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3 蝴蝶之六月六日 4
盟軍如同歷史上那般登陸諾曼底。這個消息對於李廣來說並不能簡單的歸結為好消息或者壞消息。
對於諾曼底登陸,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心態。
大英帝國其實並不如表面上那麼積極。丘吉爾一慣仇視紅色-蘇聯,他內心的期望是等蘇德在東線戰場打的精疲力盡才出手。意識形態的分歧使得丘吉爾甚至恨不得德國把蘇聯給滅了。因此,軍事上,英國首相丘吉爾主張從歐洲「柔軟的腹部進攻」,也就是地中海方向。這個方向遠離德國的中心,作戰難度低,說白了就是通過打外圍,慢慢的削弱德國。最重要的是耗盡蘇聯的最後一點力量,英國少死點人。
當初第一次世界大戰,英國就是採用的先外圍削弱的戰略,英國舊計重施,理由上倒也勉強。要是站在英國的角度上,李廣其實是贊成丘吉爾的。他甚至有點佩服丘吉爾,大英帝國執掌全球牛耳數百年,底蘊豐厚,培育出這麼一個目光長遠的首相,絕對是英國人的福氣。至於對其他國家是否公平,人家丘吉爾是英國首相,不是世界首相,為本國民眾考慮,理所當然。
美國方面對於諾曼底登陸態度是積極的。對於美國來說,早在一戰後,經濟上已經是全球頭號,但是經濟的頭號卻不是國際政治的老大,二戰爆發前英國牢牢的把持著話語權第一的位置。
這種情況,對於生機勃勃的美國來說。是不能接受的。因此,二戰對於美國來說乃是千載難逢的機會--當世界老大的機會,政治上和經濟上雙重的老大。
因此。在這種爭當老大的心態下,美國在歐洲作戰是相當積極的,美國政客們看的很清楚,一個國家要想做老大,僅僅依靠經濟是絕對不行的,戰爭才是樹立起一個大國威嚴的最主要途徑。
由於亞洲歐洲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不同,落後的亞洲顯然沒有歐洲重要。故此歷史上美國的七成資源都投入了大西洋戰場方向。
只是由於李廣這隻蝴蝶的存在,美國戰爭資源稍稍的傾斜向了太平洋戰場,使得美國戰爭資源在太平洋戰場和大西洋戰場上平分。其實這也是麥克阿瑟能在四四年三月份就開始菲律賓戰役的物質基礎。更是在菲律賓戰役尚未結束,尼米茲就能再次發起硫磺島戰役的底氣。
美國急著登陸歐洲,其實還有一個原因,也算是遠見卓識的原因--羅斯福為首的美國精英們很擔心。時間拖得太長。德國整合了佔領區資源后,戰爭潛力增加,以至於美國將來要付出更大的代價才能取勝。因此,美國選擇了直擊要害的戰術,直接登錄法國諾曼底,和德軍硬碰硬的死磕。
站在羅斯福的角度上,李廣所能選的戰略怕是不過如此,甚至同樣的佩服羅斯福的遠見卓識。
斯大林聽到盟軍在諾曼底登陸的消息。長出一口氣。盟軍登陸歐洲,簡直是把套在斯大林脖子上的絞索鬆了一圈。這時的蘇德戰場。和歷史上不同。歷史上從四三年中期開始,蘇軍已經開始了戰略反擊,但是在這個時空,蘇軍最多算得上和德軍相持,純粹是在苦苦支撐。
看看蘇德戰場的形勢就知道,蘇聯的境況是多麼的危機。
南方戰場,烏克蘭方向蘇德兩軍現在處於詭異的游擊戰狀態。在這個方向上,兩國都無法派出大軍。四三年年底,世界範圍的放火行動極大的破壞了農業生產,烏克蘭號稱蘇聯糧倉,更是深受其害。在這個地區,糧食別說供應軍隊了,烏克蘭民眾餓死的狀況幾乎是普遍現象。為生存而戰,沒有國家沒有意識形態,只是為生存而戰,烏克蘭百姓已經瘋狂,德國給糧食,就為德國賣命。蘇聯給糧食,就為蘇聯作戰。德國的糧草軍火會被搶劫,蘇聯的軍火部隊照樣會被襲擊,無數的烏克蘭人在這片土地上廝殺,殺異族也殺自己人。令斯大林震驚的是,蘇軍一個赫赫有名的大將,就如同歷史上那般,死於烏克蘭游擊隊之手。
東方戰場,以庫爾斯克為中心,德軍重兵集結。由於戰略重心的轉移,德軍在這裡採取了修築工事死守的戰略。
在這個時期,蘇軍倒是把大縱深戰術練的越發熟練。但是在德國元帥馮.屈希勒爾在北方戰場上率先使用大縱深戰術之後,成效卓然,德軍一幹將領迅速的掌握了這種戰術的關鍵。因此,德軍再不是如同歷史上那般的防線缺乏縱深。在幾百公里的戰線上,德軍使用了著名的彈性防禦戰術,蘇軍幾次突破,都未能達成戰略目的。總之,在這個方向上,蘇軍雖說是攻勢作戰,但是也早已精疲力盡。
北方戰場。本來是歷史上兩軍作戰的次要戰場,但是在這個時空卻成了蘇德兩軍的主戰場。
自從德軍佔領了列寧格勒,整個波羅的海沿線,就成了德軍的控制區。而波羅的海也成了德國後院的游泳池,德國的船隻日夜不停的在從蘇聯的北方運輸各種物資到國內,也同時送來各種物資軍火和士兵。
