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我從大秦朝來> 第821章 秦始皇陵

第821章 秦始皇陵

  第821章 秦始皇陵 

  時至今日,許多人對考古仍不能正確地看待,甚至把考古等同挖墓,考古是對歷史的深入研究,從出土的文物中發現新的和補充歷史文獻中的疏漏,對歷史具有重大意義! 

  身處在社會主義國家裡,我們很難想象封建社會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只依稀通過小說、影視劇里從偏向於皇室貴族的角度來窺見一點森嚴而殘酷的階級制度,卻並不能感受到當時百姓的艱難和無力……(菠蘿也無能為力……所以才會選擇寫一部……貫穿歷史……橫跨過去……身臨其境的我從大秦朝來……) 

  這種皇權管理制度雖然有著巨大的落後和缺陷,但是比起原始的奴隸制度而言,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進步, 

  而到了近代,國外更加先進的資本主義制度一炮撕碎了我國的封建制度的拐棍,國人不得不尋求更加先進的制度以救國,這才有了現在人人平等的社會主義新中國。 

  事實上,許多人只看到了電視和書本上被塑造出來的光鮮亮麗的皇室階層,甚至還有人夢想著能夠發生如同小說中的情節——穿越到古代,成為皇帝。 

  事實上,早在秦朝以前,我國是沒有皇帝的,之前的君王稱謂有很多,皇和帝都是分開稱呼,夏商西周都是叫君主叫做是天子,取自君權神授之意,而其他的諸侯國都是以「王」來稱呼。 

  直到秦始皇統一中華,擴大了當時中國的版圖,還將文化、文字、度量衡等等全都合而為一,他認為自己的功績乃是前所未有,遠超上古時期的三皇五帝,因此自稱為「皇帝」。 

  作為我國首位皇帝,秦始皇的陵墓早在他13歲即位就已經在修建了,一直到秦始皇病逝都沒有修完,是在秦二世即位第二年才修建成功,所花時間長達39年。 

  秦始皇陵由當時的丞相李斯設計,期間一共徵集72萬人手進行建造,甚至最多的時候都要到80萬人了。也因此,秦始皇陵是我國施工時間最久、工程量最大,同時也是施工人員參與數量最多的皇陵。 

  1974年3月,秦兵馬俑的發現震驚中外,前後200多位國家領導人慕名而來參觀,然而這些珍貴的世界遺產卻只是秦始皇陵外部的一個坑洞,真正的秦始皇陵地宮卻還沒有被挖掘出來。 

  張五常先生曾經感嘆到,如果能將秦始皇陵發掘出來,每年單單收參觀的門票都能賺25億元,當時不僅僅是一些專家們,民眾也十分想要看見秦始皇陵到底是什麼樣子的。 

  然而秦始皇陵相關考古的研究人員卻認為,現在並不是能夠發掘秦始皇陵的時候。 

  依照現在的技術水平,想要完好無損地打開秦始皇陵,至少也需要400年的時間才能做到,甚至還可能因為一些挖掘時的其他原因而再次將這個本就漫長的時間而延長。 

  為什麼需要這麼長的時間呢,秦始皇陵地宮到底有什麼? 

  事實上,直到目前為止,從秦始皇陵建成以來2000多年的時間,秦始皇陵地宮一直都未能見過天日。 

  作為第一個皇帝,陵墓修建時間如此之長,規模如此浩大,歷史上有過無數的摸金校尉,就連曹操也曾盜皇家陵墓來獲取金錢,秦始皇陵一聽名字就能知道裡面有多少珍奇異寶,要說沒人打過它的念頭,壓根無人相信…… 

  然而神奇的是,秦始皇陵在被考古人員發現以前,地宮一直都沒有盜洞的痕迹,只有兩個直徑1米,但是還沒有9米深的洞,甚至都不能說它是盜洞,因為它們離秦始皇陵地宮還很遠。 

  為什麼就沒有人去探一探秦始皇陵呢,難道都是被秦始皇的赫赫威名嚇得不敢動手了嗎? 

  其實歷史上記載項羽曾經率領30萬的士兵盜掘秦始皇陵,從裡面盜走了無數的寶物,運了30天都運不完。只是秦始皇陵並沒有遭到破壞,地宮完好無損,難道項羽盜墓的這件事情是政治因素而虛構的嗎? 

