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我從大秦朝來> 第801章 爭一哥

第801章 爭一哥

  第801章 爭一哥 

  漢末三國,烽火連天,幽州在公孫瓚管轄之下開啟了亂世爭霸模式。論地盤,幽州含北京地區,河北北部,遼寧南部,朝鮮西北部。 

  公孫瓚曾對袁紹放話:「當今四方虎爭,無有能坐吾城下相守經年者明矣,袁本初其若我何!」 

  「四世三公」怎麼了,冀州在你手裡又怎麼了,你能把老子怎麼樣? 

  那個時候的公孫瓚是有底氣的,能夠每天嚇唬嚇唬袁紹,傲視一下周邊,順帶警告一下少數民族鮮卑和烏丸。 

  令他不服氣的是幽州一哥是劉虞,不管公孫瓚怎麼努力,還是個老二。 

  公孫瓚的思維模式是:幽州一哥應該是我!這樣想也沒錯,就連「反董聯盟」這麼個小破民間組織,袁紹和曹操也想在盟主的位子旁矯情一下。 

  但是話又說回來,當一哥,公孫瓚你憑什麼?! 

  公孫瓚覺得,論血統,俺也不差。 

  東漢是個講背景,講家世的氛圍,凡事要論資排輩。公孫瓚的老師是幽州大儒盧植,往來無白丁,學生要有錢有名望。 

  橫向比較一下,盧植的學生有蜀漢昭烈劉皇叔,大將軍何進門下八校尉、北方一哥入選熱門袁紹和曹操。公孫瓚和他們是不是同一屆先不管,至少都是同一層次的,否則也進不去盧植的師門,連填表格面試的資格都拿不到。 

  這裡還要強調一下公孫瓚的姓氏「公孫」,規格相當高,高過漢室老劉家族。公孫姓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姓氏,始祖是黃帝軒轅,後來改姓姬,不過到了春秋時期又續上了。各國諸侯不論爵位大小,多喜歡稱公。按周制嫡長子繼承原則,繼位的是太子,其他兒子都稱呼公子,公子的兒子則稱公孫。 

  反正東漢末年的這位公孫瓚血統特高特貴,其家世二千石,妥妥的封疆大吏俸祿。 

  但是呢,這話得兩說,現在是劉家的天下,幽州一哥讓皇親劉虞來當沒毛病。關於血統,可參考劉備皇叔,身份在那裡擺著,就算帶著兩個兄弟四處找地盤求收留,可還是漢室法定繼承人備選。 

  姓氏上輸了一道,公孫瓚的身份還是個庶出。「瓚以母賤,遂為郡小吏,」公孫瓚的仕途只能從低級職員開始。想出人頭地,要麼捐前程,要麼掙軍功。 

  公孫瓚一直努力攢資本,可是努力的又不是你一個,大家都沒閑著,就連人煙較少的西涼馬騰也想往內地發展。 

  公孫瓚因為庶出的關係,從小在豪門大家庭受盡白眼,所以在用人方面跑偏。 

  「衣冠善士,名在其右者,必以法害之,有材秀者,必抑困使在窮苦之地。」這孩子像個心理扭曲的逆子,專跟世家名士對著干,誰豪門收拾誰,誰草根提拔誰,愛誰誰! 

  橫向比較一下,曹操也不喜歡士族,因為他們擋路。當然,士族也看不起曹操,嫌他土鱉。曹操殺過名士邊讓、孔融,讓社會言論噤聲。孫權父子也收拾士族,本地「顧,陸,朱,張」四大家族被壓得抬不起頭,一路跌停。 

  喜歡草根也沒錯,老祖宗劉邦就是個混子,喜歡販夫走卒。樊噲就是個殺豬的,夏侯嬰養馬,灌嬰賣布,可他們都是開國功臣。英雄不論出處么! 

  但是呢,這話得兩說。曹操殺名士,卻也用荀令君、清河崔氏,劉邦善待張良,孫權重用陸遜。公孫瓚呢,一竿子掃過去,團滅! 

