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章 前世犀帶 今生白玉
第四百一十二章前世犀帶今生白玉
眾人正愁眉苦臉之時,一個男人說道。
“這次我們可惹大麻煩了!”
另一個男人說道:“沒錯,那個戴著黑色麵紗的人,一定是當朝的皇帝!”
原來他們就是在占鼇塔上的那些富商。
“都是那溫侃惹的禍,我早就說過,這溫體仁就不是好鳥,現在可好,他兒子這次,把皇帝和錢謙益都得罪了,這還把我們也捎上了!”
“都這時候了,就別抱怨了,大家快點想些對策出來,也好度過這次的危險。”
“想什麽對策?娘西皮,你看到趙鬆年來嗎?他現在已經開始想辦法躲了,隻是要把這溫侃推到前麵去。”
“趙鬆年這個人精,他有辦法,我相信,咱們按照他的辦法來做就好。”
“你的意思是說,我們也躲?開什麽玩笑啊,這趙鬆年有吳王的庇護,我們有什麽呢?”
一陣喧嘩,然後一陣沉默。
一炷香時間,就聽坐在主位上的一個老者說道。
“為今之計,隻有破財免災了……”
眾人聽了老者的話,都是微微歎氣,然後,輕輕點頭。
第二天,朱佑儉等人並沒有急著趕回應天,用朱佑儉的話說,就是出來都出來了,散散心再說。
一眾人等,便開始在這海寧城中散步。這海寧其實並不大,最繁華的便是鹽官鎮一帶。
當幾人走到鹽官鎮中,正要找一處安靜的茶館休息的時候,隻見一個書生模樣的中年男子走向了他們。
“站住!”
吳六奇看此人走向他們,便立刻緊張起來。等那人再走近些,便大聲喝止。
聽到吳六奇的聲音,大家也回過頭,看向那中年書生。
隻見那書生拜道:“在下海寧孝廉查伊璜,聽說有貴人來海寧觀潮,不敢打擾,但卻希望能一睹貴人風采。但又失禮,請多包涵。”
朱佑儉給錢謙益使了一個眼色,示意讓他去接見一下。
錢謙益心中有些迷惑,這海寧的一個小小的孝廉有什麽值得接見的?打發走了就是了。
就是接見,隨便找一個隨從,哪怕派一個錦衣衛和這個人說上兩句,也都是很給此人麵子。
皇帝既然讓自己去見那書生了,自然也沒有什麽可拒絕的。
“在下查伊璜,過來拜見錢相,並有書信一封,獻與錢相。”
那人也不多話,寒暄半句,便將手中書信遞上。
錢謙益打開心,發現這信是由當地鹽商所寫,其主要的內容,無非是要與那溫侃劃清界限。同時,這書信之中還夾帶了500萬兩的銀票。
錢謙益看了這查伊璜一眼,問道:“昨日在這占鼇塔,你沒有去是嗎?”
“學生平日隻在家讀書,很少出門應酬。”
這些鹽商都很聰明,之所以讓查伊璜去,也是因為這個家夥,家中雖然經商,但更是讀書人。平日行事低調,即是孝廉,又中過舉,有此等身份,與錢謙益他們交流,所受待遇,定然與他們不同。
可實際上,這些鹽商並不知道,查伊璜之所以受到皇帝的另眼相待,還是因為這位仁兄的後代。
查伊璜走後,在茶館的一處包房之中,朱佑儉、於保、錢謙益三人圍坐一張桌子上,看著桌上的這封信和500萬兩銀票。
朱佑儉笑道:“沒想到,五爺我這次來到海寧,居然還有如此收獲!”
錢謙益笑道:“哈哈,陛下,這一趟就是500萬了啊!真是沒想到啊!”
而於保則是一臉嚴肅道:“錢相,陛下說的可不是這銀票呀。”
錢謙益聽了於保的話,突然猛醒,雖然中500萬兩銀子也不少了,但比起海寧鹽商的事情,500萬兩,不過九牛一毛。
錢謙益問道:“陛下難道說的是鹽商?”
朱佑儉道:“正式,這鹽商看似是在揚州,但實際上他們的老巢還是在海寧,在杭州蘇州一帶,而且各有一夥子人。昨天,看到占鼇塔的一幕,朕已經知道,這些鹽商並不可怕,他們背後,有著一股更可怕的勢力在支撐他們。”
於保道:“陛下難道說的是那些江南的官僚們?”
朱佑儉點點頭,說道:“之前,對於這官商勾結,朕是有心理準備的,可是沒想到昨日占鼇塔上,朕看到這些鹽商,隻不過是這些官僚們養的奶牛而已。”
“奶牛?”
錢謙益對這個詞有些陌生。
“哦,真的意思就是說,他們是控製這些鹽商,讓他們為自己供養錢財。就像是草原上養牛的那些牧民,他們隻喝牛的奶,但是並不殺了吃肉,懂了?”
錢謙益有些似懂非懂,不過大概意思還是明白的。
朱佑儉一撇嘴,恨恨說道:“這些個奶牛本來是朕的,是大明朝的!可現在,卻成了這些官僚的了,朕每年要損失多少銀子啊?”
於保道:“陛下,看來這鹽稅的治理,與江南官場的治理,實際是一個問題,隻能用霹靂手段。依臣所見,斬草不能除根,還是需要有能幹的賢才,獨立的衙署,整治他們才行。”
之前朱佑儉就已經想過這個事情,治理鹽商,管控內政,又要對官吏下手,如此的人才,現在是沒有,不過他已經有了目標。
在回應天的路上,朱由檢將這銀票拿了出來並在心中默念。
“係統正要召喚人才。”
【請宿主提供所召喚人才的姓名。】
“張居正。”
【張局長,大明內閣首輔,一等人才,供奉白銀900萬兩,是否召喚。】
“召喚!”
【召喚成功,張居正,現名為白玉正,此人去年已考中舉人,但因為文筆過於尖銳,不錄。現正在江南某地教書。】
朱佑儉聽了有些撓頭,他發現了係統的一個特點。
那就是很多武將,會第一時間出現在他所在的位置,而很多文臣不是要猜測,就是要有什麽樣的奇遇,才能夠出現。
冥冥之中,朱佑儉認為,這個白玉正,也就是張居正,一定也是如此。
此時的泰州,一個書院之內,幾十個三十多歲的老童生們,正在聽著一個小先生給他們講解儒家經典—《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