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貞觀舊時光> 191 棄宗弄讚遣使入貢 大唐製史前往撫之

191 棄宗弄讚遣使入貢 大唐製史前往撫之

  上回書說道有一太監拿著一封書信,來到禦前。且道這封書信是何人所寫?此人乃是隋朝文皇帝之外孫,也是吐穀渾可汗慕容伏允的嫡子。話說隋朝文皇帝開國之後,在賢臣良將的輔佐之下,開創了開皇之治。當時百姓負擔減少,國庫卻日益充盈。人口不斷增多,於是勵兵牧馬準備雪恥,曾經多次在北方用兵,擊敗了草原上各個部族,後用兵西域諸國,吐穀渾可汗慕容伏允被迫向隋朝皇帝俯首稱臣,當時文皇帝已經被草原各部族推為聖人可汗,為了拉近與隋朝皇室的關係,慕容伏允派使臣來到當時的大興城,希望可以與隋朝皇室結為姻親。文皇帝答應了他的請求,將一位公主許配給了慕容伏允,這使得吐穀渾可汗在一夜之間成了西域諸國國王所仰慕的對象。為了表示對隋朝的敬意,也是因為那一位公主是慕容伏允的正妻,生下的第一個兒子,理所當然的被立為儲君。為了顯示對隋朝皇室的忠心,慕容伏允將自己的笛子送到了大興城,作為人質。


  其實慕容伏允是一個非常高傲的人,他極其厭惡被人操控在手裏的感覺。在沒有娶隋朝公主之前,他對公主有諸多美好的想象。等到與公主成親之後才發現想象與現實差距實在是太大了。在想象當中,公主是非常美麗的,也是非常溫柔的。高貴且典雅,與這樣的人生活在一起,就好像泡在牛奶裏。他不知道的是。文皇帝早年間娶了長官獨孤信的女兒,這算是高攀了。所以在成親的第一天起,文皇帝就已經被獨孤信的這位小女兒捏在了手裏。從小習慣了女強男弱,使得這位公主把這種情形視為理所當然。所以嫁給慕容伏允之後,慕容伏允非但沒有看到她溫柔的一麵,相反,這位公主經常。仗著自己高貴的身份羞辱慕容伏允。於是在做了天子的女婿之後沒多久,他就從滿懷欣喜變成了滿腔的怨恨。後來了解的多了才知道文皇帝的皇後獨孤施是那樣一個非同一般的女人。


  第一個兒子出生之後,取名字這件事沒有輪到他的父親。也不是公主來起,是把這一樁喜事報到大興之後,由文皇帝親自命名,叫做慕容順,意思是讓慕容家族世世代代順從隋朝。雖然慕容伏允表麵上非常的感恩,得了皇上賜名就像是一件天大的喜事落在了他的頭上。實際上他的內心非常的不忿,他並沒有認為隋朝皇室有什麽了不起。文皇帝之所以能得天下,是因為他仗著三樣東西,一是他出身北周勳貴,二是他仗了嶽父獨孤信的勢,三是他靠了自己的女兒。欺負孤兒寡母得了天下,這樣的人怎麽能算是英雄呢?當然隋文帝本人不是這麽想的,在他看來自己之所以得天下,完全是因為天意。老年間他還非常困頓的時候,就有一位擅長相麵的人告訴他,明公日後必為萬乘之主。誰也沒想到這位擅長相麵的人能夠一語中的,還有一點,隋文帝是有一位尼姑撫養長大的,可見他與佛教有很深的淵源。翻閱史書,如果有一位華夏帝王是佛教所描述的轉輪聖王,那這個人一定就是隋文帝了。


  在論述自己得位很正這一方麵,隋文帝還提供了一個理由,就是他的德行。無論是在北周做臣子的時候,還是在隋朝做皇帝的時候。他都崇尚節儉,而且能夠發現人才使用人才。如果不是他選賢任能,開皇之治是不可想象的。慕容伏允在內心深處瞧不起他的嶽父,麵對公主時,當然也很難心生敬意。不過他非常愉快的把自己的長子送到了大興,反而是公主有一點黯然神傷,他不是很願意把自己的寶貝兒子送到長安。可是沒有辦法,父命難違。其實作為父親文皇帝,也不想讓自己的女兒難過,但兒女情長永遠比不了江山社稷來的重要。


