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大地風云 二百五十一 借兵
二百五十一借兵
吳三桂與李自成決裂后,四月六日,李自成得到他的桂處死的消息,十分震驚,轉而大怒,余怒未息,九日又得三桂絕父的信,當即徘惶失據!
他感到事態嚴重,便責備劉宗敏不該拷掠吳襄,為了補救失誤,悄悄地把他從獄中放出來,還宴請他,厚加撫”,以示籠絡。但為時已晚,連回旋的余地也沒有了。這時,不斷傳來吳三桂募兵備戰討賊的消息。李自成別無選擇,招降不成,只有興兵致討。
而這時候的吳三桂,自斬殺李自成使臣,與父訣別之后,從而徹底斷絕了同賊軍的討價還價,公開以欽差鎮守遼東等處地方總兵官平西伯的身份,宣布“討賊”,向各處散發告示。
但是,吳三桂的這一做法,卻使自己陷于了孤立,腹背受敵。西有李自成的大順軍威脅,關外之東有清軍壓境。雖說吳三桂及其所部遼兵善戰,畢竟力量不足,無法抗拒來于自兩個方面的攻擊。
雖然多爾袞答應不向其部發起攻擊,但對于長期為敵的清軍,吳三桂卻有著一種本能的不信任……
此時,他又一次面臨著十分困難的選擇,既然投向李自成這條路已堵死,剩下的選擇是否投向清朝。他在同李自成徹底決裂時,尚未想到投清,而是自任討賊之責,以報君父之仇。他在山海關傳檄遠近,號召和動員人們同他一起對抗大順軍。他召集潰散地士兵及唐通的部分降兵。大約在二萬人左右。
可是,顯而易見,只憑這些兵力,仍然無法同久經戰陣的大順軍相抵抗。吳三桂充分地估計到李自成不會放過他,遲早會來攻關的,他很憂慮雙方力量懸殊。幾經與諸將官討論對策,當時就有部下向其提出約武英王朱由斌一共討賊!
在這一點上,吳三桂還是很有把握的,以他和朱由斌的交情,加上雙方共同地敵人,他堅信朱由斌一定會出兵的,到時只要江南軍能夠牽制住北京,自己就有喘息的時機。唯一讓他擔心的就是朱由斌的健康狀況究竟到了什么程度……
就在他久思不決的時候,林慶宗卻為他帶來了一條噩耗:
大明忠勇武英王,江南總督,驍騎大將軍朱由斌去世!
這消息就如同晴天霹靂一般砸在了吳三桂的頭上,幾乎讓他站立不住,吳三桂幾乎是顫抖著抓住了林慶宗,用同樣顫抖的聲音問道:“你,你說地可是真的?”
“帥爺,這都是真的啊!”林慶宗哭泣著道:“江南軍全軍孝上加孝,祭奠忠勇武英王。從山東傳來的確鑿消息,江南軍軍營里哭聲一片,大將鄭天瑞等十九名將士自殺殉主,北京城里張燈結彩以示慶祝,李自成親口說,義軍屠夫一死。高闖王之仇今日終報!”
“怎么會這樣,怎么會這樣……”吳三桂一迭聲地說了幾遍,頹然坐到帥椅上,邊上眾將看去,竟有兩行清淚從這鐵打的主帥眼中流出,吳三桂喃喃地說道:
“兄弟,兄弟,當日你我馳騁疆場。浴血殺敵,二十一騎沖敵營,五十騎大破金虜兩千騎,猶自歷歷在目……今國家蒙難。朝廷蒙羞,正待于你約共討賊,你,你怎么就這么去了……從此后天地茫茫,你讓我再到哪去找你這樣的兄弟……”
“帥爺啊。”林慶宗擦了擦眼淚說道:“現在危急的不是這個,而是江南軍自己內部已經亂了。忠勇武英王一去,鄭天瑞等忠勇之士兵殉主,但剩下的將領卻分成了幾派,都想要接管江南軍,甚至彼此間已經發生了小規模的沖突。而當突在最前面,位于山東河北交界處的劉風部,已經后撤三十里……”
吳三桂任憑淚水流下,他痛苦地搖了搖頭,他和朱斌都是一樣地人,部下多能征慣戰,足智多謀的將士,但這些人,全是憑借著自己和朱斌的超凡魅力約束著他們,一旦他們兩人去了,那些桀驁不馴的將領誰都不會服誰,只怕當時就會亂起來……
這時,又有部下飛奔進來,一見吳三桂便道:
“帥爺,江南軍之伐罪軍總帥鐘建,在臺灣傳書,言武英王既然已去,江南軍不可無主,自己久在武英王麾下,勞軍遠征,是為江南軍第一功。現武英王不在,自當由他統帥江南全軍,若是有人不從,他當領大軍揮兵殺到,以定江南軍民之心!”
