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二章 饑餓行動(6)
所謂日不落帝國是指擁有的殖民地分布在全世界的二十四個時區,無論何時都有領土是在太陽的光芒照耀下。
英國還不是第一個得到日不落帝國頭銜的,那是屬於西班牙的榮譽。在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後,英國才取代西班牙,成為新興的世界霸主。
到19世紀初,也就是維多利亞時代的大英帝國發展到最鼎盛,全世界大約5億人中將近四分之一的1.2億人都是大英帝國的子民,領土麵積達到了約3367萬平方公裏,占到了全世界陸地總麵積的四分之一,從亞洲到非洲,從大洋洲到美洲,都有英國的殖民地。
19世紀英國的著名經濟學家傑文斯這樣描述:“北美和俄國的平原是我們的玉米地,加拿大和波羅的海沿岸是我們的林區,澳大利亞是我們的牧場,秘魯是我們的銀礦,南非和澳大利亞是我們的金礦,印度和某國是我們的茶葉種植園,東印度群島是我們的甘蔗、咖啡、香料種植園,美國南部是我們的棉花種植園。”這是何等的輝煌和強盛啊。
這些殖民地的資源全靠海上運輸線運到國內,可以說每一條海上運輸線都是大英帝國的動脈,是關係到大英帝國生死存亡的生命線。一旦這些生命線被切斷,那就等同離滅亡不遠了。
“我們絕不投降!英國絕不投降!德國人試圖滅亡我們英國,他們的陰謀絕不會得逞!最終勝利者依舊是大英帝國!”丘吉爾正在廣播電台,口沫亂飛的發表一份鼓舞士氣的演講。
當然,即便是他在電台的麥克風前麵如何巧舌如簧,他麵對的局勢依舊無法讓人樂觀。畢竟你天天躲在陰暗的地下防空洞裏,也會變得頹廢的。
倫敦的大街上已經很難看到什麽人影了,因為V3大炮那幾乎沒有保障的命中率,連德國人都不知道炮彈會落在哪,英國人就更猜不到。說不定你走在路上就有一發炮彈落在以跟前,把你炸上天。或者你睡覺的時候一枚炮彈打穿你家的屋頂落在你枕邊。
這樣的情況下還能有什麽士氣可談?
好在德國人說打倫敦就打倫敦,周圍的城鎮沒什麽影響,有門路的,都在想辦法離開這個城市,往鄉下逃去。很多有錢人都在逃往北部地區,趕往利物浦的途中,他們希望能夠在那裏搞到一張船票,一張前往加拿大的船票。
這種逃難類似於偷渡,因為英國政府是有明文禁止平民逃往國外的,不過既然都是一些有本事的人才能逃到利物浦,那麽也就沒有多少人去管那些所謂的禁令了。
就在丘吉爾試圖讓已經已經頹敗到快要絕望的英國人民重新振作起來的時候,北大西洋的某處。
半浮半潛,海麵上隻露出艦橋的U-100號潛艇上,艇長喬吉姆.舍普克正趴在艦橋用潛望鏡望著遠處的龐大無比的運輸編隊,心思著該怎麽吃掉這個龐然大物。
因為德國的潛艇越來越猖獗,為了躲避狼群的襲擊,英國盡量把從加拿大返回的運輸船編組成龐大的船隊,再由驅逐艦,巡洋艦甚至戰巡護航,試圖減輕自己的損失。
德國人的襲擊從來沒有停止過,可狼群在厲害也不可能一口氣吃下這麽多船隻。每個運輸編隊雖說損失慘重,但多多少少也能剩下一些船隻,把物資送到英國本土補貼家用。
望著漸漸遠去的運輸編隊,喬吉姆轉身朝艙內大聲下令道。
“四號魚雷發射!”
裏麵的大副大聲重複了一遍他的命令。“四號魚雷發射!”
此時潛艇和那支運輸編隊的距離起碼有一萬五千米;而二戰時的德國常用魚雷射程很少超過10000米。
喬吉姆之所以下令發射魚雷,因為他們裝備一種新型魚雷。
要使魚雷的射程增大、威力增強,必須攜帶更多的燃料和炸藥,這勢必會增大魚雷自身的體積,影響到靈活使用,反而發揮不出魚雷的威力,產生本末倒置的結果。
在魚雷體積一定的前提下增加航行距離,最好的辦法就是使用動力更強、效率更好的推進器;由此“濕式熱動力魚雷”應運而生。
從20世紀初期開始,很多國家的魚雷專家們都被動員起來去完成“濕式熱動力魚雷”的研究。可是,他們很快都一個接一個地放棄了對這種“夢幻式“武器的開發。
原因很簡單——“濕式熱動力魚雷”的推進原理是氣罐中的壓縮氧氣進入燃燒室,和燃料充分混合,因此也稱為“氧氣動力魚雷”。而眾所周知氧氣是非常危險的氣體,純氧在狹小空間內引起的燃燒,很容易轉變成致命的爆炸。
這種“火爆脾氣“成了研製氧氣魚雷最大的技術難關。各國在研製氧氣魚雷的過程中都發生過嚴重的爆炸事故,讓不少追逐超級魚雷夢想的技術人員遺恨九泉。
許多國家在屢遭挫敗後後放棄了對氧氣魚雷的開發,唯獨東方的倭國執著地堅持著。不過他們同樣陷入了和其他國家一樣的困境——無法找到一種讓純氧在魚雷內部安全燃燒的途徑。
但是一次意外事故讓苦惱的魚雷技術人員看到了一絲轉機。昭和6年(1931年)在橫濱海上舉行的觀艦式上,水上飛機母艦“能登呂”號發生了汽油庫爆炸事故,在研究相關預防措施時,發現使用汽油抗暴劑能收到很好的效果。這讓魚雷設計部門眼前一亮,在之前的氧氣魚雷實驗中,一旦空氣裏混入超過25%的氧氣,就容易發生爆炸。如果加入汽油抗暴劑會怎樣呢?
接下來他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如果點燃氧氣和霧化石油的混合氣體,會發生爆炸;但如果點燃石油後再吹入純氧,則不會爆炸。這一發現對研究部門來說是個天大的好消息。隻要明白了這點,剩下的問題就不再是難題了。
昭和7年(1932年)初進行第一次實驗,研究人員們先向燃燒室中輸入空氣,然後噴出霧狀石油並點燃,接著吹入純氧,雖然引起了猛烈地燃燒,但是並沒誘發爆炸。這讓研究人員們信心倍增。
在第二次實驗,他們用50%氧氣和50%空氣(氧氣和氮氣的比例分別為63.5%和35.5%)混合成每平方厘米壓強達195千克的壓縮氣體,輸入燃燒室進行點火,然後再逐漸增加氧氣純度實現純氧燃燒。這次燃燒室的結構強度也隨著氧氣含量的增加得到了加強,體積也增大了。實驗竟出人意料的順利,燃料燃燒穩定,沒有發生爆炸。
在接下來的日子裏,雖然遇到一些困難和挫折,不過技術人員們依舊努力完善了技術細節,例如向燃燒室裏輸送氧氣和空氣的混合氣體的問題,他們在氧氣罐邊增加了一個小的啟動燃燒室(體積大約有50升),氧氣先在這裏和空氣混合,再進入主燃燒室和霧化的煤油混合燃燒。
62734/52414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