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言情女生>漢武揮鞭> 第二百四十八章 初雪過後

第二百四十八章 初雪過後

……  漢武揮鞭

  小雪節氣,雨下而為寒氣薄,故凝而為雪,小而未盛。


  漢六十一年,小雪的隔天便是下元節,百姓們往往在這日齋天,以感謝上天賜予風調雨順的好年景。


  湊巧在這日的入夜時分,京畿三輔皆下起初雪,百姓們直呼上蒼開眼,有道是瑞雪兆豐年,莊稼盡數收割,粟穀晾曬儲存,初雪便即來臨,關中各地來年必然又是大豐收。


  關中百姓喜迎初雪,遼東郡的百姓卻是望著漫天飛舞的鵝毛大雪犯愁。


  遼東郡的初雪在九月便已來臨,之後又陸續下了幾場雨雪,待到十餘中旬,這雪是停都不住停了,且愈下愈大。


  或許是靠海的緣故,遼東郡不似燕北各郡的幹冷,而是帶著濃重潮氣的濕冷,讓隨李廣前來遼東郡的三萬細柳將士難受得緊。


  太子劉徹早料到細柳將士在遼東難以熬冬,遣人送了大批羊毛衣物及毛毯,且每人分發數套,足以換洗。取暖用的火油更是源源不斷的運來,甚至派匠師前來指導將士們盤火炕。


  將士們自是感恩戴德,新任遼東太守李廣卻是無奈得緊,他早向太子殿下上奏,言明遼東苦寒,細柳將士可先留在朔方或燕地越冬,待開春再進駐遼東。


  畢竟三萬細柳皆是精騎,即便刻意保持馬力,數日亦可疾馳千裏,而朝鮮新王即位,雖陳兵列境,但遼東郡的數萬邊軍也非吃素的。若朝鮮人真是癲狂到興兵進犯,即便遼東難以盡數把守長達數百裏關牆,但撐到細柳營馳援卻是有把握的。


  偏生太子殿下傳來密信,執意要讓細柳將士隨他赴任,說甚麽要提前適應環境,備不住往後要打多少年。


  區區朝鮮,要打多少年?


  “若給老夫三萬細柳並七萬步卒,不到半年光景,便將朝鮮全境盡皆踏平了。”


  李廣近年來連番大捷,不免有些傲然自得,如是想到。


  遠在長安城的劉徹自是不知他的想法,即便知曉也不會太過在意。


  李廣確是猛將不錯,但是大局觀差得很,不足擔當大軍統率,讓他統率三萬細柳打打局部戰爭就行了,更大的戰役指望不上他的。


  朝鮮不是那麽好滅的,隋唐兩朝為征討高句麗耗損的兵力數以十萬計,最終還是沒能徹底滅了它。


  漢初的朝鮮雖沒有後來的高句麗強,但地形氣候皆差不多,即便攻陷了朝鮮國都王險城,之後如何徹底剿滅朝鮮餘孽和其餘土著,如何長久占據那個半島,都非簡單之事。


  光憑李廣那莽夫,解決不來的。


  放眼現今的大漢群臣,軍事和政務皆俱才能之人唯有現任的雲中太守郅都,且待開春後,看看匈奴的軍臣單於有何舉動,會不會興兵南下,為右賢王和左穀蠹王複仇。


  若是匈奴單於庭認慫,那郅都就可從雲中調任遼東,專心經略朝鮮。


  想要滅掉朝鮮,進而徹底占據朝鮮半島,自然需要個穩定繁榮的遼東郡作為大後方。


  劉徹尋來江都王劉非,讓他以皇室實業的名義出資,聯合大河以北各郡縣的世家大族,在開春後修築從燕北的涿郡通往遼東郡的直道。


  這條直道是不宜鋪設瀝青的,遼東的天氣太過酷寒,現下的瀝青隻是粗製品,遠不及後世耐熱耐寒的高品質瀝青,每到冬季必然會出現大量冷縮開裂的現象。


  隻能通過適當調配,降低黏漿土的剛性,提高韌性,在確保足夠硬度的前提下,盡可能建成相對柔性的砂石路,既避免大麵積開裂,亦便於日後修補。


  劉非帶著詹事府培養出數名泥瓦匠師剛離開,劉徹複又找來大農令曹欒,讓他從齊地各郡縣的常平倉調出大批糧草,由琅邪水師出動舟楫樓船,趁著真正的酷寒未至,遼東沿海尚未凝結冰淩,趕緊將糧草運去。


  劉徹沉吟片刻,吩咐道:“今年燕地和齊地各郡縣百姓繳納的粟穀皆不用運來京畿了,就地運去填補那些常平倉吧。”


  曹欒非但沒有反對,反是頗為欣喜。


  近年來大漢各地風調雨順,沒甚麽大的天災,不少郡縣又得以使用化肥,畝產大為提高。太倉的倉廩雖不斷增建,卻依舊不虞使用,曹欒是既高興又犯愁。


  燕地郡縣多為平原,齊地郡縣又自古物產豐沛,曆來皆是向朝廷納糧的兩大地域。


  今年兩地不用往京畿運糧,倒是替曹欒省了不少心,即便那些常平倉未必能盡數裝下,但想要增建倉廩儲存卻是比長安的太倉要容易得多,耗費也少得多。


  長安城現下的物價是迎風便漲,用工又極度短缺,服徭役的百姓替朝廷服徭役雖不需工錢,但吃住的花銷總是要國庫支付的。漢帝劉啟要留得愛民如子的好名聲,國庫近年又歲入大漲,自是不許官員在自個眼皮子底下苛待役夫,好吃好住是必然的。