表面上看,德軍是被水作戰,但是當波羅的海上一點敵軍勢力都沒有的情況下,大海卻成了最可靠的後勤供應渠道。
一年多來,蘇軍不是沒有打到海邊過,但是每次打到海邊,剛剛切斷了德軍聯絡,卻又被德國海軍艦炮給打成殘廢。僅僅是艦炮的話,蘇軍還不是那麼無奈,如果加上航母的話,蘇軍在北方戰場上就完全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面了。
蝴蝶的翅膀引起多少變化,根本就無從預料。當初德國有一艘航母,但是由於空軍司令戈林的跋扈。根本就不給配艦載機,以至於德國把好端端的一艘航母送過了日本,結果也沒有送成。沉在了北冰洋。當然,在北大西洋,德軍就是有航母,出海就是死,根本就不是英國皇家海軍的對手。德國海軍的水準,除了潛艇還值得一提,其他的真是夠垃圾的。從幾年前的拉普拉塔河口戰。就能看出德國海軍是個什麼貨色。
但是當德軍佔領了列寧格勒,波羅的海就成了德國的游泳池。在這片極為安全的大海上,航母就成了最安全的戰機作戰平台。德國人雖然缺乏浪漫的想象力。但是智商不低的,對於新事物並不拒絕。因此在李廣的老朋友克勞德少將的建議下,德國改裝一艘快速郵輪造了艘航母。克勞德竟然成為了德國航母艦隊司令。歷史上這位簡直是一點名氣都沒有的傢伙,能升為少將實在是李廣這支蝴蝶所難以想象的。
但是。德國毫無使用航母的經驗。也沒有艦載機製造經驗。因此,德國必須從日本挖一些軍官和技術人員。
日本和德國雖有合作,但是絕不是大公無私。其實就像海唐與英國之間的合作一樣,相互之間是需要付出代價的。與美國之間的合作其實也是如此,別忘了美國給盟國提供的都是援助貸款,既然是貸款,那就是說要還賬的。當然了,李廣知道歷史上美國是免除了戰爭期間的貸款的。但是其讓人不知道,這年頭。連美國人自己也不知道的。
德國是傻子嗎?用潛艇給日本送了那麼多好東西?導彈,氧化鈾,噴氣式飛機。
其實,海唐軍剛剛俘虜的這兩艘潛艇攜帶的物資,技術,就是德國付給日本的報酬。只不過好處落在了海唐手中而已。
當四三年中期,德國航母投入實戰。德軍立刻發現了一個航母的優點--飛行員的損失大大降低,飛機的損失更低。
要知道,在蘇德殘酷的消耗戰中,德國飛行員迅速的被消耗。不得已德國把飛行員的培訓時間從一百多小時縮短到了二十三小時。飛行員素質的下降,使得德軍飛行員的平均戰場出擊次數只有兩次。
而艦載機飛行員,沒有兩百小時飛行時間,根本就無法在航母上起降,技術相對的高超一些,因此戰場損失自然也少的多。損失越少,飛行員水平就越高,半年仗打下來,竟然湊出了一批精銳飛行員。
至於飛機損失少,原因更加容易分析。蘇軍飛行員實際上訓練比德國更差,大部分飛行員只有幾個小時的飛行經驗就被送上了戰場。這樣的速成飛行員根本就不可能掌握在海面上飛行的技術,一旦飛到海上,不用德軍飛行員出擊,自己就迷路見m剋死了。因此,即便是德軍航母僅僅距離海岸不到一百公里,竟然安然無恙,一次都沒有受到過打擊。
在二戰中,飛機的戰場損失有一半,甚至更大比例是在地面被摧毀的。因此航母飛機損失減少,這種淺顯的優越性,一被德軍發現,立馬開始發揚光大。
反正德國的郵輪(客運)船都出不了大西洋,閑著也是閑著,因此德國一口氣就改裝了十多艘航母。這些船大小不一,有的能搭載五十多架飛機,有的只能搭載十多架戰機。航母的速度也快慢不一,防空配置也極為薄弱,艦員水平參差不齊,但是不管怎麼說總數近四百架戰機的威力不容小覷。
在蘇德北方戰線上,這四百架戰機發揮了極大作用,德軍越打越勇敢,技術水平越來越高,由於航母可以移動,如同球場上的自由人一般,竟然能支援整個北方戰場,其作戰效能甚至超過了兩千架陸基戰機。
種種因素的影響之下,實際上蘇德北方戰場,斯大林說是相持狀態,並不准確,事實上德軍是處於攻勢的。
就在盟軍登陸諾曼底時,德軍正在北方戰場囤積物資,調動兵力,準備發動四四年對蘇聯的夏季攻勢,希特勒甚至在妄想一舉拿下莫斯科。
盟軍六月六日的登陸行動,立刻擊碎了希特勒的美夢,同時也為套在斯大林脖子上的絞索鬆了松繩扣。
至於李廣的心情,複雜矛盾,不是一句兩句話能夠表述的。無論斯大林還是丘吉爾亦或是羅斯福,心情應當說都是比較愉悅的。能成功登陸,無論損失多少,盟軍已經是佔據了極大優勢。
但是,盟軍登陸諾曼底,對海唐來說,真的算不上好事。尤其是對於李廣這個清楚知道盟軍必勝的人來說,真的不算什麼好事。李廣很「陰暗」:歐洲戰場多打上幾年,才最符合海唐利益。(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