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章 見不得別人好
崇禎皇帝正了正身子,然後給鍾進衛說道:「在世俗眼中,做官是根深蒂固的一種想法。因此,只要家裡能支撐去讀科舉的,一般都會選擇科舉。畢竟研究所之類的更多的是類似匠活,短時間內難為他們所接受。」
「但說實話,朕知道大部分百姓是不可能有一直供養家中孩兒去讀書的能力。如果有了這個獎學金,那麼這些百姓就看到了繼續讀下去的希望。而朝廷因為吸收了優秀人才,也能更好地壯大研究所的力量。」
「如此一來,哪怕是新出路剛出來,也會有不少讀書人選擇走研究所這條路。而等實施一段時間,民間的觀念有所改變之後,走研究所這條路的讀書人只會更多。鍾師傅,是這樣么?」
鍾進衛聽得連連點頭,崇禎皇帝說得沒錯,這就是他的用意。畢竟走研究所這條路出身是當研究員,不是正兒八經地當縣令等傳統的這些官員,民間想法的轉變多少都需要時間。
崇禎皇帝見鍾進衛點頭,便知道自己說得沒錯,他臉色興奮地再次說道:「除了研究所提供助學金之外,朝廷也可以免其勞役,使其能專心讀書。鍾師傅,這樣可好?」
鍾進衛一聽,大喜地道:「還是陛下想得周到,臣都忘記這事了。」
他畢竟不是明朝人,對於古代的制度並不是像古人一樣熟悉。後世哪有什麼勞役,但勞役在古代卻是對百姓影響非常大。崇禎皇帝此舉,將會更加刺激百姓走上研究所這條路。
崇禎皇帝聽鍾進衛誇獎自己,心裡也挺高興地,只是臉上裝出這沒什麼的表情。他想了下,對鍾進衛說道:「鍾師傅,剛才之議對於我大明的讀書人來,甚為重要。朕傳溫卿過來再仔細議一議,看如何實施?」
「臣也這麼覺得。由老成持重的溫大人把關,就更是保險了。」鍾進衛點頭同意道。
這麼大的事情,內閣是無論如何都繞不過去的。並且鍾進衛心胸還沒到不讓別人說自己建議的地步,因此崇禎皇帝一說,他馬上就同意了。
沒過多少時間,內閣首輔溫體仁奉召前來文華殿見駕。
他一進文華殿,見殿內只有一個中興侯,便知道中興侯怕是又有什麼鬼主意。因為一般的事情,都會先到內閣這裡,然後上達天聽。崇禎皇帝覺得重要,或者難以解決之後,才會去將中興侯找來。而現在自己知道還沒這樣的事情,那麼自然是中興侯有什麼主意了。
果然,崇禎皇帝見溫體仁過來了,就把剛才鍾進衛所說的情況和建議都給溫體仁說了一遍。
溫體仁其實是了解國子監情況的,但基於歷朝延續下來的慣性,對於國子監的態度,他之前也是一直不怎麼重視的。
但他聽崇禎皇帝說了之後,意識到了以前的不足。特別是這兩年以來,科舉出身的官員多為夸夸其談之輩,而研究所卻搞得風生水起,為朝廷賺了大筆大筆的銀兩,使得他感到做實事研究員的重要性。
因此,溫體仁對於鍾進衛提出的這個建議,自然是歡迎的。畢竟,這算是另外又開闢出了一條道路,無論如何對大明百姓都是有利的。
只不過有一點,他還是要補充的。只聽他向崇禎皇帝建議道:「陛下,臣以為此法甚好,不會去改動原有的科舉體系,實施下去不難。但有一點,臣以為還是適當改改,或者會更好!」
崇禎皇帝一聽,連忙問道:「溫卿,是哪一點?」
鍾進衛在一邊也暗自點頭,姜還是老的辣,溫體仁一來,就又有改進的想法。
「陛下,免除走研究所之路讀書人勞役一事,臣認為不是很妥當。因為如此一來,朝廷在對待兩類讀書人中,明顯就偏向了研究所這類。而現在朝廷官員上下都是科舉出身,在研究所出身的人還沒有足夠影響力的情況下,必然會遭其反對。」
鍾進衛在一邊聽溫體仁說這個理由,有點想不明白,他就有點疑惑地問道:「溫大人,朝廷怎麼就明顯偏向了走研究所之路的讀書人了?」
而崇禎皇帝卻若有所思,基本明白了溫體仁所指得是什麼。
溫體仁一笑,伸手豎起兩個手指,給鍾進衛解釋道:「現在大明讀書人,只要是秀才功名以上,就可以免其勞役,並給予祿米,使其專心讀書科舉。這其中最大的好處便是免其勞役,而祿米卻無多少。」
「如果走研究所之路的讀書人也能免其勞役,又會有獎學金髮,自然就會讓他們覺得自己的利益受到侵犯了。見不得別人好,這點在現在的世風之下還是一種潛在的惡習。」
鍾進衛一聽,不由大為嘆服。溫體仁對人心的把握,確實是非常厲害的。他所說的這點,哪怕是在後世,也是存在的。
崇禎皇帝皺著眉頭問道:「溫卿,你是說這個免其勞役要不得?」
溫體仁看向崇禎皇帝,微微搖頭道:「陛下,這勞役還是要免除的,畢竟讀書做學問的人去和普通人一般服勞役,就太浪費了。」
「哪,哪怎麼辦為好?」崇禎皇帝想不明白了,溫體仁的話好像前後有矛盾。
鍾進衛也一樣,沒搞明白溫體仁的意思,只好看著溫體仁,等他進一步解釋。
「陛下,反正研究所有錢,可以提高獎學金的額度,使得學業優秀的讀書人能用其獎學金去用錢免勞役,還能使其有錢能讀書。這樣一來,別人就無話可說了。」溫體仁微笑著說出了他的改良法子。
鍾進衛在一邊聽了,為溫體仁叫好道:「此法甚妙,研究所有錢之事,人所共知。但這也是研究所自己賺得錢,而不是朝廷所撥。如此一來,那些心理陰暗的人便沒有了反對的理由。」
「好,那就這麼辦。」崇禎皇帝也是露出了笑容,為溫體仁完善了這個措施而高興。
於是,三人再重新梳理了一遍大明讀書人的第二條出身之路,覺得方案周詳之後,便開始開擴大會議,把這個事情一步步的實施下去。
讓他們三人沒想到的是,此舉到後來,成為了大部分讀書人的選擇,也為各類研究所提供了源源不斷優質的人才,使得大明的研究創造能力一直保持在世界的最前列,為大明的世界最強國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