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4章:喬遷新居
“弄好了弄好了!昨天家具也送來了,都已經在屋裏擺上,快快請進屋裏坐。”老大娘很激動,一個勁兒的朝王氏和沈玥嬌鞠躬致謝,被扶起來之後便拉著她們倆進屋去,一邊走一邊說道:“真是不知道該怎麽感謝你們才好,村長早上還來家裏找了我們,說房子弄好了,挑個好日子就搬進去住,他在村裏叫幾個人來幫忙置辦上幾桌席麵,請東家一家人過來熱鬧熱鬧,當麵給你們道謝……”
喬遷新居是件大喜事兒,確實該置辦幾桌酒席,請人來熱鬧熱鬧,給屋子添添人氣。
老兩口無兒無女,又沒有積蓄,沒能力置辦席麵,就隻能讓村裏人來幫襯。
村長有這樣的想法,不隻是覺得這對老夫妻該感謝陸家,整個杏花村的人都應該感謝。若不是陸家出銀子,杏花村的路還是坑窪不平,村民們更沒有機會掙工錢。因為修路,家家戶戶都出了一兩個勞動力,將近一個月時間下來,有的人家掙了三四兩銀子,有的掙了一兩多,總算是趕在入冬之際給家裏添上棉被棉襖,不必擔心熬不過這個冬天了。
王氏喜歡熱鬧,況且做了善事兒是替自家積攢福氣,她就更願意在老兩口喬遷新居時來道賀添喜氣了。
“劉老哥,劉嫂子,你們挑好日子了嗎?要是挑好日子了就告訴我們,到時候肯定來給你們道賀。”王氏笑吟吟的應著。
老大爺點著頭,道:“挑了,村長幫著挑得日子,說寒月初十諸事皆宜,也就是後天,到時候你們可記得要來啊!”
“好好好,一定來,一定過來!”
說話間,已經走進院子。
記得前些天過來時,院子裏還堆放了許多雜物,廢磚頭廢瓦片,還有一些劈壞的木料,堆的亂七八糟的。可現在已經收拾得幹幹淨淨,在院子一角辟出一小塊地來打算留作菜地。可見這對老夫婦年紀雖大了,卻依舊很勤勞。
走進了堂屋,入眼便是嶄新的家具,有桌子有椅子,共八大件。
這些家具是沈玥嬌親自挑選的,擺在廳裏感覺挺不錯。
王氏向來對自家三郎媳婦兒的眼光讚賞有加,看到這套家具,便不住的點頭,“屋子裏擺上這麽一套桌椅,瞧著都氣派不少。”
說完,目光移向旁邊的椅子,看到每張椅子上都放了一個暗紅色的墊子,便好奇的道:“這椅子上的墊子也是配套做的?瞧著還挺好看,摸著也軟和,冬天裏坐在這椅子上都不會覺得冷。哎呀,這木匠師傅真是好巧思啊!”
沈玥嬌也注意到了這墊子。她記得當時在木匠鋪子裏看的樣品是沒有椅子墊的,加上這椅子墊倒也貼心。
老大娘連忙解釋道:“這幾個墊子是送棉被棉襖的那老板送過來的,他說知道東家您給我們訂製了家具,想著老人家怕冷,就專門做了幾個墊子一起送過來。還說這些都是用碎布料和一些舊棉絮做的,不值幾個錢,就當是送的,不要錢。”
沈玥嬌聞言,忍不住笑道:“真是沒想到那老板這麽好心。不過我在他那間鋪子也買過這麽多東西了,送幾個墊子也是應該。”
王氏也點點頭,道:“這手藝也不差,下回也去定做幾個這樣的墊子放到咱家的椅子上,現在天冷了坐著這個墊子暖和。”
不過這墊子摸起來還是沒有自家馬車上的那坐墊軟,想來不要錢東西還是次了一些。
老大娘聽王氏說的像是很喜歡這幾個墊子,便道:“這些送過來都沒坐過,還都是新的,不如你們將這墊子拿回去用,省得再多花錢。東家為我們已經花了這麽多銀子了,掙錢不容易,能省一點是一點……”
王氏連忙擺手,道:“劉嫂子,我家的椅子跟你家這樣式不同,這墊子肯定也不合用。這是給你們配套的,看看瞧著多好,拆掉就可惜了。再說,這幾個墊子也花費不了多少銀子,回頭量好尺寸再去找人定製。”
家裏的那套家具是沈玥嬌陪嫁過來的,畢竟是富商嫁女,給的陪嫁都是極好的。後來沈家出事,沈玥嬌將陪嫁全部拿去打點關係了,能變賣的都變賣,隻留下大件的家具。當時的陸家,也就隻有那套家具值錢些了。
老大娘這才沒有堅持讓沈玥嬌把墊子帶走。
而後又帶著她倆去裏屋看了。
睡的那屋櫃子,有床,床上還鋪了新鋪蓋。墊的和蓋的棉被都是新的,很厚,瞧著就知道很暖和。
還有兩件厚厚的棉襖搭疊放在床邊。
沈玥嬌看了一眼大爺大娘身上穿的,連忙道:“今日天兒這麽冷,怎麽還不把這棉襖穿上?你們穿這麽點兒,哪能禦寒?”
跟著進來的老大爺搓了搓手,很是不自在的道:“這輩子第一次見這麽好的棉襖,我和老婆子都舍不得拿來穿,想著等寒月初十那日搬進來新房子時候再穿,辦喜事兒穿新衣裳喜慶些。”
沈玥嬌勸道:“大爺、大娘,這棉襖買來就是為了禦寒的,現在天這麽冷了,就該拿來穿了,身體更重要。”
說著,過去將棉襖拿過來,給他們一人一件,“快快穿上,我看看合不合身。”
老兩口這才接過棉襖來穿上。
畢竟不是量身做的,略有一些寬,卻也不會束縛手臂的感覺,穿著幹活都方便,而且十分暖和。
兩人將棉襖穿上,既歡喜又激動,“這棉襖可真好,真暖和!”
“暖和就一直穿上,可不能再脫下來放著不穿。”沈玥嬌笑說道。
到了寒月初十這一日,王氏和陸老頭帶著兩個兒子和三個兒媳一起過來杏花村給老夫婦道賀,還帶了賀禮,以及五兩銀子當做禮金。
在家時王氏就跟沈玥嬌商量過,這五兩銀子就當是給老兩口置辦席麵的,另外還送了半扇豬肉過去,當是給席上加幾道葷菜,好讓來幫忙的村民們吃的好一些。
到了杏花村,才發現來的村民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