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5章 五胡亂華
第835章 五胡亂華
司馬家族之所以在歷史上臭名昭著,主要就是因為西晉八王之亂后,導致了五胡亂華。
這段歷史相當亂,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我之前的章節。
在這裡,菠蘿就單獨講一下五胡亂華中的五胡,他們的興起和消亡之路。
五胡指的分別是:匈奴、羌、鮮卑、氐、羯等五個民族,之所以這麼排序,主要是因為好記:「匈奴搶鮮卑的姐」。
五胡亂華伴隨著的,便是五胡十六國的歷史:
匈奴人劉淵,建立了前趙。
羌族人姚萇,建立了後秦。
鮮卑人慕容儁,建立了前燕。慕容垂建立了後燕。
鮮卑人拓跋珪建立了北魏。
氐族人李雄,建立了成漢。
氐族人苻健,建立了前秦。
氐族人呂光,建立了後涼。
氐族人楊茂搜,建立了仇池。
羯族人石勒,建立了後趙。
因此,要想了解這五胡的結局,就必須要通過以上這一堆政權著手。其實遠不止這麼多,五胡十六國時期有二十多個國家,這裡只挑出了部分代表而已。
劉淵是南匈奴人,早在漢朝的時候,南匈奴就歸順了漢朝,因此南匈奴人長期將自己當成了漢人來看待,尤其是劉淵,認為自己是冒頓單于和漢朝公主的後裔,所以他改姓為劉。
西晉內亂以後,劉淵趁亂建立起了自己的政權,原本國號為漢。後來他的從子劉曜將國號改為趙,因此史稱漢趙政權,亦或是前趙政權。
劉淵的兒子劉聰繼位以後,滅掉了西晉王朝,使得前趙成為了當時北方最強大的諸侯。可惜劉聰死後,他兒子劉粲被權臣靳准所殺,這才輪到劉淵的從子劉曜繼位。
劉曜繼位以後,身為大將軍的石勒,自然是很不服氣。因此雙方互相攻伐了很長時間,最終石勒的後趙將劉曜的前趙給滅了。
前趙滅亡后,匈奴劉氏也失去了保護傘。絕大多數族人,都在戰亂中被滅了。剩下為數不多的人,則隱姓埋名,分成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融合到了中原各地,成為了漢民族中的一員。
第二部分,西遷關隴或者東遷遼東,成為了雜胡中的一員。
第三部分,直接不在這裡混了,遠遁中亞和歐洲,在那邊繼續繁衍後代。
至於南匈奴的其他族人,基本上成了五胡十六國各國的百姓或者士兵,再也沒有了昔日的優越感。
淝水之戰前,羌族首領姚萇歸順前秦天王苻堅,苻堅完成了北方的大一統,便打算南下進攻東晉王朝,結果在淝水之戰中一敗塗地。
趁此機會,羌族首領姚萇起兵反叛,建立了後秦帝國,順便把前任老領導苻堅給宰了。這麼一來後秦便取代了前秦的地位,當然不能跟全盛時期的前秦相提並論了。
前秦新任皇帝苻登肯定不服氣啊,所以帶兵打得後秦姚萇生活不能自理。姚萇去世以後,他兒子姚興繼位,結果打了個漂亮的翻身仗,將苻登給滅了。
不僅如此,趁著後燕滅了西燕的功夫,姚興又吞併了河東之地,進而一統關隴之地。看樣子姚興要振興後秦了,結果卻敗給了北魏拓跋珪,此後手下人赫連勃勃又起兵反叛,後秦自此一蹶不振。
姚興去世以後,後秦宗室內部發生戰亂。趁此機會,東晉的劉裕果斷北伐,陸續收復了洛陽、長安等地,後秦皇帝只好出城投降,自此後秦滅亡。
羌族中的姚氏一族,基本上在劉裕北伐時,都被誅滅了。當然了,偏支還是有存活的機會的。
至於羌族這個集體,在後秦滅亡以後,主要活動在青藏高原和甘肅一帶。比如說還有党項、東女等部落。有些同化成了藏族,有些同化成了漢族。還有一部分則在中原和吐蕃的夾縫中,得以獨立生存。
首先我們要知道,鮮卑絕對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民族稱呼。其中包括了段氏鮮卑、慕容鮮卑、拓跋鮮卑等等,這幾個部落都是五胡亂華時的風雲部落。
其中慕容鮮卑先後建立了5個燕國,而拓跋鮮卑所建立的北魏,更是完成了北方的統一,並且統治了北方長達148年之久。至於段氏鮮卑,基本上就是給這兩個部落輸送母系資源的。
第一,慕容鮮卑,5個燕國相繼被滅。
