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3章 再建戚家軍
“來啦,來啦,大帥,來啦。”戚軍興奮的大喊大劍
來的當然不是錢,而是一支船隊,浩浩蕩蕩的直接繞過皮島港,駛向了現在的軍事禁區雲從島的軍港。毛文龍看到的是,要錢的來了。
隨著船停帆落,跳板上先下來一群群百姓,搬著箱籠,抱著雞鴨,帶著農具包袱被褥,但這些男女老幼卻不像別的遷徙百姓那樣亂哄哄的混亂不堪,卻是總有一個長者先站出來,對著百姓大聲的呼喊:“三屯營第一哨家屬,整隊下船。”
於是一群百姓就開始聚集在這個老者的麵前,開始點數報名,然後有次序的下船。然後是第二個,第三個。
完全是軍事化的管理,這樣的效率要高過大明其他地方的裏正什麽的許多許多。
這樣的管理,毛文龍當初在拜訪招安戚家軍根據三屯營的時候,已經領教過了。
在一個個哨下船的時候,戚軍對毛文龍道:“得了大帥邀請我剩下的男丁過來的時候,我就決定,將整個三屯營全營搬遷過來,讓所有的人都成為東江鎮的人,也好讓未來上戰場的將士們安心。”
毛文龍就衝戚軍拱手:“老將軍想的周到,卻是讓鄉親們損失了,這筆損失請老將軍登記之後,上報給呂一學,請他核實之後給於補償。”
戚軍哈哈一笑:“大帥多心了,在我三屯營,各家房屋家具之外,其他土地買賣都是公產,當初也都是白來的,所以就給大帥省了這些吧。”
毛文龍就默默不語的拱了下手,也就借坡下驢不再什麽了。現在財政緊張,能省就省點吧。
五六千的家屬帶著他們的家產,竟然在短短的兩個時辰之間就下船完畢,這樣的效率,讓沒見過三屯營的東江鎮所有的人無不瞠目結舌,就單單這一點,就可看出當年戚家軍軍紀之嚴,軍威之盛了。
一群百姓就有這樣的素質,那麽戚家軍的血脈,那些鄉勇會有什麽樣的修養?
船上的百姓已經下空,隨著一陣鼓響,一個年輕的少年大步走向了船頭,對著下麵的戚軍大聲的請求:“戚家軍第一哨請求將軍允許下船。”
戚軍驕傲的點點頭,然後向後退了一步,大聲回答:“現在,戚家軍餘脈交給大明東江鎮總兵官毛帥治下,請毛帥提點。”
這個哨長立刻扭身麵對毛文龍:“戚家軍第一哨向大明平遼候左都督,東江鎮總兵官大帥毛帥報道。”
毛文龍鄭重還禮:“東江鎮接受戚家營回歸軍隊。”
這一句話一出,三屯營的百姓人群裏傳來裏一陣陣低低的哭泣。這一句話,是東江鎮代表大明,真正洗脫了他們被強加的反叛罪名,這一句,是東江鎮代表大明,鄭重的接納他們戚家軍再回大明軍隊序粒
一隊一百健兒,邁著鏗鏘的步伐,含著熱淚走下跳板,再毛文龍和戚軍的麵前再次行了軍禮,然後在一旁肅立。
一隊隊的戚家軍下船,然後在這個軍港上排成一列整齊的隊形。
毛文龍大步向前,對著他們大聲的宣布:“殺倭寇,不能少了戚家軍,今日,我宣布東江鎮獨立營戚家營正式成立,滿員兩千(包括原先的三百)”然後接過沈其榮老將軍遞上的戰旗,鄭重交給戚軍,戚軍雙手接過,麵對上麵的三個大字《戚家軍》已經是淚流滿麵,不由得掀起旗角,深深的親吻,又將老臉貼上去,泣不成聲。
轉身,大聲的點將:“戚家營營頭戚朗出列接旗。”
戚朗大步走出,雙手接過戚家軍的戰旗,在兩千將士麵前奮力搖動,大聲呼喊:“殺倭有我,有我必勝。”
兩千條戚家軍血脈跟著一起熱血飛揚的呼喊:“殺倭有我,有我必勝。”
五千多三屯營百姓跟著一起振臂高呼:“殺倭有我,有我必勝。”
隨著這一聲聲高亢的口號,雲從島上所有的民夫工人,無不被這種必勝的信心所感染。他們也隨著這振臂的口號,振臂高呼。剛剛上島時候毛文龍等人感覺到的那種緊張和悲壯的氣氛,立刻被必勝的信心所取代。
這是一種形式,早在毛文龍誠懇的邀請戚軍將他掌握的戚家軍的血脈,加入到東江鎮複遼軍,為抗擊倭寇再立新功的時候,毛文龍就已經規劃下了這次形式主義的形式。
麵對對倭寇的再次戰爭,整個大明朝廷,整個東江鎮,都沒有必勝的信心。
朝廷抱著不管不問的態度,並且東林進行積極的反對,孤臣黨雖然在大是大非麵前據理力爭,但是依舊顯得底氣不足,殉魏忠賢對這次用兵的結果的態度,就是隻要不花我的錢,不死我的人,我管你勝敗。
但不管是反對的東林,看熱鬧的殉還是據理力爭的孤臣黨,都對東江鎮獨立對抗倭寇表示了絕對的失敗精神。即便是東江鎮的軍民,對這一場戰爭的結局,也保持著悲觀的態度。
大家的心思,是毛帥指到哪裏,自己就打到哪裏,大不了全軍覆沒,將這個一腔熱血雪灑到戰場上罷了。
在這樣的思想狀況之下,毛文龍需要一個精神支柱,需要一個讓所有人都看到戰勝倭寇希望的動力。所以他才請求戚軍,亮出他戚家軍的旗號。而且決定,為了彰顯這個旗號,破荒的在自己的東江鎮複遼軍裏,不再以數字標注營名,單獨以戚家軍之名設立一個獨立營。
戚家軍,是抗倭的旗幟,戚家軍,是對倭寇戰而能勝的旗幟,毛文龍需要這個旗幟,來改變整個東江鎮的氣勢,來改變朝堂的悲觀,來改變百姓的擔憂。
現在看來,戚家軍的加入,已經改變了雲從島上所有人對能否戰勝倭寇的心態,有戚家軍在,戰勝倭寇已經成為必勝。
而這個消息會第一時間在東江鎮傳播開,這樣會徹底的扭轉東江鎮軍民對戰勝倭寇的信心。
現在看來,毛文龍的目的達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