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言情女生>漢武揮鞭> 第四百三十三章 中央錢莊

第四百三十三章 中央錢莊

  今歲因田稅新製施行,大漢各郡縣的田稅收得省時省力,又因關中各地多采麥棉複種,故定於月間依田畝向百姓征收賦稅,大半個月便已完成征稅。


  國庫將有大筆田稅入賬,民間的棉花交易中能征收的商稅也是可預見的,大農令東郭鹹陽終是鬆了口氣,好歹是挺過了手頭最緊的時日。


  數月前因著塬南邑要興建,少府已送數十萬金入國庫,以此巨貲預先劃得了不少好地段,國庫去歲的巨額虧空已是得以填補了,隻是陛下突是命大農府回購國債,又耗費了大量公帑。


  漢六十年秋,朝廷因國庫錢緊,曾著大農府以“捐輸”憑證的名頭,向長安權貴發放了總值十億錢的國庫券,即所謂的國債。


  當時因顧及朝廷的體麵和避免保守官僚反彈,又由皇室實業宣布,將以每年升值五厘的價格長期向權貴們購買國庫券,大農府則暗中與皇室實業商定,待日後國庫盈餘較多時,便會從皇室實業手中回購。


  昔年長安權貴雖家貲巨億,府庫內穿錢的繩子都腐朽了,卻隻能看著大錢生鏽,金錠蒙塵,用後世的說法就是沒有甚麽投資管道,隻能眼睜睜瞧著貨幣貶值。


  故正如劉徹這策劃者預料,那每歲升值五厘的國庫券,他們多是沒早早賣給皇室實業的。


  然在少府錢莊創辦後,近五年來發展迅猛,且廣為吸納大額儲蓄。


  依著存款付息的相關章程,活存者每歲五厘利,定存一年者每歲二分利,三年者每歲三分利,五年者每歲半成利。


  即便是利錢最低的活存,每歲利錢都與那國庫券的每歲升值等同,定存者更是數倍於之。


  權貴們又不蠢,近年多是陸續將那國庫券賣給了皇室實業。


  江都王劉非執掌皇室實業,倒是沒提讓大農府回購之事,區區十數億錢對家大業大的皇室實業而言著實不是大事,況且每歲也還能升值五厘,虧也虧不到哪去。


  然劉徹卻另有盤算,單一商家持有大量國債,此等先例不能開,免得後世不肖子孫不知輕重,搞出濫發國債的破事來。


  隨著少府錢莊已開遍大漢各郡縣,且國庫先前已從項王藏寶中分到大批黃金,足夠作為發行紙幣的黃金儲備,實行金本位,對紙幣發行量進行掛鉤。


  劉徹自不會急著提出甚麽紙幣的概念,否則既會引發保守派係的強烈反對,隻怕諸禦史也要拿祖製說事,大漢百姓也未必會輕易接受。


  況且大漢立朝後,為保證市麵的錢幣流通量,是允許民間私鑄錢幣的。


  劉徹過往曾打算如史上漢武帝般,通過強硬的行政手段將民間鑄幣權收回,然經過再三思索,他覺得此舉實可緩行。


  稍稍偷換概念即可,朝廷允許民間私鑄大錢,可沒允許民間印製可在錢莊通兌黃金的紙質憑據。


  即便後世華夏,金屬硬幣也沒退出市麵,n鑄造硬幣的成本著實不低,雖仍出現不少假幣,但因是小麵額故影響不算大,且鑄造假幣風險高,收益低,鋌而走險的人不算太多。


  現今大漢的銅錢幣值雖遠高於後世硬幣,但朝廷日後是可進行幣值調控的,這倒不用急,關鍵是紙質憑據要得以廣為流通,獲取百姓的信賴,隨後逐步降低麵額,完成向真正紙幣的過渡。


  待得紙幣數量真能滿足市麵貨幣流通的需求量,再逐步替換銅錢或是調降銅錢幣值,就不難了。


  貨幣乃悠關社稷的大事,金融遊戲更不是隨便能玩的,一拍腦袋就決定用紙幣取代銅錢乃至金銀的穿越眾,不是腦殘就是金手指開大了。


  劉徹膽子學不來的。


  能通兌黃金的紙質憑證,已具有紙幣的雛形,劉徹自不會準允少府錢莊印製。


  少府乃皇帝私府,換到後世約莫是半國企半私企的性質,劉徹近年已想著讓少府逐步脫去那“半國企”的帽子,盡量轉變為全私企。


  塬南邑的那些精華地段,劉徹若真想劃給少府,實是不需付出貲財的,然他還是讓少府卿陳煌從各郡縣的諸多產業中籌措出數十萬金,送入國庫預購地契,就是為讓少府產業與大農府乃至朝廷逐漸脫鉤。


  少府錢莊就等同私人銀行,紙幣發行怎麽可能讓其負責?


  日後若出個昏君,讓少府錢莊開足馬力印紙鈔,大漢可不就徹底玩完了?