前燕是慕容皝打下的底子,他的兒子慕容儁正式稱帝。結果慕容儁的兒子慕容暐不給力,迫害自己的叔叔慕容垂,導致慕容垂出逃前秦,最終前秦滅亡了前燕。
後燕是慕容垂建立的。慕容垂投奔前秦以後,忍辱負重,等待時機。淝水之戰後,苻堅大敗,手下人紛紛自立為王,慕容垂也果斷返回鄴城,建立了後燕帝國。
慕容垂一世英雄,13歲上戰場,70歲在戰場上去世,一生從未打過敗仗。(最主要還是後繼無人……菠蘿覺得太可惜了……只有呂布……能夠與之抗衡……)可惜年紀太大了,在攻打北魏拓跋珪時病逝了。慕容垂死後,後燕一蹶不振,最終被北魏一分為二。
南燕是慕容德建立的。他是慕容皝的小兒子,後燕被切成兩半以後,慕容德便在南邊建立了南燕。可惜劉裕北伐的時候,捎帶把手就把南燕給滅了。
北燕是慕容雲所建。慕容雲是慕容垂的養孫,他稱帝以後沒多久,就被權臣馮跋頂替了。馮跋去世以後,他弟弟馮弘殺了馮跋的100多個兒子,隨後自立為帝,結果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所滅。
西燕就不值一提了,是慕容儁的另一個兒子慕容泓所建。可與此同時他叔叔慕容垂也建立了後燕,因此慕容垂順手將西燕所滅。
5個燕國相繼消失以後,鮮卑慕容這一族,其實並沒有徹底消失。而是融入了北魏政權當中,有一部分漢化了,還有一部分則成了戰鬥力強悍的北魏鮮卑士兵。
這就太出名了,拓跋珪之前,拓跋氏建立過代國,可惜結果被滅了。拓跋珪依靠後燕慕容垂的力量起家以後,逐漸恢復了先祖的基業,並且改國號為魏,也就是北魏。
此後拓跋珪和慕容垂反目成仇,北魏最終滅了後燕。在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的帶領下,北魏王朝完成了北方的大一統,滅掉了其餘北方胡人建立的王朝。
南北朝時期就這麼形成了,到了北魏孝文帝元宏時期,拓跋氏改姓為元氏,開始進行徹底的漢化改革。使得鮮卑部落和漢族進一步融合在了一起。
此後高歡和宇文泰將北魏一分為二,繼而他們的後代相繼建立了北齊和北周,北魏自此滅亡。可拓跋氏(元氏)的後人依舊存在,只不過皇族直系基本都被消滅乾淨了。
除了慕容部落和拓跋部落以外,鮮卑族還有段氏部落、長孫氏部落、宇文氏部落、獨孤氏部落等等,在北朝生活得都很不錯,甚至到了隋唐依舊風生水起。
羯族人石勒建立的後趙,或許是被大家最容易忽略的一個國家。實際上後趙的實力相當強悍,一度取代了前趙,成為了北方霸主。
石勒這個人就更加勵志了,他做過一段時間奴隸,卻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勇敢逐漸成為了前趙的大將軍,手握重兵,擁有自己的根據地。
建立後趙以後,石勒跟前趙徹底決裂,繼而滅了前趙。等到他去世以後,他的侄子石虎可不安生,宰了石勒的所有孩子,自己成了後趙的皇帝。
石虎去世以後,他的那幫兒子們爭權奪利。這就讓另外一位梟雄冉閔崛起了。冉閔是石虎的養孫,準確來說應該稱呼他為石閔。
當時石虎的兒子石遵曾經承諾,如果冉閔幫他奪位,將來就冊封他為太子。冉閔非常高興,幫著石遵打了不少勝仗。可結果石遵卻翻臉不認人了。
冉閔認清現實以後,果斷反叛,甚至發出殺胡令,誅殺羯胡,以及那些反對者。最終導致羯族人幾乎滅絕。
為啥這麼說呢?因為石勒建立後趙后,為了炫耀自己的功績,把老家的羯族百姓,全都遷徙到了襄國。這就造成了冉閔可以把羯族一鍋端的局面。
為數不多的羯族人,融入了北魏集團,給鮮卑人打工去了。公元547年,羯族人跟著侯景南下投奔南梁,發動了侯景之亂,為南梁的滅亡敲響了喪鐘。
侯景之亂過後,86歲的老頭子梁武帝蕭衍,被活活餓死在了建康台城。得知這一消息以後,老蕭家的子孫們,沒想著為梁武帝報仇,而是想著爭權奪利,各自為政。
其實早在侯景圍困梁武帝和太子蕭綱的時候,蕭家這些藩王們,壓根就沒打算勤王。一個個在自己的地盤上積蓄力量,坐等梁武帝和蕭綱被殺,他們好趁機登上大寶。
蕭衍做夢都沒想到,自己像菩薩一樣對待子孫,結果這幫癟犢子居然如此「孝順」自己,真是一口老血噴出三丈高啊!
