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重生之王爺的奮鬥> 第三百四十七章 權衡

第三百四十七章 權衡

  大帥率領主力南下取北庭,監軍趙禮率余部防禦西遼,大家卻發現監軍似乎有點不著調,他不管軍中之事,也不整修城池備戰,每日只帶著十幾個親兵出城打獵,可其技術實在不怎麼樣,帶回來的只有些野兔、野鴨之類的小玩意兒,估計都不夠他們這些人一餐吃的,可監軍還是樂而不疲,天天早出晚歸的出去狩獵。 

  監軍不管營中之事,大家都放了羊,愛幹嗎幹嗎去了!宋軍還好一些,他們畢竟自入伍第一天便被軍紀嚴加約束,已經習以為常,自然不敢做出格的事情,也就是偷著溜出營去喝個小酒,三五成群的學著監軍去湖邊打獵。而他們的協從軍膽子卻大了許多,在他們看來劫掠戰敗者就是理所應當的事情,白吃白喝,強拿硬搶不過是小兒科,但懼於宋軍嚴酷的軍法,還不敢做那些殺人放火、奸淫擄掠之事,誰知道他們會不會秋後算賬啊! 

  一時間這片大漠中的神仙之地被佔領軍們搞得烏煙瘴氣,當地人紛紛外逃避難,盼著他們趕緊滾蛋。往來的商隊寧可繞行也不敢在鹽泊城打尖住宿了,而是有多遠躲多遠。宋軍的一些『正直之士』對監軍的不作為深為擔憂,起初也好言規勸,沒想到監軍卻言大家西行遠征,途中遭了那麼大的罪,打了那麼多的仗,也該讓大家放鬆一些,不要太苛責了。 

  對於監軍縱容破壞軍紀的行為,引起了軍中一些人的不滿,他們認為這正是趙禮缺乏領兵基層帶兵經驗。平日紙上談兵還行,一上戰場便暴露出其統御無方、御下無力的弱點。只能靠放縱士兵來收攏軍心。但是有一部分人並不這麼想,他們認為監軍這麼做肯定是另有他意。多半是沒有憋著什麼好屁。而做出這種判斷的人基本上都是出自大同講武堂和西京講武堂的中下級軍官們,他們對昔日的教官還保留著極大的信任。 

  如今的大宋軍中,新軍的創建者兼不敗戰神皇帝趙檉的威望自不必言,除了他之外便是趙仁和趙勇、趙恥等人,他們多是一槍一刀領兵血戰贏得的軍中將士的信服,而能與他們比肩的卻是少有親自衝鋒陷陣的趙禮,因為此時的宋軍中得有多一半的中下級軍官見了他都得叫聲『老師』。 

  趙禮自在河東擴軍后便開始主持軍中的教導隊,後來負責創辦大同講武堂,皇帝入主汴京后又籌建西京講武堂並出任學監。為新宋軍培養了大批的軍官。但是其威望不僅僅是來自於此,他還有嚴謹的治學態度,尤其他深厚的軍事理論基礎和新戰法的運用上有著獨到的見解,稱之為大宋第一儒將並不為過,自然也贏得了學生們的敬重,而且大家都相信只要有機會,他們的老師一定能成為一代名將。 

  而說趙禮臨陣經驗不足其實也只是片面之詞,他沒有親臨一線是真,但不能抹殺其協助皇帝指揮的功績。在宋軍進行的一系列戰役中。往往是皇帝出題,而從最初的戰役設定,到具體的作戰方案以及兵力的部署很多具體的安排都是出自趙禮這個高參之手,這就要求其不僅要了解敵我雙方的特點。而且還能審時度勢的安排適當的戰術和部署兵力。 

  也正是基於趙禮在軍中有著廣泛的『人脈』和協調指揮能力,趙檉才在這次人事調整中將其調往河東任鎮撫使,因為大定和臨潢的收復組建的新軍骨幹多處於河東軍中。抽調過多導致河東軍心不穩,派他過去正是借其穩定軍心、恢復元氣。趙禮也不負皇帝的重託完成了任務。而組建西征軍以其為監軍不止因為兵力多出於河東,還有空降到此的高寵威望略顯不足。正好趙禮可以彌補其不足,一旦有變也能穩住軍心,擔負起繼續完成西征的重任。 

  悠閑的日子中就在大家各自猜測他們的監軍到底是『抽風』,還是無能的時候,突然緊急集合的號聲響起,帥府的中的傳令兵們也紛紛打馬奔向散在城外各處的協同軍營地,通知各軍首領前來議事,驟然間城中的空氣彷彿都凝固了,人們幾乎同時猜到西遼人來啦…… 

  ………… 

  西遼六院司大王蕭翰里剌再次領兵出阿拉山口進入高昌,可心情卻十分沉重,對於戰勝宋軍有些底氣不足,但這絕不是害怕,而是出於一種本能。 

  蕭翰里剌在二十多年前就隨耶律大石守衛遼南京,其間參加了對入侵的宋軍的戰鬥,他們以不足三萬人馬大敗宋軍二十萬,他們簡直是不堪一擊。而這些年他雖遠在西域也斷斷續續聽到了些宋朝的消息,其不但打破了猖獗一時的女真人,還收復了中原,攻佔了故國的四京,勢力不斷向周邊擴張。 

