很多,隻要朝廷有錢糧,一個月完成提督的要求,並不難。”
朱佑儉這時才想到,現在他所處的時間點,正是所謂“明末資產階級萌芽。”
作為曆史方麵的研究者,朱佑儉對這個名詞,其實還是有些保留意見的。
他認為,這個所謂的萌芽,充其量就是一個資本主義發展的一個小小現象,和真正的資本主義萌芽還是有距離的。
當然,他現在可沒必要研究這些,他現在最想做的,就是安排這些手工業者,進到自己的船廠、兵工廠勞動,生產。
朱佑儉此時,把丁啟睿叫來。
丁啟睿在軍機處,在談論軍事和計謀上麵,沒有什麽太大的建議。可朱佑儉知道,此人是在理政方麵,還是一把好手。
安排生產,調度物資,這樣的工作交給丁啟睿,還是可以放心的。
“丁愛卿,這船廠還有兵工廠,就交給了你了,需要什麽,你就和朕說,朕會讓錢謙益全力支持你。”
幸好最近從揚州、海寧弄來了不少銀子,這讓朱佑儉感覺腰板還是很硬的。
“是,陛下。”
丁啟睿領旨後,便著手開始操辦此時。
確如宋應星所說,這江南一帶,手工業確實被北方發達很多。這裏無論是物料、人員,都要比北方強。
尤其是寶船的船廠,就是在永樂年間,生產鄭和寶船的原址。稍稍清理一下,便可以使用了。
三艘寶船,拆解一艘。一邊拆解,一邊將船內部結構繪成圖。另外在把船上好的材料,零部件替換放的另外兩艘船上。
不僅如此,湯若望還根據歐洲戰列艦的模式,對船體進行了改裝。之前的寶船可沒有炮艙,現在,每艘船要安裝一百一十門大炮。
同時,朱佑儉提出了,在船體上安裝鐵板的建議。
隻不過,一來就船體太大,二來,一時間製造這麽大的鐵板,也是需要時間和材料。
這寶船到底有多大?
其實,並非是“四十四丈”長(120多米),而是六十米左右。之所以有如此差距,朱佑儉當然也知道,這裏不再累述。
簡而言之,那就是中國的史書,對於工程、機械方麵的記載,出入很大,隻能通過現代的考古資料進行佐證。
雖然這真實的寶船要縮水很多,但在這個時代,六十多米長,上百門的火炮,而且是“高科技”火炮。
讓這兩艘寶船成為了海上巨無霸。
阿九笑著對朱佑儉說道:“父皇,既然你都給這槍起名字了,那你也給這兩艘船起個名字吧。”
朱佑儉看向阿九,問道:“你有什麽建議想法?”
阿九搖頭。
朱佑儉知道這個丫頭,是有意哄自己開心。因此,也不多推辭。
“嗯,這兩艘寶船,以後就是你的雙旗艦。一艘稱為順天號,另外一艘,就叫應天號吧。”
聽到朱佑儉給兩船起得名字,阿九等眾人也都明白了朱佑儉給船起名的深刻用以。
“父皇,你是讓我們在海上的時候,不忘大明家鄉,是吧?”
朱佑儉笑著點頭。
阿九說道:“請父皇放心,以後我們大明皇家水師的戰艦,全部以大明的地方名,為船名。讓大家可以永遠記得,家在何處。”
朱佑儉笑著,看著阿九,說道:“好丫頭!長大了。”
看著父皇如此慈祥,阿九自然不會放過如此的好機會。
“父皇,那這袁承誌,什麽時候來應天?”
朱佑儉道:“等盧象觀到了洛陽,朕就把袁承誌調回來。”
聽到朱佑儉這麽說,阿九心中好似有千朵桃花開放一般,美得很。
之後的一個月,整個船廠都是亮如白晝,上千工匠夜以繼日地工作。
同時,科技局的人們也是三班倒,時刻監督寶船的改造,以及槍炮的製造。
一個月之後,兩艘寶船大致造好了。而此時,江南之地又發生了一起驚天動地的大事。
原來,是在九月的中下旬,沈億雙開始收割浙薯了。
這個浙薯,就是甘薯,隻不過是沈億雙搞得小把戲,想讓天下人知道,這甘薯隻在浙江。
可他沒想到,自從朱佑儉下令,為陳振龍建祠紀念之後,這天下人都已經知道了,這甘薯的來源是福建。
不過,這也沒有太影響沈億雙所製造出的浙薯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