其中鎮守江陵的蕭繹,作為梁武帝的第七子,被梁武帝委以重任,手握荊州強兵。可是在勤王的過程中,這位老兄可算是昧良心了,壓根就不高興前往建康勤王。因為他有其他想法。
蕭繹很清楚,梁武帝和太子蕭綱在一起,屬於捆綁銷售的模式。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這個時候蕭繹拼了老命去救梁武帝,也無法撼動蕭綱的位子,要是那樣,不就白忙活了嘛!
因此蕭繹選擇了等待時機,期間梁武帝派人加封蕭繹為侍中、假黃鉞、大都督中外諸軍事、司徒承製等,都沒能動搖蕭繹隔岸觀火的態度。
從梟雄的角度來說,蕭繹這麼做一點兒毛病都沒有。在亂世之中,如果沒有好處的話,蕭繹為啥要用自己的全部家當去搏一把呢?
公元549年,蕭繹終於等來了86歲的梁武帝,餓死在台城的消息。這一年蕭繹42歲,可謂是身強體壯,正是治理天下的好年紀。
為此蕭繹便打算大搖大擺地稱帝自立,畢竟建康城裡的蕭綱,已經成了侯景的傀儡,是無法服眾的。作為蕭衍比較有實力的兒子,蕭繹稱帝,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可問題是,難道梁武帝就只有你一個有實力的子孫嗎?當然不是!等待梁武帝駕崩的,遠不止蕭繹一個人,還有:
第一,梁武帝的孫子河東王蕭譽(前太子蕭統的兒子)及其弟蕭詧,蕭譽坐鎮湘州,蕭詧坐鎮襄陽。
第二,梁武帝的第六子邵陵王蕭綸,坐鎮揚州。
第三,梁武帝第八子武陵王蕭紀,坐鎮益州。
這幫人可都是手握實權的封疆大吏,也全都是梁武帝的直系後裔,完全有資格稱帝。為此,要想稱帝,就必須要先把這幫人給擺平了。
大家都是梁武帝的後代,而且全都手握兵權,憑什麼就你蕭繹能稱帝,我們其他人只能幹瞪眼呢?就因為你假黃鉞,我們就要都聽你的嗎?於是大家紛紛起兵,打算滅了蕭繹,自己出來單幹。
首先,滅了河東王蕭譽。
蕭譽覺得,他雖然是蕭繹的侄兒,可大家都是王爺,憑什麼蕭繹可以指揮自己呢?因此蕭繹派來了三撥人,都被蕭譽給打發走了。
這下蕭繹可怒了,索性派遣自己的世子蕭方等討伐蕭譽。結果蕭方等還被蕭譽給滅了,你說氣人不?
蕭繹並沒有惱羞成怒,而是一邊安撫蕭譽,打算和談,一邊則派遣信州刺史、鎮兵將軍鮑泉收拾蕭譽。和談是沒希望的,畢竟人家蕭譽剛打了勝仗。不過在鮑泉的打壓下,蕭譽立馬就慫了,因為壓根就打不過啊。
蕭譽的人馬被鮑泉滅了1萬多人,只好倉皇逃入長沙城中。這個時候蕭繹又派來了王僧辯,這傢伙可是南北朝著名的猛男,一眨眼功夫就將蕭譽給滅了。蕭譽兵敗被殺后,他的弟弟蕭詧只好倉皇撤軍,投靠了西魏宇文泰。
其次,擊潰邵陵王蕭綸。
蕭綸倒是比蕭繹孝順得多,沒辦法,他坐鎮揚州,距離建康太近了。這要是不來,有點兒說不過去。
在平定侯景之亂的過程中,蕭綸也是立下不少戰功的。正因為如此,當蕭綸勤王失敗,逃亡到郢州時,南平王蕭恪果斷將郢州讓給了他,自此蕭綸便在郢州形成了割據勢力。
等到蕭繹攻打蕭譽的時候,蕭綸便打算支援侄子蕭譽,結果被王僧辯派遣的1萬多水軍擊敗。蕭綸只好匆忙逃亡到了武昌。此後部下們反水,蕭綸無奈之下只好投靠了北齊。
蕭綸、蕭詧這叔侄倆可真有意思,一個投降了北齊,一個投降了西魏。搞得好像分兩頭下注一樣。
再者,消滅武陵王蕭紀。
梁武帝的第八子蕭紀是個人才,從小就很有文采,而且勤奮努力,十分有主見,深得梁武帝的喜愛。因此他早早就被梁武帝封為武陵郡王、益州刺史,負責鎮守成都,手握益州、梁州等十三個州的兵權。
關鍵是,蕭紀還是個很懂得治理的人,他在任期間,益州地區的百姓生產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老百姓過著幸福的日子。因此蕭紀手裡的資源相當豐富,可謂是兵精糧足,要想稱帝太容易了。
可蕭繹稱帝之前,就向蕭紀發來了詔書,你說蕭紀看了氣不氣?因此蕭紀索性也就攤牌了,直接在成都稱帝,並且打算進軍江陵,滅了自己的哥哥蕭繹。
對此,蕭繹做出了兩手準備,首先封鎖瞿塘峽口,讓益州的水軍無法進入江陵境內。其次則向西魏發出求援,希望他們進軍成都。
而蕭紀很有意思,每次作戰前,都拿出大量金銀財寶激勵士氣,結果士兵們士氣大振,打了不少勝仗。
可打完勝仗以後,大家前來領賞的時候,蕭紀卻把寶貝都給藏起來了。這還了得?原來如此有才的蕭紀是個吝嗇鬼,大家都覺得自己上當了,二話不說就背棄了蕭紀。
軍隊士氣低落,又加上蕭繹拒絕和談,選擇猛攻,最終蕭紀兵敗被殺。關鍵時刻成了吝嗇鬼,這是蕭紀戰敗的重要原因。
臭棋頻出,使得蕭繹步步走向滅亡。
臭棋一,請求西魏支援。
說實話,讓西魏進軍成都,絕對是一招臭棋。人家拿下成都以後,難不成還會還給你嗎?而且手握益州和關中,不就是當年秦始皇一統天下的本錢嗎?
