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我是順平侯> 第1175章 世界戰略

第1175章 世界戰略

  這是句實話,很容易理解,趙雲想得到京營,把它當成自己登基稱帝的資本。至於後來對京營大刀闊斧的改造,隻是順其自然,並不在一開始的打算裏。


  徐光啟曾訓練新軍,隻是限於客觀條件不太成功,京營有幾大弊端,幾乎難以克服。


  “其一,將領如主,軍卒如仆,主人田產無數,仆人饑寒交迫,導致軍卒毫無鬥誌。其二,將領冒餉嚴重,導致軍隊耗費國家錢糧,徒增負擔卻無用處。其三,京營以步兵為主,守城有大炮、城牆相助,野戰卻無戰陣與戰法,以至於難以抵抗韃子騎兵。其四,軍紀極差,搶掠百姓時有發生,甚至比賊寇更讓百姓擔憂,以至無人擁護……”


  夠了,隻是前麵四條,聽到的人浮現這樣一支軍隊,打仗不咋地,養著賊費錢,還總是捅婁子,姥姥不疼,舅舅不愛。


  “小王近來翻閱過往塘報,看過先生呈上的奏疏,其中可見幾條主要的軍事想法。”


  徐光啟一個激靈,感覺很不可思議,他以前寫的奏疏,信王也讀過?

  趙雲侃侃而談,仿佛剛讀過一般,說道:“其一,先生重視各種條令和法典,講究法令嚴明,單單是一年之中,小王看到先生寫的《選練條格》、《火攻要略》等五篇著作。其二,先生尤其重視火炮的使用,重視火炮的引進與製造,講究火炮與守城及其它戰術的結合。其三,先生提出訓練新兵,讓他們習練車陣,配合能移動的火炮,在野戰中對抗女真騎兵。”


  徐光啟越聽越振奮,想不到趙雲如此愛好,對自己曆年上奏的內容了如指掌。


  趙雲當然知道,他之所以敢於整頓京營,正是因為熟讀徐光啟的奏疏後有了自己的想法。


  “先生,其實兵法萬變不離其宗,先生軍事思想中最閃爍璀燦的,其實關鍵是兩點。”


  徐光啟都沒這麽總結過,很感興趣的說道:“願聞其詳!”


  這是趙雲讀後最大的收獲,其實隻有兩點,四個字。


  求精!責實!

  前者說的是精兵筒政,擁有一支數量不多卻戰鬥力強的隊伍,既能打勝仗,還不會帶來巨大財政負擔,這是大漢軍改的基本原則。


  後者說的是責實,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凡事以事實為基礎,腳踏實地的解決問題,不說大話、空話、套話,這一點對軍隊尤為重要。


  隻要堅持“求精”與“責實”,大漢朝的軍隊有望重新煥發活力。不過正如徐光啟所說,建造一支新軍遠比整頓京營容易的多。


  一番交談之後,徐光啟沒答應投入麾下,但是也沒反對。


  趙雲說略備薄酒,要和他把酒言歡,後麵還有好幾個招數,既然來都來了,不管是不是綁來,都別想輕易離開!


  趙雲說略備薄酒,別人以為他謙虛,沒想到是真的。


  穿得破破爛爛就算了,吃飯也這麽不講究。


  他沒有用那些王府來的廚子,這些人在工地上忙碌,負責萬餘民夫匠人的飲食。


  正在徐光啟納悶的時候,趙雲帶他來到目的地,官道邊的小客棧,二樓唯一的“雅座”。


  趙雲絲毫不講排場,進門和店掌櫃熱情打招呼,喊他秋伯,喊做飯的老板娘秋嬸,吩咐小太監王承恩將昨天獵取的野雞和麅子拿到後廚,囑咐加上辣椒炒。


  這引起徐光啟的注意,辣椒隻在他天津的莊園裏大量存在,而且暫時還是作為觀賞植物存在,沒聽說有人吃它。


  在他的莊園,還有花生、番薯、玉米,一批從西洋流入的物種,聽西洋傳教士說的神乎其神,似乎能解決天大的難題,卻在中國有些水土不服,老百姓並不中意它們,味道也差強人意。


  趙雲第一次祭出辣椒這個法寶,原因是量太小,民間沒幾家種它,就等著徐光啟來到,用辣椒進一步勾起話題。


  果不其然,徐光啟問:“殿下用辣椒炒野雞、麅子?”


  “不瞞先生,其實用不著野雞,隻要是家養的雞,或者是肉類,加辣椒炒後味道可口,先生不妨待會品鑒一番。”


  徐光啟那麽多的頭銜,其中之一是農學家,為此還寫了《農政全書》等五部農學、7K利方麵的著作,對各種農作物的種植、培育、收割都有研究,致力於推廣幾種新的農作物種植,諸如玉米、花生和番薯。


  從長遠看,他是成功的。這些作物後來在中國落地生根,成為此後幾百年,甚至更久一段時間的主要糧食作物。尤其是在寒冷幹旱又相對土壤貧瘠的北方,這些作物耐幹旱、耐寒冷的特性非常重要,導致的直接結果是單位麵積土地供養的人口增多,中國人口的數量常年徘徊在一億以內,一百餘年後數量激增兩倍,達到史無前例的三億人。


  後來所謂的康乾盛世,很多曆史學家稱其為番薯盛世,可見在農業為主的時代,糧食作物對一個王朝興衰的重大影響。也就是說,一旦徐光啟鼓搗的這些農作物能夠大麵積推廣種植,相當於大漢朝的可用耕地變成現在的三倍,那麽土地兼並、豪強壓榨等行為對國家的影響會明顯降低,百姓流離失所的概率會很小,大漢朝僅靠這一個舉措至少續命幾十年。


  趙雲高屋建瓴,換成在座幾人能聽懂的話,將自己的想法侃侃而談。徐光啟聽傻了,筒直是知音啊!一個養在深宮裏的親王,怎麽會有如此見識?


  對徐光啟而言,趙雲的觀點並不新奇,但是趙雲的說辭聞所未聞。比如,趙雲對農作物特性的認知,對它們推廣後百姓生活的改變,對產量提升後耕地麵積的變向增加,以及緩解日益緊柳的社會矛盾,這完全是高於普通朝臣幾個檔次的表達。


  趙雲很謙虛,剛才說的這些都是課本上就能學到的。在封建社會,國家的根基是農業,最核心的工作是種田,農民種莊稼是評判生產力高低的幾乎唯一要素。


  一個社會財富的增加,根源上取決於生產力的提升,徐光啟在天津莊園的所作所為,為大漢朝真正的崛起奠定堅實基礎。


  徐光啟卻有苦難言,培育作物談何容易。


  別看傳教士說的漂亮,那些作物如何了得,如何讓歐洲人茅塞頓開,他們因此走向富裕的道路。


  等到真正實踐的時候,徐光啟發現問題很多。從產量而言,玉米不像他們說的棒槌一般大小,很多隻有一紮長,甚至食指那般粗細。從味道論,番薯不是那般可口,甚至吃了讓人腹脹。從環境論,花生甚至難以生長,沒幾個顆粒飽滿。


  趙雲認可徐光啟的觀點,這些作物到一個新的地方,需要連續多年的培育,讓它們適應新的環境,不至於水土不服。需要選擇優良的品種,保障產量的提高,以及最好的口感。需要搞清楚最佳的種植節氣,讓氣溫和水分最有可能幫助作物的成長。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