  考古專家在2012年公布的兵馬俑發掘成果表示,他們在坑內發現了許多火燒、水淹、砍殺兵馬俑等等痕迹,很有可能是當時項羽確實盜掘了秦始皇陵,但是只是掠奪了地面上的建築,以及對地宮外部的陪葬坑墓等進行了破壞,卻始終沒有找到地宮所在。 

  這幾十年裡,考古學家們對秦始皇陵地宮周圍進行了非常細緻的研究工作,共打出了4萬多個探孔,發現地宮佔地面積約為56.25平方千米,相當於七或者八個北京故宮的大小。 

  根據最新的考古資料顯示,秦始皇陵的地宮推算下來可能坑口到底部有26米,最深也有37米,但是實際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因為沒有具體的勘探,至今還沒有驗證。 

  依照這樣的高度,如果貿然挖開地宮,極有可能導致塌方,從而使得地宮受到破壞。 

  除此之外,還有一點就是關於地宮的水銀,史書上說地宮中有無數的珍寶,比如翡翠、珠寶等等,還有富麗堂皇的地下宮殿,墓室頂部用珠寶繪製了有著日月星辰的星象圖畫,有人猜測其可能是28星宿圖。 

  而地下則是用水銀構建的山川地理,形成了上天文下地理的結構。歷史記載秦始皇到過渤海灣,根據水銀的分佈情況來看,東南和西南的水銀較多,而這正與我國渤海和黃海的位置相符合。 

  但是這也只是歷史的記載,實際上的地宮到底有沒有水銀呢? 

  考古專家研究發現秦始皇陵地宮上土壤存在嚴重的汞異常,只有少數的石榴樹存活,甚至樹木的生長也並非是完全健康的,與其他地方的石榴有著明顯的區別,不僅很少結果,就算接觸了石榴,也是有著劇毒,根本無法食用。 

  考古學家經過了研究和分析以後,發現地宮最少有著100噸的水銀,甚至經過強弱分析對比以後,發現根據水銀所繪製的圖像與秦朝的疆域有著高度相似。 

  水銀是一種有毒的液態金屬,不僅能夠防止屍體腐化,還會隨空氣揮發,如果不加保護就開掘秦始皇陵地宮,一旦不小心吸入,極有可能導致死亡。 

  據說除了水銀,地宮還有各種防止盜墓賊而建造的機關,比如利器、尖刀之類,但是我們目前無緣得見。 

  深埋地下的文物一旦重出天日,很容易會與氧氣發生反應,從而導致毀壞,比如秦兵馬俑,據說當時被挖出來的時候兵馬俑有著五彩的顏色,只是因為環境原因,沒過多久都暗沉了下來,顏色幾乎消失不見了。 

  因此,在我國文物保護技術沒有做到能夠完美保存地宮所有文物的準備之前,秦始皇陵的地宮或許都不會進行挖掘,貿然地開掘只是在毀滅如此珍貴的珍寶,只能耐心地等待下去,或許要花上幾代人的研究和努力,但為了保護好這個世界級的遺產,這也是必然的。 

  關於秦始皇陵的未解之謎還有很多,比如傳說中的鮫人油做成的長明燈,比如傳說中地宮的水銀河是流動的,而秦始皇的棺木就防止在奔流不息的水銀河上面,但是我們都知道地宮環境有限,古代也沒有動力裝置,水銀為什麼會流動呢? 

  然而這些都只是一些歷史記載或者是人們的猜測,事實到底是什麼樣子的,目前沒人能夠知道…… 

  不過並不是所有的陵墓都要挖,也不是所有的陵墓都值得去挖掘發現,如清朝皇陵,由於文字記載較為充足,所以一般不考慮挖掘,因為清朝文字記載足夠研究之用。 

  再如目前最為神秘的秦始皇陵,儘管知道其所在位置,卻一直是按兵不動的,跟清朝皇陵相比,任何一座兩千年前的皇陵都更具挖掘價值,更別說是秦始皇陵了。 

  可是為什麼不挖呢?如果換成盜墓賊,在具體盜挖條件的情況下,肯定會毫不猶豫地去盜墓,挖出寶貝賣錢,可是在考古專家和歷史學家,乃至其他學科的專家面前,秦始皇陵整體是一個寶貝。 