  這個時候慕容伏允在涼州,可謂心滿意足,坐在馬上,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眼睛雄視四方,感覺不久之後他就是擁有整個天下的可汗。在這一生當中,慕容伏允最崇拜的人是當年匈奴的冒頓單於,他能夠在戰場上將漢朝軍隊打的丟盔棄甲,甚至顯現俘虜了漢高帝。在翻閱史書的時候,每當讀到這一段,他都會歎恨不已。要是當時。真的俘虜了漢高帝,那麽中原大地就要歸冒頓單於所有了。而此時,皇上正拿著那一封信仔細的閱讀著,臉上沒有任何表情。當時很多人等待著皇上對這封信的反應,但是皇上把信讀完之後並沒有馬上表態,是來到了後宮。這個時候皇後長孫氏正在那裏忙著製定後宮管理的細則,皇上的出現立刻打斷了他的思路,但是她臉上沒有任何埋怨的痕跡。笑著說:“陛下,這是有什麽事嗎?”皇上說:“說的沒錯,的確有一件事情需要向你請教。”皇後說:“如果是家事,陛下可以說。如果是國事,陛下應該去跟大臣商量。”


  皇上說:“這既不是為了國事,也不是為了家事,我隻是想問你一個關於婦人的問題。”皇後臉色微微一紅,說:“你怎麽會對婦人有這麽大的興致呢?”皇上說:“慕容伏允的事想必你也聽說過了,現在他的兒子慕容順寫了一封信給朕,看這封信的內容,似乎有歸順之意,朕想不明白他的歸順到底是真是假。”往後說:“國事一定要去問大臣們,關係天下興亡的決策,如果是從後宮出來的,如何能讓天下人信服呢?”皇上說:“朕說了,朕問的不是國家大事,朕問的是母親對兒子的影響到底有多大?作為一個兒子,真的能夠為了母親的家族,背叛自己的父親嗎?”皇後說:“這不好一概而論,在隋朝的時候我就聽說了,慕容順因為是文皇帝的外孫,雖然是人質,但在大興城一直受到禮遇,可是慕容伏允對他的這個兒子真是厭惡之極。”


  皇上說:“這也是可以想的見的,慕容伏允你想目中無人,突然腦袋上出現了一片叫隋朝的天,不僅如此,在家中又有一個如同獨孤皇後一樣強悍的主婦,想必早年間他吃了很多苦吧!”之後過了沒多久,皇上就把房喬請到了禦前,說:“你說這件事如何是好?”房喬陷入了沉思,之後說:“陛下,對李靖將軍的禮遇應該恢複。”皇上說:“你以為朕沒有想過這件事情嗎?隻是事情已經做了,再回頭就沒有那麽容易了,朕是一國之君,說話豈能如同兒戲?”房喬說:“恢複對李靖將軍的禮遇,並不是恢複他尚書右仆射的職位,臣的意思是陛下應該用自己的方式告訴李靖將軍,底下是需要他的,朝廷也是需要他的,不僅是做給李靖將軍看,也是為了做給所有的臣子看,讓他們知道皇上的諸位大臣之間並沒有厚此薄彼。”


  皇上說:“你覺得這件事情很重要嗎?”房喬說:“當然這件事陛下應該趕快去做,不要遲疑。”皇上想了想說:“那好吧,朕這就通知中書省,讓他們擬詔。”不久之後,皇上就發布詔書。李靖雖然辭去了尚書右仆射的職位,但是一切待遇照舊。皇上還在詔書當中表示自己離不開李靖將軍,要求他每隔兩三日就要來到中書省和門下省平章政事,這樣的安排顯示了皇上對李靖格外的倚重,正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實際與表麵往往有著很大的不同,現如今李靖將軍正準備率兵攻打吐穀渾,在這個時候,平章政事對他而言是毫無意義的。盡管如此,李靖還是表現的非常的得體,他對宣旨的太監說:“我在做尚書右仆射的時候,對朝廷並沒有什麽貢獻,現如今好不容易又有了對朝廷效力的機會,我當然感恩不盡,維持我之前的待遇,就已經很不合理了。現如今,又說要平章政事。這麽做恐怕天下人不服,希望皇上能收回成命。”


  太監冷冷的說:“你的話我會一個字不落的帶給皇上,但你要記住,他是君,你是臣雷霆雨露都是君恩,不要稍微有一點什麽事情,都覺得自己受了天大的委屈,有誰會比皇上更委屈呢?一個人擔著天下興亡的重責,每天很早就起很晚才睡……”說到情動之處,太監的眼淚奪眶而出,像斷線的珠子一樣不斷的往下掉。這樣的演出實在是演出了類似真實的感情,或者說這本身就是真實的。太監與皇上之間的關係到底是什麽樣的呢?他完全不同於皇上與群臣之間的關係,因為群臣不依賴天子,仍然可以成為賢臣。而太監則不同,他們的生死榮辱與皇上牢牢的捆在一起。皇上歡喜則太監榮耀,皇上要是心情憂鬱,太監就會比皇上還要焦慮。正所謂皇帝不急太監急,這絕不是無的放矢。