“山東方面的態度呢?”吳三桂擦干了眼淚,重新恢復了冷靜。
“山東方面大將黃飆憤怒,傳已發文訓斥,文中說我以斷臂之功,尚不如你一后進小子?他招李天齊、郭飛兩部,只言若鐘建敢來,他便去其拼個死活。劉風、何凱、徐軍等卻又結盟,聽說……聽說正在商議著投降李自成……”
“好啊,好啊,我那兄弟一去,這些人就一個個跳出來了。”吳三桂冷笑不止:“若真的有人要接管江南軍,我是武英王地兄長,除了我,還有誰人敢當此任!”
他那些將領互相看了看,心里一片雪亮,帥爺也對掌控江南軍產生了興趣。
“帥爺,現在當務之急是我們該怎么辦。李自成得到斬使的消息后,必然會引領賊軍前來攻擊山海關,但我們的兵力實在不足……”一名參將說道。
“借兵!”忽然,吳三桂咬著牙說道:“向清軍借兵報仇!”
遼軍眾將面面相覷,他們決然想不到吳三桂會想出這樣的辦法,堂堂大明之師,哪有向異族借兵報仇的道理?況且,一旦借兵之后,這不等于正好給了清兵一個堂皇入關,逐鹿中原地最好借口?
但他們對吳三桂素來敬若神明。而吳三桂之前的所
,也的確在一直維護著關寧軍地利益,縱然有不同的誰都沒有把話說出來。
吳三桂從一度短暫的降李自成轉而迅速轉向滿清借兵,,這是他地人生道路地一大轉機。
人的一喜一怒。一動一靜,都可能改變某種既定的行為。尤其在大事臨身的緊要關頭,這種情緒無不起著某種哪怕是微弱的制約作用。吳三桂處在選擇人生道路的十字路口,他的心情既復雜而又動蕩不定。心理上地,感情上的,性格上的因素都在影響著他作出選擇……
吳三桂決定向滿清乞師,是在形勢日益緊張,深感危機的情況下作出的。滿清能否同意出兵。在吳三桂看來,確有相當把握。
首先,滿清與賊軍各有著根本不同的利益,滿清不會愿意看到一個流寇政權成為他的新對手;同樣,李自成也不會容忍關外的清朝覬覦它的利益。吳三桂利用清兵打李自成,就成為了可能。
其次,吳三桂的親屬如哥哥和姨夫、他地舅父祖大壽一家及他的好友張存仁、洪承疇等全部都已降清,他們肯定會勸說清朝君臣同意出兵。再次,清朝已屢次向他發出過招降的信息,對他抱有好感。他自信自己在危難之時,清朝也會積極考慮給予幫助。
就算退一步說,即使這些情況都不存在,吳三桂也只有冒險一試了……
已經下了決心的吳三桂,當時就親筆書寫了一封信,特遣副將楊珅、游擊郭云龍為使臣。于十一日這天,離開山海關,星夜疾馳盛京請兵。
吳三桂以“亡國孤臣”的名義,懇請滿清出兵,幫助他報君父之仇,以圖明朝中興,恢復其統治,但說明了這并不是降清。
并且吳三桂還給清兵規定了進兵路線。一從“中協”即喜峰口、龍井口等處;一從“西協”即墻子嶺、密云等處入口。
這兩條路線是清兵經年屢次入關征明的舊路,吳三桂卻牢牢地控制著“東協”即山海關與界嶺口等重要關隘。從山海關至京師便捷,獨當正面進兵。
從西協、中協走,已屬側翼。要繞路,誤時日。顯然,吳三桂自為主,而把清兵置于“客兵”地地位。從吳三桂的這個安排,看出了他把自己和清軍嚴格的劃分了開來。
最后,吳三桂鄭重聲明,大明為報答清兵“興亡繼絕”的扶助之功,不只給予財物,還將“裂地”即割讓領土酬謝。這個時候的吳三桂,在忠勇武英王朱由斌死后,儼然以明朝的代言人自居了……
又說且說李自成在北京為吳三桂降而復叛已深感不安。及至他的使臣被殺,吳三桂嚴詞斥父的信傳來,知道事已無法挽回。這時,每天都有一次、多至幾次快馬飛報吳三桂募兵聲言“規復京師”地消息,他更是心煩意亂!