  更讓蕭翰里剌想不通的是宋軍居然有能力發起西征,穿越了千里戈壁大漠,擊敗了阻卜部和乃蠻部的阻攔,在冬季翻越了冰封的阿爾泰山。而這條路他在多年前是走過的,其中艱險是深有體會的。當時他率領的七萬騎兵東征金朝以圖復國,但在沙漠中遇到風暴,軍中又發生瘟疫,牛馬倒斃大半,物資消耗殆盡,只好半路退回,連女真人的面都沒看到。在蕭翰里剌看來宋軍能成功的到達高昌,雖說其中有運氣的成分,但其展現的實力和戰鬥力足以表明其不再是從前不堪一擊的宋軍了。 

  而現在西遼面臨的局勢也十分緊張。耶律大石離開中原決定另立門戶,在可敦城建立根據地並稱王。接著向西發展在葉密立稱「菊兒汗」,正是立國。立國后展開西征向中亞及西亞地區擴張,最終建都於虎思斡魯朵。可他們的鄰居對他們的到來卻並不歡迎,且充滿了敵意,這不僅是來自於他們的擴張戰略,還有信仰上的差異。 

  最早契丹人本來信仰原始的薩滿教,接觸到漢地之後,契丹契丹上層逐漸接受了佛教。而中、西亞地區伊斯蘭教盛行,現在忽然冒出來一個佛教國家,大大小小的一干伊斯蘭國家都大為惱火,然而又打不過遼軍,於是只能抹黑西遼一把,稱他們為「哈喇契丹」或是「黑契丹」。 

  在西遼的不斷擴張中,塞爾柱帝國蘇丹桑賈爾感到了來自西遼巨大、根本的威脅,於是在今年以幫助自己的屬國復國為由準備出兵討伐西遼,並號召信仰相同的鄰國對遼發動戰爭。而同樣感受到威脅的周邊各國呼羅珊、西吉斯坦、伽茲納、馬贊蘭德和古爾的國王們接受了邀請,都帶兵加入了桑賈爾蘇丹的聯軍,集結了一支十餘萬人的強大騎兵軍團,準備發動戰爭。 

  就在這個時刻偏偏又接到高昌的求助,稱宋軍已經越過阿爾泰山進入了高昌並攻下鹽泊城,並南下攻打北庭。形勢變得更為嚴峻,塞爾柱帝國已經磨刀霍霍,如果在分兵救援高昌必然分散兵力。勝了,還好;若是敗了,宋軍定然不會善罷甘休,必然會以此為借口出兵討伐。那樣西遼將面臨腹背受敵的窘境,在兩大強國的夾擊下,能否繼續在此立足都成問題。 

  據此在討論是否出援高昌的朝會上,蕭翰里剌建議暫緩出兵居中斡旋拖延時間,待擊退塞爾柱人後再出兵驅逐宋軍。也有人以為過去宋遼兩國雖也有衝突,但是也曾有百年和平的時期。而現在宋朝皇帝又娶了遼國的蜀國公主,且善待遼國皇族,重用遺臣,兩國又有共同的敵人,可以聯手滅金復國,不應為了高昌撕破臉而兵戎相見。 

  但耶律大石拒絕了朝臣們的建議,他以為在建國的過程中突闕人中的阻卜部和乃蠻部都給予了極大的幫助,且突闕人在朝中擁有很大的勢力,尤其是軍中的士卒皆是以突闕人為主。而宋軍在西征途中先後將兩部擊敗,使他們處於滅族的邊緣,自己如果堅持與宋議和恐引起突闕人的不滿招致內亂。 

  再者高昌雖然屢次背叛,可其畢竟虛弱,不足以對西遼造成實質性的威脅。而宋則不同,不論是從前還是現在始終是一個大國,重新崛起后更是如日中天,與其為鄰始終是個後患。同時在耶律大石的印象中宋朝也不是什麼好東西,他們可以為了一己之私,破壞百年兄弟之盟聯合女真人在遼國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在他們後背插上一刀,現在強大了誰敢保證他們此次西征沒有吞併自己的心思。 

  最後耶律大石認為現在塞爾柱人仍處在調集兵力向自己示威的階段,而且天寒地凍不利征戰雙方一時半會兒還不會打起來。不如趁宋軍遠來未及休整,糧草不能得到補充,處於最為虛弱之時與其決戰,迅速將他們擊敗,然後再集中兵力抗擊塞爾柱人的入侵。 

  於是蕭翰里剌受命領兵三萬出征,而據高昌人提供的消息宋軍主力已經離開鹽泊城前往北庭,只有部分部族軍隊留守,且軍紀渙散,疏於戰備,正是殲滅他們的好時機……(未完待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