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學霸從改變開始> 第644章 改變研究格局的論文

第644章 改變研究格局的論文

  第644章 改變研究格局的論文 

  歷史上,計算物理學是計算機的第一項應用。 

  計算物理學也被視為計算科學的分支。 

  但是計算物理學的本質,卻還是研究如何使用數值方法,去分析可以量化的物理學問題的學科。 

  這一點,正是當初弗里德曼教授,稱讚陳舟具有計算物理學天賦的根本原因。 

  計算化學是理論化學的一個分支。 

  有時候,計算化學這個名詞,也用來表示計算機科學與化學的交叉學科。 

  但其本質,與計算物理學一樣。 

  主要目的是,利用有效的數學近似,以及電腦程序計算分子的總能量、偶極矩、四極矩、反應活性等性質。 

  計算化學也用以解釋一些具體的化學問題。 

  計算材料學則是一門正在快速發展的新興學科,指的是材料科學與計算機科學的交叉學科。 

  因為計算材料學是關於材料組成、結構、性能、服役性能的計算機模擬與設計的學科,它也被稱為是材料科學研究里的「計算機實驗」。 

  值得一提的是,計算材料學涉及的學科,是包括材料、物理學、計算機科學、數學、化學等多門學科的。 

  但本質上,不管是計算物理學,還是計算化學,亦或者是計算材料學。 

  它們的學科本質,都離不開計算。 

  而計算,便是數學。 

  計算機科學從某種意義上,也可以歸納到數學上。 

  陳舟現在所突破的課題結果,便是將數學的本質意義,還給了計算物理學、計算化學和計算材料學。 

  陳舟從DMD-2號材料的研究路線入手,結合先前DMD-1號材料的研究,去探究計算材料學,在這其中可以發揮的更大作用。 

  然後,再跳出有關計算材料學的研究範疇,開始將先前的物理學課題中,所涉及的計算物理學研究內容,與計算材料學這一範疇的研究內容相印證,獲得更多關於這個課題的結果。 

  再然後,是計算化學。 

  雖然DMD-2號材料的研究,也屬於化學課題範疇。 

  但是,它不夠純粹。 

  也因此,陳舟對於計算化學的代入,進行了相當長時間的完善。 

  除了必要的大量文獻資料外,陳舟甚至於還給自己找了一些,十分適用於使用計算化學方式進行研究的課題,展開實踐。 

  只不過,陳舟想要解決的課題,實在有點太「大」了。 

  這個「大」,並不是特指課題的難度,或者其他的什麼。 

  主要是因為,陳舟是為了解決在理論研究中,尋找到有價值的研究內容時,容易被忽視的「不重要」內容,從而錯失有價值的研究內容。 

  這也就造成,他需要考慮的因素,太「大」了。 

  雖然他一開始的想法沒有錯,數字和符號,或者說數學,是絕對值得信賴的一門學科。 

  但是,如何將這個想法,落實到實際的研究中。 

  尤其是用這個想法,串聯起計算物理學、計算化學和計算材料學。 

  就變得十分艱難。 

  陳舟所遇到的棘手問題,便是在計算物理學、計算材料學和計算化學的研究相印證后,他無法再更進一步跳出單獨的學科圈子,將它們糅合到一塊去。 

  即使他在計算材料學和計算物理學,再到計算化學的研究上,已經達到了一定的深度。 

  所取得的結果,也足以令人驚嘆。 

  即使他也在不同的計算學科研究上的相互印證,也取得了不錯的結果。 

  可他還是在更進一步時,也就是試圖創造新的研究方法,融合多種計算學科,解決他的想法時。 

  遇到了這個棘手的難題。 

  儘管陳舟也多方嘗試,並且結合錯題集的反饋,試圖去解決這個問題。 

  可他就是抓不住最核心的解決點。 

  以至於,隨著時間的流逝,他所設置的時間點的步步逼近。 

  陳舟也變得有些煩躁起來。 

  這也是陳舟出去溜達的原因。 

  浮躁的心態,已經不適合研究下去了。 

  只不過,陳舟怎麼也不會想到的是。 

  不知是誰扔進無名湖裡的一塊石頭,居然砸醒了他! 