  之後,太監又從懷中掏出一封書信。李靖睜大了雙眼說:“這難道是皇上的密召嗎?”太監白了他一眼說:“這並不是皇上給你的密詔,而是把慕容順寫給皇上的一封信交給了你,皇上說了,你一定能把這件事情處理的非常妥當。”之後,太監被安排去休息。李靖秘密趕到前線,形勢遠比他想象的要糟糕。當他站到敦煌城下,身邊一位隨從說:“將軍接下來怎麽辦呢?”李靖說:“這注定是非常艱苦的一戰,之前在打頡利的時候,我們對那裏的地形已經非常熟悉了。在這裏我們打仗的次數並不多,氣候怎麽樣?生活在這裏的人到底有沒有人向著我們?”那位手下說:“我覺得這一點將軍可以完全放心,那邊絕對不會有人站在我們這一邊。”李靖說:“所幸慕容伏允已經老了,有聽說他格外的寵幸一個人被叫做天柱王的大臣。”


  喜歡閱讀史書的人都知道,在史書當中很容易就能找到這樣的例子。一個人在年輕的時候,能夠較好的克製自己的需求,絕大多數時候能夠保持理性的狀態。同樣是這個人一旦開始衰老,這個人的身上就會發生非常微妙的變化。他會變得越來越不能很好的控製自己,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做出很多不體麵的事。慕容伏允在年輕的時候表現的更像是一代雄主,可到如今這個年紀,他卻變得沉不住氣了。當你已經出現在軍營的時候,所有士兵都興奮的嗷嗷亂叫。李靖站在台上。示意大家安靜下來,說:“你們都是年紀輕輕血氣方剛,不像我一樣,已經到了垂暮之年,記得魏無棣在自己的詩中這樣說,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雖然我年紀已經大了,但是仍然充滿了一種想要建功立業的豪情。這一次我們一定要踏平吐穀渾,活捉慕容伏允。”現場就要裂開了一樣,李靖說:“我要在這裏提前告訴大家即將發生的這一場戰事,將會非常的艱苦你們當中的很多人都要在這一場戰士當中喪生。”


  一聽這話,現場的氣氛立刻發生了變化,可以緊張到能夠聽到大地的呼聲。李靖說:“戰場不同於酒席,打仗不是請客吃飯,不是吟詩作對,我想要活著建功立業,那就要勤於操練。”慕容伏允本以為自己在襲擊了涼州之後,唐朝立刻就會有非常激烈的反應,然而事實上這一切並沒有發生。盡管李靖已經來到了前線,但他隻是在那裏默默的練兵,很快兩周就出現了流言,不理靜之所以不來奪回涼州,是因為他根本就沒有打算打。從年後到如今,大唐的疆域內發生了很多災難。所以如今的大唐已經經受不住一場大型的戰事,不過慕容伏允並沒有相信這樣的流言,說:“這很可能是李靖迷惑我們的手段,一旦我們上了當,後果不堪設想。”天柱王說:“可汗說的很對,李靖這個人一向狡詐無比,我們絕不能上了這隻老狐狸的當。”


  另外一位手下說:“可汗,我覺得現在是襲擊李靖大營的天賜良機,一旦得手,我們就可以長驅直入,一直打到長安。”慕容伏允說:“如果真的是那樣該有多好,但我覺得事情不會這麽簡單,你們想想看,形勢是李靖還沒有來前線的時候對我們有利,還是他來了前線對我們有利呢?在他沒有來到前線的時候,我們沒有發現其中有什麽不得了的機會,當李靖在前線開始練兵的時候,我們卻覺得天賜良機就在的麵前,這太不合理了。”為這麽一說,大家似乎又有點回過味兒來了,天柱王說:“為了保險起見,我們我們應該盡快放棄涼州這個地方守不住的。”慕容伏允說:“很多人跟我說過,內地的百姓對於我們而言就像是韭菜一樣,沒長出一茬我們就割一茬。”


  他的這個比喻有點驢唇不對馬嘴,即便如此,在現場的每個人。向他投來欽佩的眼神。似乎他擁有不得了的學識,一般情況下一個湖人是不會有這樣的毛病的。隻不過。中原的風尚一點點也傳到了西域,所以。在不知不覺之間,慕容伏允的身上也有了中原人的習氣。又是一個美麗的夜晚,遠處能夠聽到狼嚎的聲音,天上懸掛著一彎殘月。邊疆的風光大多如此,淒涼之中有一絲悲壯。李靖騎在馬上巡視大營,這個時候他很像是一位牧人,在草原上看著自己的牛羊。又像是雄獅,在遠處靜靜的看著自己的幼崽和母獅子。而此時的長安,也處於一片寂靜當中。皇上仍舊在那裏翻閱著奏本,在他的對麵坐著魏征,皇上說:“前幾天李淳風跟朕說過,說再過一些日子就會有一個西南來的使團來向朕表示敬意,朕問他這是西南哪個地方來的使團?李淳風說是來自雪域高原上一個大國。”


