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 亂局
女真人在大楚國成立后,開始北返,在汴京他們將虜獲的財物和人口及眾多的皇室大臣一萬四千餘人編為了七組,為了防止路上被人劫走二帝,趙佶和趙桓二人被分開,並沒有編在一個組內。
在三月二十九日,趙佶所在的第四組從青城啟程先到汴京城的劉家寺,翰離不的元帥行營。翰離不十分狡猾,他命令這組晚行一日,而第一、二、三、五、六組已經分批先行出發,讓他們探路試探下風向,這也是為了擾亂人們的視線,使人搞不清楚宋朝皇帝在哪一組中。
翰離不走得是河北西路,從汴京出發自滑州過黃河。而宗翰押著趙桓這組本想自河陽渡河,可得知兀朮並沒有攻下洛陽后,覺得太不保險,轉道大名仍從來時的路線退兵回返…
隸屬於大元帥府的部隊,只有副元帥宗澤的一支人馬尚在黃河沿線與金軍交戰,得知金軍渡河北回后,宗澤立刻給趙構送信,讓他速領兵前來勤王,營救被金軍俘獲的二帝。
而此時的趙構可是兵強馬壯,三月間趕來投奔大元帥府的各路人馬已經達到了八萬餘人,對外號稱百萬,聲勢頗為浩大,可是趙構不但沒派一兵一卒前去勤王,反而率軍來到了更遠的濟州駐紮,絲毫看不出有解救君父兄危難的意圖。
就在宗澤請求趙構派兵的時候,原河間知府黃潛善的哥哥黃潛厚,突然來到濟州拜見趙構,哭得鼻涕一把淚一把。就是不肯說話,後來在趙構再三追問下。黃潛厚才把金國先是宣布將宋朝滅亡,繼而又立張邦昌為傀儡皇帝。最後又將二帝以及留在京城內的趙氏宗親全部掠走的事情向趙構做了彙報。
趙構聽完被驚得目瞪口呆,不過他也意識到自己迎來了一生中最重要的機遇,這對宋朝來說,幾乎就是一場滅頂之災,但對於趙構而言,將其稱之為千載良機也絕不為過。道理很簡單,因為此時中原已經沒有任何一個人再有與趙構爭奪皇位的資格了。
過了好半天,趙構才派人把黃潛善、汪伯彥等幾個心腹找了過來商議對策,但當時並沒有人提議趙構馬上即位。而是決定暫時先按兵不動,靜待局勢變化。其實這個時候,靜觀其變應該說是一個最好的選擇,因為不管他去不去爭,似乎皇位已經是非他莫屬了,而宗澤卻根本不知道趙構此時要置自己的父兄於死地,還在積極備戰。
可還是有一位頭腦比較拎不清的宋國憤青向趙構上了一份千言書,這位哥們膽子可夠大了,居然敢擅自勸說趙構御駕親征。並順便把黃潛善、汪伯彥兩位親信給得罪了,要知道宋國歷史上敢勸說皇帝御駕親征的也就兩個人,一個是寇準,另一個是李綱。
趙構看到這份千言書的第一反應是很生氣。因為一個小小的青年居然敢如此對待他,真是目中無人,膽大在包天。然後他的第二反應是派人去調查這位憤青的身份,看誰有這麼大膽子敢和自己叫真?
調查結果很快就出來了。這位憤青是個軍隊中的小頭目,屬於真定宣撫使劉浩的部下。職務是承信郎。何為承信郎?宋國的武臣官職共分五十三級,這承信郎位居五十二級,也就是倒數第二級。趙構看到這個調查結果后是又能氣又好笑,於是,他決定懲罰一下這個小小的承信郎,讓他知道如何尊重自己的老大和上級。
於是,這位承信郎被趙構以越職的罪名剝奪了承信郎的官職,變成了一個小兵。而這位承信郎的名字叫岳飛!
………
在歷史天翻地覆的時期,張邦昌因被歷史所錯位而陷入了尷尬的兩難窘境,張邦昌本應在死節與稱帝,忠烈與叛逆中做出一個選擇,不能再有猶豫和動搖,更不能左右兼顧。米已成飯,木已成舟。不管什麼選擇,但他一朝做出決定,就得義無反顧的走下去了,即使背著黑鍋,也不能有所反悔。
對於這個兒皇帝兼傀儡皇帝,張邦昌無力抗爭。稱帝后,張邦昌當下封賞了一批擁立自己當皇帝的官員,並效仿歷代新帝登基,宣布大赦天下。大臣呂好問向來看不起張邦昌,於是發難道:「京城四壁之外,都被金人佔據,請問大赦天下是赦免哪個天下?」一句話搞得張邦昌啞口無言,面色難堪。
名不正,言不順,人心不服,民心不附,是擺在張邦昌面前的最大難題。鑒於這種情況,張邦昌不得不低調做人,謹慎做事。歷代皇帝都是南面而坐,而張邦昌卻東面拱立;張邦昌下發命令不稱詔書,而是稱手書;大臣們稱其為陛下,他不敢應,反而大聲斥責;接見百官時,張邦昌不稱朕,而是稱予。
此時汴京城內的皇室成員都已經被金軍掠走了,只剩下一個已被廢掉多年的孟皇后還在。孟皇后是宋哲宗趙煦的皇后,輩分很高,但二十多年前就已經被廢掉了,一直居住在瑤華宮,戶口也遷到了那裡,金軍根本不知道有這麼個人,所以這次她也因禍得福,沒有被金軍一起掠走。
在金軍撤走之後,儘管張邦昌百般低調,但是偽楚政權顯然是無法維持正常運轉的,輿論不支持他,百官也不聽他使喚,張邦昌本身也並沒有稱帝的野心和實力,所以金軍前腳剛走後,他後腳就把孟皇後接進宮裡想讓她垂簾聽政,自己退下去當太宰。
此刻由一個前前朝的廢后當政顯然不合適,可現在只有趙構還沒落入敵手,孟皇后便派自己的侄子,衛尉少卿孟忠厚拿著自己的親筆書信去濟州請趙構回京繼位,而張邦昌也派人給趙構送去了百官的勸進表。可派出的信使剛剛離京,就有人來報,大宋秦王的勤王軍已經到了城外,孟皇后就覺一陣眩暈,秦王還活著,事情怎麼會變成這樣…(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