  使得他的思路,如同那一圈圈漣漪一般,徹底打開了。 

  這個可不單單是比喻。 

  而是陳舟所想的解決辦法,確實如同一圈圈的漣漪一般。 

  由面及點,由外及內。 

  從計算材料學的每一圈漣漪開始,也從計算物理學和計算化學的每一圈漣漪開始。 

  陳舟去尋找著,那激起漣漪的石頭,也就是它們的核心本質點。 

  因為他們的核心本質,都是一樣的。 

  那就是,數學。 

  只不過,因為研究內容的不同,從本質點開始,往後的每一圈漣漪,發生了改變。 

  而現在,陳舟便是像剝洋蔥一樣,一圈一圈的,剝除掉不同的漣漪,找到那個洋蔥心。 

  最終,陳舟得到了他想要的結果! 

  他成功的將理論研究與數學方法結合了起來! 

  通過準確的量化學科問題,使得那些「不重要」內容,可以不被忽視。 

  這一理論研究的成果,其實應該被稱之為一種研究思想。 

  毫不誇張的說,通過這一項研究成果,陳舟成功的把計算物理學、計算化學和計算材料學這些計算學科的研究深度,給推到了一個新的程度。 

  也把計算物理學、計算化學和計算材料學這些計算學科的最大價值,挖掘了出來。 

  這一項理論研究成果,被陳舟稱之為「量化計演算法」。 

  算是與他以前命名的「分佈解構法」相對應吧…… 

  書桌上,一摞草稿紙,已經被陳舟整理完畢。 

  陳舟疲憊的臉上,終於露出了一絲笑意。 

  抬手看了看時間,陳舟滿意的說道:「不錯,算是趕在7月8號這天,搞定了原定計劃的研究內容。比預估時間的話,快了4天,闊以,闊以,就很nice……」 

  至於研究成果出來后的論文,陳舟就完全不著急了。 

  就算他再磨洋工,這4天,也足以搞定了。 

  更何況,他的手速,啥時候慢過了? 

  接下來,到25號的所有時間,便幾乎全屬於規範場理論和楊-米爾斯規範場存在性和質量間隔假設問題了。 

  想到這,陳舟頓時伸了個懶腰。 

  這一頓緊張的研究,他確實十分疲憊。 

  趁著解決量化計演算法這一課題的空隙,他得好好調整一下,好好休息一下。 

  隨即,陳舟便關閉了電腦,起身離開了椅子。 

  洗漱完畢,躺在床上的陳舟,帶著這麼些天以來,難得的一絲輕鬆,進入了夢鄉。 

  7月11日,也就是距離陳舟搞定量化計演算法的第三天。 

  在這三天里,陳舟每天拿出3個小時的時間,給到了量化計演算法的論文。 

  陳舟一開始其實不想拿出這麼多時間的。 

  可當他真的開始搭建論文骨架時,卻發現,這玩意貌似還是那個特點。 

  就是,大! 