  如此一來,長安太倉增建一座倉廩的開銷,足以在齊地郡縣的常平倉增加三座倉廩,乃至更多。


  不久遼東太守李廣便接到漢帝劉啟的聖旨,通告遼東下轄各縣官員,今年冬天需時時注意轄地雪況,若有遭遇雪災的村落,務必及時救援,並即刻上報郡府。


  若有大範圍的雪災,遼東郡府可自行決斷是否令受災縣治開啟官倉,向災民放糧,並提供木材和油料供其燃火取暖。


  尤是數萬遼東邊軍,今年冬季大舉增發糧餉和冬衣,供給大量火油和肉食。


  朝廷此等詔令一經張榜發布,遼東軍民俱是高呼天子聖德。


  他們哪裏知曉,漢帝劉啟此時正躲在甘泉宮內,盤坐火炕上愜意的熬冬,這聖旨可是憂國憂民的太子劉徹在未央宣室命人謄寫,再從掌印太監孫全處取來玉璽,蓋上了印篆。


  劉徹甚是納悶,按史籍記載,皇帝老爹還能活個四五年,且這輩子調理得不錯,活過五十歲應是不難。


  怎的此時就開始做甩手皇帝了,若真能這般看淡權勢,那上半輩子費盡心思奪得大位,即位後又竭力增強皇權是作甚?

  莫非真是為國為民,為了這江山社稷?

  劉徹真真有些猜不透自家這城府極深的皇帝老爹了,在他提出禪位,心甘情願做太上皇之前,劉徹還是不太敢放開手腳往朝堂大肆安插勢力的。


  已然返回長安複命的張騫算是個小小的試探,此番他立下大功,位列朝堂應是順理成章的。且他和劉徹的長姊陽信公主也看對了眼,若得以尚公主,好歹是皇帝的女婿,將之委以重任,應該不會觸及皇帝的底線吧?


  劉徹如是想,亦如是做。


  張騫雖是難得的外交人才,但如今的大行令竇浚乃是竇氏外戚的領袖,將張騫放到大行府顯是難以施展。


  劉徹念及先前入中央官署協從理政時,收獲頗是巨大,便想讓張騫先進入丞相府鍛煉些時日。


  既然後世皆認可外交是內政的延伸,那好的外交官自然要先熟悉內政的運轉體係。


  是以劉徹特意向滯留甘泉宮的漢帝劉啟上了道奏章,請旨免去張騫太子中庶子之職,升任丞相長史的高位。


  丞相長史秩比千石,乃是丞相府中僅次於丞相司直的輔官。數名丞相長史分掌督率諸吏和處理各種政務,端是位高權重。


  漢帝劉啟很快遣人送回批示過的奏章,劉徹將之翻開,唯有一字朱批“準”。


  劉徹這才鬆了口氣,皇帝老爹應是真打算放權了。


  張騫剛接到升任丞相長史的敕書,即刻赴任就職,丞相袁盎早已獲知此事,分擔沒有暗地下絆子,反是特意指派了位丞相司直領他些時日,仔細教導其打理政務。


  這待遇可不常見,畢竟丞相司直是丞相的首席輔官,除輔理國政外,還負有檢舉不法官吏之則。


  禦史大夫亦謂之副相,依慣例,丞相去職後,由禦史大夫補位;再從丞相司直中擇取一人,遷任空出的禦史大夫;複又從諸多禦史丞和禦史中丞內擇一人,補丞相司直。


  如此這般,便能使禦史府的官員多少了解些政務,不至做隻會清談的言官。


  故而丞相司直未來極有可能會位列三公,張騫這毛頭小子能得其言傳身教,給足臉麵且不提,留下的些許師徒情誼,日後好處更大。


  早朝時,不少未曾知曉此事的朝臣們見得張騫這弱冠少年身著朝服,位居丞相府班列極為靠前處時,驚得眼珠子都快掉了。


  他們曉得太子殿下即便膽子再大,也不敢私自將太子中庶子升任朝堂重臣的,必是得了皇帝的準允乃至旨意。


  皇帝莫不是病糊塗了?

  大行令竇浚尤為驚愕,皇帝老表這是要徹底放權,準備禪位了?

  高居禦座的太子劉徹自也曉得朝臣們的猜疑,不管皇帝老爹如何想,此時還是不能讓這等無端的揣測喧囂塵上的,否則不利於政局的穩定。


  待得群臣入席落座後,劉徹便是讓掌印太監孫全宣讀了聖旨。


  聖旨大意是簡單講述了張騫的功績,還有甚麽道德高尚,忠於職守的讚揚之語,最後一句才是重點。


  賜婚,陽信公主下嫁張騫!

  群臣盡皆懵圈,卻又恍然大悟,原來是皇帝的女婿,難怪急著破格拔擢。畢竟陽信公主年歲不小了,再不嫁出去,眼瞧著就成了老姑娘。


  配個年歲相仿的丞相長史,勉強算說得過去吧。


  群臣皆是為人父母者,念及皇帝也不容易,為了將自個深閨恨嫁的嫡長女風風光光嫁出去,算是費著心思的,可以理解。


  於是乎,朝臣們疑慮漸消,張騫的官位被視為靠裙帶關係所得,算是替劉徹背了鍋。


  (.=)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