  東漢社會世家大族、地方豪強的勢力強大,滲入社會的每個角落。漢末諸侯的形成和發展,大部分都是依靠這兩種力量來維繫,荊州的劉表、中原的袁紹都是如此。公孫瓚看不透這一點,自毀根基。 

  更絕的是,公孫瓚喜歡打土豪,「今取衣冠家子弟及善士之富貴,皆自以為職當得之,不謝人善也。」 

  歷史評價公孫瓚用的人「類多庸兒」,其中三個受重用的人是卜數師劉緯台、販繒李移子、賈人樂何當,還拜了把子。 

  公孫瓚用這類人打天下本身就是危險舉動,根據《史記·李將軍列傳》評述:「(良家子)非醫巫、商賈、百工也。」在漢代社會環境下,這三人連「良家子」都算不上,可見其社會地位低下。 

  有地位的得罪慘了,手裡的人沒號召力,公孫瓚拿什麼爭一哥。 

  「胡夷難御,當因不賓而討之,」公孫瓚主張窮追猛打,以武解決。 

  「今加財賞,必益輕漢,效一時之名,非久長深慮。」這話也沒錯。 

  橫向比較一下,和親政策那麼多年,大匈奴照樣燒殺搶劫。還是漢武帝的策略好使,一通暴打完事。 

  公孫瓚喜歡身騎白馬、手持長矛帶頭沖向少數民族,弄得邊境少數民族確實怕了他。「義之所至,生死相隨!蒼天可鑒,白馬為證!」 

  但是呢,這話得兩說。少數民族騎兵也不是泥捏的,一樣會拚死反抗,兔子急了亂咬人,狗急了咬得更凶。大漢的政策還是打完了坐下來喝茶談話,這樣才能相安無事。幽州一哥劉虞的安撫政策就很管用,烏桓丘力居等外族紛紛派遣使者前來溝通歸附。 

  公孫瓚偏偏唱反調,把少數民族的使者殺了,連劉虞送的禮物都搶了。 

  在漢末的亂世來臨之際,能玩命是個優點,但是如果只是能玩命,那一樣是沒有出路的。 

  獵鹿嘛,就得逐,可是也得動動腦子,一通瞎跑猛射也是不行的。公孫瓚想當老大,就不能只有獵戶的思維。 

  公孫瓚從盧植文化學院一畢業,就跟劉備幾位同學參加了「打董卓,分田地」。曹操和孫堅是真心去打董卓的,公孫瓚卻動起了歪腦子,連十幾路諸侯一塊兒打,一路吊打,除了幽州大部分地區,公孫瓚還佔領了冀州、青州各一部,自己派駐刺史。 

  橫向比較一下,劉備三兄弟閑得玩兒錯大地還山呼「主公」,相當滴有理想;曹操還是袁紹的小弟,天天琢磨著出去單幹,後來當了北方一哥還想著征伐烏桓,拾掇南匈奴呢;袁紹尋思推舉劉虞當代理皇帝(勸虞領尚書事,承製封拜),也想玩兒個挾天子的把戲。 

  天下就是打出來的,公孫瓚的吊打策略是沒錯的,誰讓周邊諸侯都是慫包呢。 

  打仗嘛,有攻免不了有守,能攻會守方成大器。公孫瓚逐鹿中原不順,歇了,「瓚遂還幽州,不敢復出。」 

  這個也沒錯,公孫瓚築高樓、屯萬谷,確實害得袁紹折騰好幾年。 

  橫向比較一下,經驗豐富的老幹部董卓也曾在郿塢築堡,高厚七丈,與長安城相埒,「廣聚珍寶,積穀為三十年儲。」關東諸侯能怎樣?要不是呂布反水,誰能拿他有轍。多少年後,朱元璋拉出橫幅「廣積糧、緩稱王」,大概遵從了老前輩公孫瓚的「諸營樓千里,積穀三百萬斛,食此足以待天下之變」的防禦政策。 

  但是呢,這話得兩說。朱元璋廣納賢才,坐擁富庶之地,成長壯大,以江南為根基,終成大業。董卓守著劉協小朋友和朝廷重兵,外有函谷關、隴蜀的沃野千里,南巴蜀的富庶,北有胡人畜牧的便利,又有渭水通運京師,可順流而下。 

