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一章 徙民歸化
安平縣徙民眾多,尋常徙民大多安置於縣郊和各處鄉裏,軍眷則可居住在城內,在官府劃出的特定巷弄安居落戶,將士的優渥軍餉足供一家老小吃穿無虞。
自去歲開始,陸續又有不少烏桓徙民遷入安平城,皆乃隨漢軍征討百乘那些烏桓騎射的家中親眷。
縣府官吏盡可能的好生安置這批新徙民,縣尉及其轄下軍曹更是依照太尉府頒布的擁軍優眷條陳,安排適齡的烏桓孩童進入官學就讀,且為有意務工的軍眷尋找合宜的差事。
依照朝廷頒布的雙擁政令,商家雇傭的軍眷若是達到一定數量,可減免相應數額的商稅,故但凡勤勞肯幹的軍眷,商家多是會優先雇傭。
大漢鐵血尚武,本就崇尚軍人,對於軍眷受到種種優待,舉國臣民都覺理所應當,這是浴血沙場的將士們用命拚來的,沒人會覺得不公平。
況且大漢男子皆須服兩年兵役或出貲代役,若真是羨慕軍人和軍眷待遇,每個男子皆有機會在服兵役時展現自身武勇,得了將官看重,轉調募兵體係,征募為常備精兵,自身與家人也就符合雙擁優待的條件了。
沒有付出,自然無法奢求回報。
大漢百姓很淳樸,三觀頗正,好逸惡勞的刁民雖是有,卻也著實不多。
饒是如此,出身外族的歸化徙民想要徹底融入新的環境仍非易事,尤是烏桓徙民,比數年前遷徙來的東甌和閩越徙民更費勁得多,遊牧民族的語言、服飾、風俗乃至飲食習慣與漢人實在差別太大了。
移風易俗是必須的,尤是漢廷嚴禁臣民信奉外來宗教,包括北地遊牧民族多年來信奉的各種薩滿教派,實際上,連帶所謂的本土宗教亦如此,譬如遍布各郡縣的慈濟觀,隻準行善濟世,不準以傳教的方式發展信眾。
太常府文教司更在審定官學課目時,編列了大量忠君愛國及破除迷信的教案。
皇帝劉徹並不打算直接拋出甚麽“無神論”,避免在社會高速發展期,大漢臣民會出現所謂的“信仰缺失”,他授意太學諸博士,基於諸多古籍,重整華夏上古的神話體係,將三皇五帝及各路神仙盡可能的人格化,明確“人間至聖是為神”的觀念。
上古諸神,皆為華夏先人,因福澤萬世,方得成聖成神。
漢人祭神,即為祭祖,非是迷信甚麽宗教。
崇敬祖先、奮發圖強,是漢人最為堅定的信仰!
鐵與血,劍與盾,是漢人維護自身信仰最為可靠的手段!
十年教養,影響的不止一代漢人,入廟燒香求神,求財求子,官府不會幹涉絲毫,然若搞甚麽登壇作法,聚眾傳教,那就免不得擒拿下獄了。
宗教自由?
不存在的!
唯有以華夏尊奉之信仰為信仰,以漢室定義之自由為自由,才是真正的漢人!
不遵漢室教化者,饒是生為漢人,亦屬化外蠻夷,是心有異誌的孽障,非我族類。
在此等大環境下,信奉外族神明之人無疑會遭到漢人的排斥,這對篤信薩滿的烏桓人而言,自然不太容易適應。
漢廷對此頗為重視,早在烏桓軍眷徙入漢境,改冊漢籍前,就已再三申令,若欲歸化入漢者,不得再頌念長生天和“蠻神”,家中倒可以供奉長生牌位,卻是如漢人般用來祈告大漢聖君福壽永康的。
思想改造,始於改變宗教信仰,卻又不僅止於此。
學漢話,著漢服,行漢禮……
如此種種,皆須要相當的時間,教化之事實在難以一蹴而就。
年長者的抗壓力強,也懂得如何向現實妥協,年幼者則往往會麵臨更大的困境。
譬如虛年十一的郝任,便是如此。
郝任之父出身烏桓薄奚部,正隨漢軍征討百乘,在烏桓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