  並非只有裡面的金銀玉器才是寶貝,自從1971年偶然發現秦始皇陵兵馬俑以來,在宏偉的兵馬俑的震撼下,世人對秦始皇陵地宮的發掘充滿期待,然而40多年過去了,始終沒有動工挖掘。 

  以至於外界議論紛紛,說是考古專家和科研人員不敢挖掘秦始皇陵,很顯然並非如此,因為在考古專家和其他科研人員眼中,挖掘不是最終目的,根本的目的是對其進行保護。 

  正如人們說的「愛花不摘花」,就目前出土的兵馬俑來看,在發現之初兵馬俑都是有色彩的,而不是如今所見的單調的泥土色,不過在出土之初的十幾秒里,兵馬俑的顏色都剝落了。 

  專家給出的解釋是氧化造成的,也可能是其他不為人知的原因,在這一點上就說明目前我們的科技水平不夠高,能滿足挖掘手段,卻不能滿足挖掘后的目的,也就是不能保護。 

  這樣一來就沒有挖掘的意義了,試想如果挖掘出的文物,都被氧化了,如馬王堆出土的藕湯一樣,稍微一震動,兩千年前的藕片就消失不見了,這是一種無法彌補的遺憾。 

  中國目前主動挖掘的皇陵是明定陵,也就是萬曆皇帝的墓,在挖掘的過程中也同樣遇到了氧化問題,龍袍和一些絲織品跟新鮮空氣接觸之後,瞬間發生化學反應,幾乎被毀。 

  從這些事例來看,這是一種教訓,如果挖得不是定陵,而是秦始皇陵,那麼秦始皇陵會不會有發生這樣的事呢?在秦朝時期,大多文字是寫在竹簡或是布上的,尤其是重要的文字記載,一般是布上。 

  一旦這些有文字記載的布料遭到氧化,後果是無法彌補,此外其它珍寶也是如此,歸根結底,挖掘只是手段,真正的目的是要保護這些文物,如果不挖是最好地保護,那就堅持決不去挖! 

  在傳說中,秦始皇陵有一個神秘的機關,只要碰觸一下,便可觸動陵墓中的水銀在一瞬間貫通整個陵墓特製的水銀通道,從而達到散發毒氣的效果,讓人中毒身亡。 

  而在新中國成立之後,秦始皇陵的秘密也差點被揭開,也差點開始了挖掘工作。 

  關於秦始皇陵墓中是否真的存在水銀,這並不是一個複雜的問題,即便現在的考古工作者還未能進入到皇陵,但是在古代史料中關於水銀一事卻有著明確的記載。 

  根據《史記》和《漢書》的記載,秦始皇陵用水銀匯成了江海,通過機械操控水銀流動,就像是真正的江海一樣。 

  「始皇初即位,穿治酈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史記》和《漢書》都是比較嚴謹的史書,因此秦始皇陵中存在水銀河的說法肯定是真實存在的。 

  我國曾經有關水銀方面的專家為此專門做過一系列的水銀流動實驗,首先證明了水銀是可以在有氧環境下完成流動,卻不會很快揮發消失。 

  但是,關於水銀揮發的問題也算得上是一個大難題! 

  因為開放的空氣環境中,專家們可以有效的觀察水銀的揮發性,以及其自身的揮發效率,但是在密閉環境下的揮發卻並不容易得到有效的結論。 

  即便科學家使用了密閉且透明的容器,但是對於水銀揮發的觀察卻不盡如意,始終無法得到有效的結論,而且幾組實驗中,關於水銀在密閉環境中的揮發效率仍舊無法得到有效的結論。 

  秦始皇皇陵中雖然有史料證明又水銀的存在,而且專門為水銀鋪設了水銀流淌的通道,但是具體的運作卻仍舊不得而知。 

  是單純的一條單向不循環的流通道路,還是有專門儲存水銀的容器裝置,可以循環流動,這其實都是關於秦始皇陵的未解之謎。 

  我國曾經在郭沫若的帶領下,對萬曆皇帝的陵墓進行了全面的挖掘,當時的考古人員發現了萬曆皇帝陵墓中的所有完整的陪葬品,但是卻因為沒有進行有效的防止氧化的措施,導致大量的埋藏文物在見光之後,迅速氧化,失去了研究的價值! 