  可以看得出來,皇上有些擔憂。魏征說:“陛下可曾記得禍起蕭牆的典故?內部的問題才是真正的問題。這麽說吧!想要治天下,一定要先治家,而想要治家,必定要先正身。相對於別人要更重視自己,相對於外界要更重視自己的家。皇上親眼目睹了隋朝滅亡的過程,隋朝之所以滅亡根本的原因在文皇帝的身上。嗣君乃是國之根本,怎麽可以聽信婦人和憐憫之言,動搖國本呢?”聽了這話皇上臉色很難看,說:“你這是在諷刺朕嗎?”魏征說:“陛下應該知道文皇帝得天下,是因為他欺負了孤兒寡母,可他並不希望這樣的事情在隋朝發生。皇上在經曆了玄武門之役而得天下,想必也不希望這樣的事情再一次發生吧!陛下一定希望自己的兒孫能夠和睦相處。”皇上突然笑著說:“不是說來自西南的使團嗎?怎麽突然說到這個了?”


  不久之後,竟然真的有一個使團到達了長安。他們的出現又一次讓人們感受到了唐朝的強大,可這個時候皇上卻並沒有顯得很興奮,說:“朕聽說這個位於西南的國家已經吞並了很多小國,相遇萬裏,人口眾多,這個使團來到長安,到底是真的要行朝貢之儀,還是利用這個跑到我們這裏來探聽虛實呢?”這話一說,大家都緊張起來。王圭說:“他們的國土位於西南的雪域高原,物資十分短缺,派使團來到長安大概是希望得到朝廷的賞賜,來充實他們的物資儲備。總有一種感覺,他們在日後一定會成為大唐的隱憂。”魏征說:“對於大唐最大的隱憂,往往是臣不直主不明,隻要陛下重視對皇子皇孫的教育,不管是西南出現什麽樣的人和國,在大唐的眼中,他們又算什麽呢?”皇上說:“你說的都對,但有一節,大唐也不能驕傲,鴻臚寺安排一下吧!朕明天就見那個使團。”


  鴻臚寺卿說:“陛下,以臣愚見還是應該緩一緩再見,陛下應該就一點時間好好了解一個這個國家,若是天子對前來朝貢的國家所知不多有損大唐的顏麵。”皇上點點頭說:“言之有理,還是愛卿想得周到,你還留多長時間合適呢?”鴻臚寺卿說:“這要取決於陛下需要多長的時間才能夠熟悉與國的情況。”皇上說:“問題是我們手頭也找不到他們的文獻,怎麽了解呢?”鴻臚寺卿說:“臣平常率注意收集四方夷狄的文獻和實物,以便於了解他們的風土人情、典章製度。臣還認識一個人,他就是那個地方來的人,陛下有什麽要問的可以直接問他。”皇上笑著說:“有你執掌鴻臚寺實在是再合適不過了。”不久之後,鴻臚寺就差人將東西和人送到了大內,見了皇上,那個人趕緊下跪行禮,說:“小的拜見皇帝陛下。”


  皇上說:“起來吧!”對方說:“陛下有什麽要問的盡管問,小的隻要知道,一定如實相告。”皇上說:“你就說說貴國有什麽地方與中原不一樣?”對方說:“不一樣的地方很多,中原王公貴胄與平民百姓之間的界限並不是非常的清晰,王公貴胄如果行為不端有可能就會變成平民百姓,平民百姓如果忠孝,必有名望,再有才華,就有機會做官,有了功勳就會成為王公貴胄。在我們那裏,平民永遠是平民,奴婢永遠是奴婢,而王公貴胄永遠是王公貴胄。我們的首領叫做讚普,我們的土地非常的遼闊,人口雖然比不了大唐,但也非常多了,我們那裏人大多沒有姓氏……”皇上說:“你們和吐穀渾之間的關係如何?”對方說:“吐穀渾一直跟我們十分有好,但我聽說我們讚普有意改善與大唐的關係,因為大唐非常的富有。”皇上在閱讀這些文獻的時候,大多都用馮徳遐三個字作為落款,看來這個人很了解哪個國家,於是他心中就有了出使吐穀渾的理想人選。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