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節 不動秘藏
「不動秘藏」的入口在元龍殿旁的一座道觀里,供奉的事盪魔天尊,盪魔天尊即真武大帝,系紫微大帝座下北極四聖之一,鎮壓三界群魔,神通廣大,戰功顯赫。不過羅剎國供奉的盪魔天尊與眾不同,全無仙風道骨,作三首六臂法身,面目猙獰,周身纏繞血煞之氣,與其說天尊,更像作惡的魔頭。
國主郝鷙親手上三柱香,默默祝禱片刻,咬破指尖,以精血塗抹香爐,靜靜等了十餘息,香火驟然大亮,轉眼燒到盡頭,煙氣遊走如龍蛇,鑽入供桌之下,無聲無息現出一道黑黝黝的門戶,一股血腥氣撲面而來,隱隱回蕩鬼哭狼嚎之聲,久久不散。
清凈子舉袖一拂,將濁氣盡數驅散,順勢將青背蠶蟲送入其中,過得片刻,朝郝鷙微一頷首,祭起一盞宮燈懸於肩頭,舉步踏入門戶,申元邛與碧霞子緊隨其後,消失在黑暗中。郝鷙眼中閃過一絲疑惑,暗暗猜度三人的關係,坐於一旁耐心等候,道觀內萬籟俱寂,胡魁斗率三千「獸兵」守在外,鴉雀無聲,光陰彷彿在這一刻放慢腳步,漸漸停滯下來。
清凈子沿著狹長的甬道一路下行,四壁時不時亮起一道道血符,顯然與「血氣老祖」脫不開干係。羅剎國「不動秘藏」半在山腹,半在地下,血氣符籙深入土石,迴環勾連,結成一座宏大的法陣,團團如「籠」。法籠水泄不通,設生門一,死門七,死門納物,庫藏之物分門別類投入其中,只進不出,生門走人,道觀供桌下的門戶是唯一的入口。
有青背蠶蟲在前探路,清凈子步履不停,甬道很快到了盡頭,他抬手向前推去,肩頭宮燈冉冉升起,大放光明,眼前豁然開朗,只見一座中空的秘庫矗立於眼前,從下到上分七層,每一層都鑿開大大小小的洞窟,以石條為階,千門萬戶,如蟻穴,如蜂巢,羅剎國歷代收藏盡在其中。
申元邛道行一日千里,神通手段卻全在斗戰上,對符籙法陣一竅不通,撕開血符硬闖秘藏,固然有七八分把握,卻保不住庫中藏物,弄個雞飛蛋打也難說。他將目光投向碧霞子,碧霞子雙手捏了個法訣,凝神靜氣審視許久,向郎君微微頷首,「不動秘藏」戒備森嚴,卻是對外不對內,從生門進出,只要不觸動血符,無須擔心法籠反噬。
申元邛仰頭望向最高層的洞窟,目光一路下落,似乎在尋找什麼。「不動秘藏」規模之大出乎意料,與之相比,胡魁斗的十窖私藏只是小巫見大巫,不值一哂,然而道行積澱至今,凡間有助修持的好物鳳毛麟角,未必就碰得上,入寶山而空手回,也在情理之中。
他朝清凈子打了個手勢,請他自便,後者會意,呵呵一笑,也不跟他客氣,收回宮燈,隨意挑個洞窟試試運氣,一頭扎了進去。碧霞子目送燈光消失在洞窟內,輕聲道:「羅剎雖是海外小國,千載積累非是小數目,一處處細看,曠日持久,不知郎君欲尋何物?」
申元邛也不瞞她,道:「荒島之上機緣湊巧,奪了美人蟒的血肉,積澱大致是夠了,卻還缺少一聲『棒喝』,一味『藥引』,遲遲不得突破瓶頸。『不動秘藏』被血氣老祖師徒檢點過,看漏眼的機會很小,左右都是碰運氣,你我分頭找找再說……」
碧霞子沉默片刻,微一頷首,輕挪蓮步,自去洞窟內檢看,心不在焉,仍挂念著郎君。事先並未準備照明之物,碧霞子眼中神芒閃動,略一掃視,見窟內纖塵不染,儘是書畫捲軸,新舊不一,保存甚為妥當。隨手翻過數卷書畫,無非是青綠山水,名家法帖,對她而言只是過眼雲煙,激不起絲毫波瀾。
碧霞子看了片刻,又拿起一幅捲軸,才剛入手便察覺有異,眉梢輕輕一挑,展開看了眼,卻是一篇《黃庭經》,「上有黃庭,下有關元,前有幽闕,後有命門,噓吸廬外,出入丹田……」結字龍飛鳳舞,墨跡酣暢淋漓,煥然如新。
《黃庭經》不過是凡間道士附會之文,碧霞子也不通書法,看不出字有什麼好處,她將捲軸的木杆拆了下來,並指一劃,剖成兩半,內里竟是中空,藏著七八顆夜明珠,寶光熠然,照得一窟明如白晝,有些刺眼。碧霞子捻起一顆看了看,雖不是什麼仙家法寶,拿來照明卻不錯,她返身出得洞窟,默默感應片刻,找到郎君所在,將明珠遞給他,省得在黑暗中摸索。
既然來了,碧霞子也不急於離開,四下里打量,這是間石窟,費了很大力氣開鑿出來,曲折狹長,兩壁的佛龕中擺放著各式佛像,金玉泥石俱全,大小不一,姿態各異,擺放得整整齊齊。碧霞子道:「聽說羅剎國有一代國主好端端忽生重病,纏綿病榻數月,行將就木,恰逢國師閉關修鍊,無人救治,一時病急亂投醫,許願弘揚佛法,竟不藥而癒。佛門就此在羅剎國紮下了根,與修道士相爭,大建寺廟,供奉諸佛,甚至說動國主興兵攻打鄰國,以傳播佛法。」
大夏佛道並立,相互攻訐乃是常有之事,申元邛對此並不陌生。他望著滿目大小佛像,道:「羅剎國既然供奉血氣老祖,國主卻皈依佛門,豈不成了笑話!」
碧霞子道:「何嘗不是呢!血氣老祖雖為天庭叛徒,終究是道門旁支,等到國師出關,插手此事,花費了十多年才撥亂反正,將佛門的勢力徹底驅逐出羅剎國。這些佛像多半是當年『滅佛』后留下來的,非但不曾毀去,反而藏於『不動秘藏』,其中只怕另有蹊蹺。」
申元邛若有所思,道:「佛法無邊,並非一句空話,大夏佛門勢力不小,與道門分庭抗禮,神通別具一格,這些佛像……這些佛像……」他一眼掃去,大小佛龕合計三百六十之數,然而其中卻少了一尊,從形狀看,似是一尊五尺高的立佛,空蕩蕩甚是顯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