  所以,萬曆皇帝陵墓的挖掘一定程度上可以證明陵墓的密閉性是可以在漫長時間裡面防止發生氧化反應,而對於秦始皇陵的水銀存在問題,似乎也可以側面印證。 

  也正因如此,不少的考古學家一直對秦始皇陵中的水銀持有存在的態度。 

  但是,也有一部分考古學家覺得,即便是在密閉的環境里,水銀仍舊十分容易揮發,在經過2200多年的時間后,秦始皇陵中的水銀河很可能早已經揮發乾凈,剩下的只是水銀河的機關殘骸而已。 

  因為水銀是一種容易揮發的有毒物質,很多人都謠傳秦始皇陵之所以長期沒有被發掘,就是因為考古學家擔心秦始皇陵中的水銀河會揮發出來,造成周邊地區的污染。 

  其實秦始皇陵之所以沒有被挖掘,跟所謂的水銀河沒有任何的關係。我國在發掘萬曆皇帝的定陵失敗后,就定下了不主動挖掘帝陵的規定。 

  在定陵挖掘失敗后,郭沫若曾經兩次提出要挖掘秦始皇陵,都遭到了周總理的拒絕。如果沒有周總理的約束,秦始皇陵恐怕早就被郭沫若發掘了。 

  實際上從秦始皇陵的規模以及秦始皇陵修建時期的科技水平來看,秦始皇陵中的水銀河,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河流,很可能只是一個小池塘大小的陪葬坑和幾條能夠供水銀流淌的坑道。 

  畢竟古代提煉水銀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水銀又非常容易揮發,秦始皇陵想要保存大量的水銀,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再加上秦始皇陵有眾多陪葬坑,每個陪葬坑的陪葬品用途都不一樣,不可能讓水銀河布滿整個秦始皇陵! 

  至於秦始皇陵中操控水銀河流動的機關,很可能就是古代的一種水利灌溉設施。在水利灌溉設施的操控下,水銀河裡面的水銀能夠在「江海」之間流淌。不過從秦朝時期的科技水平來分析,秦始皇陵中的灌溉設施,應該是一種人力操控的簡易機關。 

  水銀河也只是在人力的操控下,才能夠形成江海匯流的場景。當秦始皇陵封閉之後,這些裝置離開了人力操控,也就無法再繼續運作,水銀河也肯定會停止流動! 

  從秦始皇下葬到現在,已經過去了2200多年的時間,按照水銀易揮發的特性,除非存在水銀河的墓室一直保持著絕對的密封狀態,水銀河才有可能保存到現在。然而從史書對秦始皇陵的記載來看,秦始皇陵在歷史上至少遭到過兩到三次的盜掘。秦漢時期的史書記載,項羽在進入咸陽后,曾經挖掘了秦始皇的陵墓,焚毀了秦始皇陵墓的地上建築。 

  但是大家都知道,秦始皇陵上面有著厚厚的封土,要從如此規模的封土上面尋找一個皇陵的入口,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這也可以證明,秦始皇陵被真正打開的可能性幾乎是微乎其微,或者說根本沒有人有能力去打開它。 

  還有一種說法,宋朝的時候,秦始皇陵曾經被盜,如果宋朝時期的史料記載屬實,秦始皇陵很可能在宋朝時期就已經被洗劫一空。而水銀作為一種易揮發的物質,在秦始皇陵被盜掘后肯定已經揮發殆盡。 

  實際上即使秦始皇陵一直沒有被打開,一直保持著絕對的密封狀態,秦始皇陵中的水銀河也不可能流動。 

  古人的科技水平遠不如現代人,以現代人的科學水平尚且不能研究出來永動機,更何況秦朝時期的古人? 