  內容牽扯的範圍,足夠大。 

  內容的深度,足夠大。 

  研究成果的價值,足夠大。 

  論文要編寫的內容,也足夠「大」。 

  沒辦法,相應的,他也必須給出足夠「大」的時間,用來完成這篇論文。 

  終於,三天的時間,完整的9個小時。 

  陳舟完成了這篇名為《論量化計演算法在學科課題研究中的實用性》的論文。 

  完成論文後,陳舟在將這篇論文進行投稿時,開始犯了難。 

  因為他不知道該選擇哪個期刊,才更為合適了。 

  這篇論文所包含的內容,可是既有物理學,又有化學,還有材料學和數學。 

  可以說是多學科交叉的研究成果。 

  在PASS掉他經常投稿的期刊后,陳舟最終選擇了《Science》。 

  這份由米國科學促進會出版的,全世界最權威的學術期刊之一。 

  至於他所犯難的問題,就丟給科學的學術編輯吧。 

  按照期刊官網的要求,陳舟在搞定了論文投稿之後,便打開了預印本網站e-Print arXiv。 

  習慣性的就將量化計演算法的這篇論文,上傳到了網站上。 

  只不過,在選擇分類時,陳舟也沒多想,就選了化學材料學這一分類。 

  畢竟,這份研究成果的起因,也是因為DMD-2號材料,這個化學與材料學課題的產物。 

  做完這一切,陳舟便退出了預印本網站e-Print arXiv,順手也關閉了瀏覽器。 

  看了眼時間,才下午4點半而已,還早。 

  陳舟隨即便將楊-米爾斯規範場存在性和質量間隔假設這一問題的研究資料,拿了過來,投入了進去。 

  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量化計演算法的研究成果,使得陳舟的心情略微放鬆一些。 

  他在研究楊-米爾斯規範場存在性和質量間隔假設問題時,居然發現自己的研究效率,似乎更高了一些。 

  仔細比較一番的話,陳舟覺得,現在的研究效率,比他先前受困於量化計演算法的研究課題時,是要高出一大截的。 

  怎麼說呢,心情這玩意,有時候也挺影響效率的。 

  第二天,也就是7月12日。 

  這是陳舟在研究規劃里,所設置的時間節點。 

  這天,陳舟只是輕輕拿筆在研究規劃上,這個時間節點下面,勾了一筆。 

  然後,便將研究規劃,拿在了一旁。 

  陳舟的興奮勁,已經在完成量化計演算法時,便體驗過了。 

  現在的他,只是淡淡的確認一下,自己完成了預期規劃。 

  越過這個時間節點,陳舟完全沉浸在規範場理論和楊-米爾斯規範場存在性和質量間隔假設問題的研究之中。 

  隨著研究的深入,陳舟所遇到的難題,也越來越多。 

  但隨著難題的解決,陳舟也發現,曙光離他越來越近。 

  這個課題的反饋,並不像量化計演算法那個課題。 

  那個課題是幾乎沒有巨人的肩膀,能夠給陳舟去站的。 

  但是這個課題,陳舟已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到了遠處的風景。 

  他只需要,在抵達那風景時,邁出自己的一步。 

  當然,這一步,遠比先前所有的巨人,跨出的步子,都要大。 

  只不過,想要邁出這巨大的一步,也並不是那麼簡單的。 

  「我們所知多數非凡,即有相互作用的四維量子場論,皆為有截斷能標的有效場論。因多數模型的beta-函數是正的,似乎大多數這類模型,都有一支朗道極點,因為我們完全不清楚,它們有沒有非凡紫外定點……」 

  「因此,若每一scale上,都定義有這樣的量子場論,它只看是單純的自由場論。但是,有不可交換結構群的楊-米爾斯理論例外,它有一種性質,稱為漸進自由,指它有一單純的紫外定點……」 

  「由此,可以寄望它成為非凡的構造性思維量子場模型……」 

  「不交換群楊-米爾斯理論的色禁閉性,已有符合理論物理嚴謹性的證明,但是沒有符合數理物理嚴謹性的證明……」 

  陳舟回憶著這段,由亞瑟·賈菲和愛德華·威騰共同寫出的,楊-米爾斯規範場存在性和質量間隔假設問題的官方陳述時的描述。 

  事實上,過了QCD尺度,嚴格來說一個稱之為禁閉尺度。 

  過了禁閉尺度,那些色荷粒子被色動力學的「流管」連著,所以粒子間有線性勢。 

  也是基於此,亞瑟·賈菲和愛德華·威騰在描述這部分內容時,也認為膠子之類自由荷粒子,不可能存在。 

  因為,如果沒有這些禁閉效應,是可以見到零質量的膠子。 

  但它們因為被禁閉,只能見到不帶色荷的膠子束縛態,也就是膠波。 

  由此,也就說明,膠波都是有質量的。 

  因此,就引出了質量間隙的問題,也就是質量間隔假設。 

  想到這,陳舟微微低頭,看了一眼自己面前的草稿紙。 

  對於已經在膠球問題上,解決了色緊閉問題的陳舟而言,他其實是捂著解開質量間隔假設問題的鑰匙的。 

  現在,就看他如何使用這把鑰匙了。 

  陳舟也第一次感覺到,站在自己肩膀上的感覺,其實更令人舒心…… 

  也就在陳舟沉浸於課題研究之時,他投稿到《Science》論文,已經刊登了出來。 

  事實上,這篇論文在《Science》上刊登之前,早就從預印本網站e-Print arXiv流傳開了。 

  即使《Science》是全年共51期的周刊。 

  其刊登效率,也沒能趕上學術界對於陳舟的關注度。 

  只不過,相比於權威的頂級學術期刊《Science》而言,預印本網站e-Print arXiv影響力,還是差了一點的。 

  這一點從《Science》刊登后,那個出圈的熱議,便足以證明。 

  而引起《Science》出圈的原因,只因為在刊登陳舟的這篇論文時,他們給出的評價是—— 

  【改變研究格局的論文】 

   感謝書友黃金玫瑰打賞的100起點幣! 

    感謝書友焰紅雪打賞的100起點幣!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