  公孫瓚呢,縮在幽州啥也不幹,周邊防線一個接一個被攻破居然也不救,自私自利寒了軍心。 

  公孫瓚身為幽州地方長官,有影響力的子民是豪強士族,勇敢善戰的鄰居是少數民族,然而都轉而成了他的敵人,加入對手的戰壕。 

  更要命的是,在和袁紹爭奪北方一哥之際,先把自己的一哥劉虞給殺了。劉虞的部下一怒之下組了個團,專打吃裡扒外的公孫瓚。 

  爭霸幽州一哥本身就是一場豪賭,公孫瓚手握一手靚牌,卻打得連老婆孩子都輸了,「自知必敗,盡殺其妻子,乃自盡。」 

  英雄末路,或許自我燃燒才是帶著尊嚴離開的方式! 

  當年一部《神探狄仁傑》橫空出世,時至今日依然還有不少人會刷這部劇。 

  作為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的行為讓很多的野心家開始上行下效,外加上武則天的繼位過程並不是那麼的名正言順。 

  因此在《神探狄仁傑》之中有不少的李姓子孫就想著推翻武則天的統治,可是他們的力量經過武則天的打擊已經嚴重削弱了,為了推翻武則天只有藉助外部的力量,這外部力量就是突厥。 

  也正是此,這部劇之中反叛武則天的勢力大多都集中在幽州、崇州、涼州等地,這些地方都有什麼特點呢?靠近突厥、契丹等番邦勢力。 

  從《神探狄仁傑》之中再衍生到真實的歷史,我們會發現幽州這地方始終不太平: 

  從新漢之交的彭寵開始,到三國時代的公孫瓚,從安祿山起兵反唐,到劉仁恭割據幽州,再到明朝的燕王朱棣,我們會發現幽州這塊地方非常的不太平,很多時候幽州都是叛軍的大本營,直到朱棣登基,幽州才算太平下來。 

  提及四川,我們常常會將其稱之為「天府之國」,這裡土地肥沃,物資豐盛,也正是因為如此割據四川的軍閥很多都不思進取,而除了四川之外,當時的幽州地理位置也很好。 

  幽州包括今天的北京、天津、河北北部以及遼寧一部,是古代九州之一,當年漢武帝為了方便中央集權的統治,將天下分為十三州,而第一個設置的州刺史就是幽州刺史。 

  觀看中國地圖,我們會發現幽州的地形也很好,幽州以北是燕山山脈,是一道天然的屏障,中原王朝以此為依託鑄造了長城,也因此宋朝時期心心念念的幽雲十六州就在於此,失去了這一道天然屏障,宋朝只有依靠城池和身體才能夠抵擋北方胡人。 

  幽州西南以關溝與太行山相隔,東邊又瀕臨大海,也就是說只要守住南面就行。 

  而幽州內部的土地又非常肥沃,其內部多為平原,造就了該地區的土地肥沃,又因為靠近大草原,導致畜牧業也非常發達,幽州一直以來就是中原王朝的產馬地。 

  所以這幽州無疑就是一個封閉的獨立王國,他的地理位置又決定了其進可攻退可守的優勢。 

  我們常說「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這句話的雖然是褒義的,但是也說明了幽州這個地方民風彪悍。 