  以前的史書之中為啥沒有提及秦始皇陵,這是一個比較奇怪的事情,好像秦始皇陵的討論也就是近些年的事情,但秦始皇的陵墓其實已經找到了,這個觀點無論是在中國國內還是在國外都是一件已經確定了的事情。 

  它的位置就在今天中國西部省份陝西省份西安市臨潼區驪山北邊的一個山腳之下。 

  整座秦始皇陵的分佈位置十分的符合中國人的帝陵設計,先是左右呈現對稱設計,這總以中軸線劃分左右的對稱設計一直是中國美學的一個獨到之處。 

  山峰最高處俯瞰下來是一片弧形,從高空之中來看的話猶如一朵蓮花層次而開,也不知道古人是靠著什麼選到了如此寶地。 

  我說的話大家可能不怎麼會相信,但北魏著名地理學家酈道元在考察了天下山川形勢之後曾經在《水經注》之中寫到驪山之東南有溫泉水,可以療諸疾。 

  用現代話說就是秦始皇陵墓驪山的東南邊有一處溫泉,長期浸泡可以延年益壽,治療疾病,而距離北魏僅僅兩百多年後的唐玄宗就將其開發成了著名的「華清池」。 

  秦始皇帝陵背山帶水,是一處不可多得的風水聖地,作為秦朝和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從13歲即位的時候就開始選址動工修建自己的陵寢, 

  那個時候還是公元前247年,天下處於戰國末世動蕩不休,到了公元前208年他去世后兩年才修建完成,花費了39年修建的帝陵,後世人2000年都沒有能力打開。 

  秦始皇陵的規格浩大,大到一個什麼程度呢? 

  可能單純的給大家說明數字不足以形容其中的震撼程度,佔地面積高達12萬平方米,相當於17個標準足球場以上,只是比故宮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少那麼一點點,擁有無數的盛譽,被稱為是世界考古史上規模最大的帝王陵寢。 

  根據今天流傳下來的各種史料作為一種證明,再加上先進的現代科學儀器對其中的成分進行探測和分析發現關於秦始皇陵墓之中的文字描繪一點誇張成分都沒有, 

  因為各種重金屬和稀有金屬超標已經從科學角度為其提供了最好的證明,畢竟今天的大家最相信科學,反而懷疑文字記錄有誇大的地方。 

  秦始皇陵墓之中的內部十分的豪華,用銅打造了金頂,學過歷史的人都知道秦漢和秦漢以前的人都是將黃銅當作金子的,古文之中的記載也經常都是賞賜黃金萬兩,其實都是黃銅。 

  最頂尖之處的確也像司馬遷說的那樣用夜明珠裝飾著大小不等的日月星辰,然後夯土方法構建了內城和外城之分。 

  通往帝陵深處的神道兩盤應該有燃燒千年而不熄滅的長明燈,這般豪華的帝王陵墓千百年來卻沒有人敢私自盜取。 

  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秦始皇陵墓之中布置了大量的機關,大坑之中儘是豎著的刀槍,能把你紮成刺蝟,還有各種觸發機關而出弓箭,能讓你免費體驗萬箭穿心。 

  考古學家從地質變遷和秦始皇陵內部之中的土壤成分進行分析說秦始皇陵內部其實已經大不如當年穩固,畢竟經歷了2000多年的風吹雨打和侵蝕。 

  如果強行打開秦始皇陵的話很有可能造成內部大面積坍塌,這個結果是誰都承擔不起的,所以很少有人去提。 

  再者從今天透視內部發現秦始皇陵其實是一個「覆斗形」,分為內外層封土,外層封土有三蹭,象徵的應該是天地人三才,內部封土大概有九層,象徵的是數之極點,而皇帝則為九五之尊。 

  高度達到了115米,雖然到今天縮小了部分,但依舊可以媲美埃及金字塔……(埃及金字塔……胡夫金字塔……木乃伊……哇咔咔……菠蘿靈感來了……古印度?……嘿嘿嘿!……) 

  以今天科學技術其實是有機會打開秦始皇陵墓的,但陵墓之中的文物保護問題和如何挖掘文物是最難攻克的。 

  根據考古專家保守估計,要完全發掘秦始皇陵墓內部的文物的話至少需要400年的時間(要是這本書能傳下去……估計有機會可以……), 

  這還少理想狀態之下,出現意外之後只會延長,很多人可能不會相信這個時間,但兵馬俑一個陪葬坑都已經發掘了40多年了,文物保護問題得不到解決是不會開發的,我們絕不能重蹈覆轍!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