百官多次“勸進”,他也無心即位,一再延期,他最擔心的是,如果吳三桂投向清朝,造成吳軍與清軍的合勢,直入北京,后果不堪設想。
招降的路已堵死,他沒有別地選擇,只能以軍事手段解決吳三桂問題。于是,他便調集部分騎兵先行,以軍事壓力來威脅吳三桂。
李自成決策出師山海關,遭到他的幾位重要謀臣將領的反對。
李巖提出四項主張,其中一項主張是:“吳三桂興兵復仇,邊報甚急,國不可一日無君。吉日已經選定,軍民們都在翹首以盼。主上不必興師,若要招撫吳三桂,只要許以父子封侯,仍以大國封明太子,奉明祭祀,世世朝貢,與國咸休,則一統之基可成,干戈之亂可息矣。”
他是力主政治解決,不贊成派兵攻打的。
但是李自成看了他的奏疏,很生氣,拒絕了他的勸告。
而宋獻策更是把話說明了:“闖王去,則對闖王不利;吳三桂來京師,則同樣,對吳三桂不利。”
當時這些真確的意見,李自成都沒有聽。開始,李自成并沒有想到與吳三桂打仗,更沒想到與清軍打仗,乃至決定出師,也沒有做認真準備,對打大仗缺乏足夠的估計。
他以為占領北京,大局已定,天命歸己,只需再派一支部隊去山海關,便可馬到成功,吳三桂當可束手就擒。因此,他打算派劉宗敏、李過出征。
哪里想到昔日這些勇猛的部下,自從到了北京之后,早被這的榮華富貴所迷戀,整日沉浸在美酒和女人的懷抱里,那些斗志早跑得無影無蹤,哪里還再肯上戰場上去流血賣命?
李自成沒有辦法,只好決定由自己“親征”。
就在李自成決定出師的當天,為“絕內患”,他將勛戚大臣、錦衣衛堂上官、大學士陳演、定國公徐允貞、新建伯王光通、博平侯郭明振、清平伯吳遵周、永寧伯王長錫、平江伯陳治、都督袁祐、周銘、周鐸、周鉉等共六十余名明朝大員,一起斬于西華門外。
而他的那個侄子李過的殘忍絲毫不遜色于他,將拷訊的明官員彭琯、李逢甲、申濟芳等五十三人全部活生生絞死。
同時,李自成將尚未處決的原明諸官員都集中到劉宗敏處,讓他們全部坐到路邊上,點著名字一個個砍頭,一直殺到到夜晚二更的時候,劉宗敏自己殺到手軟了,這才終于下令停刀……
也就是這天夜里,北京城外到處張貼吳三桂討伐李自成的檄文,號召“士民縭素復仇”,有的人秘制素衣,準備迎接吳三桂進京,決戰的時刻即將到來!
3Z全站文字,極致閱讀體驗,免費為您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