可惜蕭繹不管這些,他只知道這塊地方寧可給了西魏,也不能給自己的弟弟。雖然蕭繹滅了蕭紀,可益州自此也落入了西魏之手。這為後來蕭繹的敗亡埋下了伏筆,實在是一招臭棋。
臭棋二,拒絕遷都建康。
公元552年,侯景兵敗被殺,蕭繹在江陵稱帝。這個時候南朝四方平定,按理說蕭繹前往建康繼承大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可蕭繹卻另闢蹊徑,他拒絕前往建康,甚至覺得江陵城還是相當不錯的。可問題是,南朝的根基都在建康,宋齊梁三朝都在這裡建都,有勢力的家族也都盤踞在這裡,如果得不到這些人支持,你這個皇位能坐穩嗎?
再說了,建康虎踞龍盤,至少能撐得住一時,而江陵城孤城一座,又是四戰之地,到時候想躲都沒地方躲。這為後來宇文泰滅了蕭繹,再次埋下了伏筆。
臭棋三,攤牌過早,結果惹怒了強敵。
蕭繹剛剛登基沒多久,內心便驕傲了起來。他覺得南朝的內亂似乎都被平息了。因此他選擇和西魏的宇文泰談判。
他給宇文泰寫了一封信,表示應該按照過去的地圖重新劃定疆界,也就是說,讓宇文泰把益州給吐出來,你說宇文泰能答應嗎?這不是找死嘛!
其實南朝表面上一派和氣,實際上已經危如累卵了。這個時候應該穩住內部,才能慢慢恢復南朝的生產力,繼而再去談判,也就有了底氣。
匆忙談判的結果,就是導致宇文泰大怒,直接派遣於謹、楊忠、宇文護等人帶兵5萬南下進攻將領。蕭繹走投無路,發現也沒人願意來救他,只好束手就擒。最終被投靠西魏的侄子蕭詧用土袋給活活悶死了。
一生愛書如命,結果卻焚書自嘲。
蕭繹的結局的確令人唏噓,畢竟手裡一副好牌,初期打得還不錯,甚至有重振南梁雄風的希望,可結果下了3步臭棋,將此前的成績全部給毀了。
梁季之禍,巨寇憑壘,世祖時位長連率,有全楚之資,應身率群后,枕戈先路。虛張外援,事異勤王,在於行師,曾非百舍。後方殲夷大憝,用寧宗社,握圖南面,光啟中興,亦世祖雄才英略,紹茲寶運者也。-——《梁書》
值得一提的是,蕭繹從小就是個非常喜歡讀書的人,沒事兒就找一幫大儒一起談談心。家裡的藏書多達14萬卷,甚至親自主編了《金樓子》。他曾經自稱:韜於文士,愧於武夫。
可西魏大軍圍攻江陵的時候,蕭繹卻派人將自己所藏的14萬卷書全部付之一炬。為啥?他自己給出了解釋:文武之道,今夜盡矣!
啥意思呢?其實蕭繹就是覺得,自己讀了這麼多年書,結果卻落得這種下場。因此他決心將這些書付之一炬,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世人:讀書無用。
好傢夥,多麼諷刺的一件事。你自己讀書無用,不代表別人也讀書無用吧?同時期的梟雄陳霸先,也是個嗜書如命的人,尤其喜好讀兵書,不就成就了一代偉業嘛!(推薦朋友的書……大魏讀書人……嗯嘛……七月大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