  黃金儲備是國庫的,紙幣發行權自是歸屬大農府,但也不能讓大農府獨立掌管,必須設立中央錢莊,類似後世央行,由各府署尤其是禦史府協從監管。


  漢六十九年,九月下旬。


  大漢皇帝劉徹頒旨,著大農府設立中央錢莊,日後將適時發行可通兌黃金的紙質憑證,名曰金票。


  中央錢莊尚需籌備些時日,預計將於少府錢莊創設五年之際,即為今歲臘正式開府設司。


  大農丞孔僅將兼任中央錢莊錢監,負責籌辦此事。


  丞相曹欒奉旨增編官製,由大農府為主掌,另加丞相府,禦史府,廷尉府,宗n和太常府派員監管,六府皆增編了在中央錢莊有相關職守的官職。


  廷尉汲黯亦率府內屬官,與皇帝劉徹共同商定編撰相關律法,名曰大漢金票律。


  中央錢莊的府司和金庫亦設在中央官署,卻在大農府署外獨立開府,方便其餘五府官員進駐監管。


  金庫落成後,大批黃金儲備將從國庫轉入,今後中央錢莊金庫與國庫要徹底區隔,來往賬目需每月張榜公示。


  若無六府共同核準呈奏,再經皇帝批允,則大農府不得從中央錢莊挪用半分黃金儲備,更不得私發半張金票。


  與此同時,大漢各郡縣官府皆張榜公告,民間膽敢私印假金票者,待徹查證實後,視同謀逆大罪,夷其三族,殺無赦!


  詔令頒下,少府錢莊自是最先響應,在各郡縣的錢莊外盡皆公告,可進行金票通兌。


  四大商團反應也不滿,紛紛對外公告,商賈與之交易時,可用金票進行財貨結算。


  此舉除卻是想拍皇帝陛下馬屁,也確是有實際需要,隨著生意愈發興隆,四大商團皆是日進鬥金,尤是經營百貨販售的清河百貨,遍布各郡縣的鋪麵每日流水數以億計。


  大漢雖有嚴定,一金抵萬錢,然在民間交易時,稱量還是麻煩,且還要計較金錠的成色,很多鋪麵的掌事們是極不喜歡收取金錠甚或金豆子的。


  既是嫌麻煩,又覺風險太大,到時賬目對不上,怎的向東家交代,難不成還得自個出貲填補虧空麽?


  然大額交易若不用金錠結算,一車車的大錢得數到何年何月,況且也不好存放。


  若非近年有少府錢莊,光是貲財的往來轉運就會讓四大商團傷透腦筋,可即便如此,總往少府錢莊存取巨貲也是麻煩得緊。


  現今朝廷著大農府創辦中央錢莊,發行那甚麽金票,若是如過往那每張“萬錢”麵值的國庫券,自然是方便許多。


  旁的商賈和百姓聞得此事,多還是采用觀望的態度,想等些時候再看看,近年少府錢莊倒是漸漸被大漢百姓接受了,若那金票真能在少府錢莊內通兌黃金,商賈和百姓倒也不難接受。


  昔年劉徹之所以創設少府錢莊,也是有著這方麵考量的。


  少府錢莊允諾通兌後,中央錢莊發行的金票就類似後世銀行定額本票的性質了,即將款項交存銀行,由銀行簽發的承諾自己在見票時無條件支付確定的金額給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p。


  待得大漢商賈乃至尋常百姓習慣使用金票,到時再逐步推出更小麵值的p,可通兌銅錢的“錢票”,就可漸漸過渡到真正意義的紙幣。


  這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是有步驟的,是潤物細無聲的。


  治大國,如烹小鮮,文火輕翻才是正理。


  中央錢莊的黃金儲備雖較為充裕,但少府錢莊若要進行金票通兌業務,那在各郡縣的分錢莊就需儲有一定數量的黃金,尤是在百業興盛的京畿各縣。


  若到時大漢百姓執著金票,兌不到黃金,那對金票乃至朝廷的信譽無疑有極大的損傷。


  好在去歲大農府因錢緊,從黃金儲備挪用二十萬金後,負責為朝廷鑄幣的少府諸冶監暫停向市麵投放新鑄大錢,如今大農府盡數填補完虧空,少府的儲下的大錢就可投放出去了。


  劉徹召了江都王劉非入宮,打算用這批鑄錢向皇室實業換批黃金,運往少府在各地的分錢莊存放。


  論起黃金儲備量,現今大漢境內除卻國庫,就數皇室實業的金庫內最多。


  畢竟是大漢諸多世家大族的“合資企業”,毋庸置疑的家大業大,若按平價購買力估算市值,後世甚麽微軟,甚麽蘋果,跟現今的皇室實業比簡直弱爆了。


  皇室實業在長安商區的總部內,不惜工本製出大量水泥,灌建了足足十座地下金庫,裏頭的金錠堆積如山,外頭更是守備森嚴。


  若非得了項王藏寶,國庫的黃金儲備隻怕還不如皇室實業多。


  皇帝陛下發話了,劉非自是沒二話,況且這是公平兌換,可沒讓皇室實業向皇帝捐輸貲財。


  隻可惜,少府攢了幾大庫房的新鑄錢,才換到數十車金錠,估摸著也就將將夠支應京畿各處分錢莊日後的金票通兌。


  少府剛向國庫送去數十萬金,短時間也無法籌措到更多活錢了。


  劉徹頗是無奈,隻得添著臉從阿嬌名下的長秋基金挪用了巨貲,以解燃眉之急。


  誒


  動自家婆娘的嫁妝,這若傳揚出去,皇帝的臉也沒法擱啊。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