  古時候的幽州是中原王朝和游牧民族溝通的橋樑,因此除了中原農民之外,很多從塞外移民過來的人都會選擇在幽州定局,當年曹操將匈奴五部分割,其中一部分就安置在了幽州。 

  由於這裡魚龍混雜,自然而然的就可以為野心家所利用,當年安祿山駐守幽州之時,就將不少的胡人都納入了自己的麾下, 

  這些胡人本身就和中原當地百姓摩擦頻頻,對中原王朝沒有歸屬感,相反對於安祿山反而有一種親近感,因此這是其原因之一。 

  由於古時候交通封閉,朝廷對地方的管理能力很差,尤其是像那種邊塞要地更是無法長期派兵駐守,因此為了當地的穩定,只能採取羈縻政策來管理地方。 

  說白了就是從當地的土著之中找一個豪強,如果這個豪強忠心於朝廷的話,那麼自然就會相安無事,可是如果一旦其懷有二心,那麼中原王朝就危險了。 

  而幽州地方又盛產強兵良將,當年漢光武帝劉秀起兵,這其中就是因為有了吳漢的幽州突騎的加入才讓其有了爭霸天下的實力,而漢末公孫瓚更是因為其白馬義從讓匈奴聞風喪膽。 

  這地方本身就民風彪悍,魚龍混雜外加上精兵良將,這其中的危險程度可想而知,外加上幽州是一個地理位置不亞於天府之國的又一個要地,一旦駐守當地的將領有二心,那麼對於中原王朝就是一個浩劫。 

  唐朝安史之亂就是如此,安祿山僅僅幾個月就讓大唐分崩離析,其就是因為安祿山自己有野心,幽州當地的百姓對於唐朝的歸屬感又不強。 

  這種情況直到燕王朱棣時期算得到了解決,在朱棣之後,幽州成為了中原古代王朝的政治中心,也因此這個問題算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南北朝時期,梟雄如星,猛將如雲。我們比較熟悉的猛將就有陳慶之、侯景、韋孝寬等人,其實在北魏末年,高敖曹絕對堪稱當時第一猛將。 

  有人說他是當代項羽,於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猶如探囊取物一般容易。其實他年輕時候的經歷和項羽也非常相似。 

  高敖曹的老爹是東冀州刺史高翼,高翼當然希望兒子從小好好讀書,可是高敖曹卻深得項羽「讀書無用論」的影響,壓根不肯讀書,還認為:大丈夫要想建功立業,肯定要上戰場廝殺,坐在這兒做個博士有什麼鳥用? 

  這話放在現代,絕對是無腦的思想,可放在南北朝時期,對不起,還真的行得通。 

  為啥?因為南北朝既沒有科舉考試,又是戰亂紛飛,誰打仗厲害,誰就能成為牛逼的人物。 

  高敖曹的事業越做越紅火,當時恰逢北魏六鎮起義,北方一片大亂,北魏朝廷內部也因為皇位更迭問題,發生了嚴重的內鬥。 

  第一,跟隨葛榮。 

  六鎮起義走到盡頭時,在河北出現了一個猛男叫葛榮。葛榮的起義軍聲勢浩大,把北魏正規軍摁在地上收拾了若干遍,因此規模擴張到了百萬之眾。 

  高敖曹一看,喲呵,這是個人才啊!自己佔山為王,似乎也不會有前途,於是立馬帶著自己的手下跟著葛榮混了。 

  第二,投靠孝庄帝元子攸。 

  高敖曹正在葛榮這兒混得風生水起,這個時候他那個昔日一起做土匪的哥哥高乾寫信來了:兄弟啊,跟著葛榮有什麼出息?你看看哥哥我,如今已經是龍驤將軍了!要是在那兒混得不自在,趕緊到我這兒來。 

  高敖曹一看,喲呵,哥哥混得不錯啊!原來高乾早年攀附上了長樂王元子攸。如今元子攸成了北魏皇帝,高乾自然是得到重用了。 

  既然有哥哥鋪路,那高敖曹可絲毫都沒有猶豫。即使當時北魏被葛榮壓過了一頭,可他還是選擇了投奔北魏朝廷,跟著元子攸混了,搖身一變就成了正規軍了! 

  第三,得遇明主,高敖曹成了高歡的心腹。 

  元子攸對高敖曹兄弟倆是不錯,各種加官進爵,而且高敖曹也十分感激,發誓要為元子攸平定天下。可惜元子攸命不長啊,他誅殺了爾朱榮以後,爾朱兆帶兵殺入了洛陽。 

  這下完犢子了,元子攸惹禍上身,壓根就沒法跑路。高敖曹就算再勇猛,也無法抵擋爾朱家族如此強大的攻勢,因此他們哥倆只好跑路了。元子攸當然也不幸遇害了。 

  失去了主子的高敖曹,必須要考慮尋找新的靠山了。這個時候萬花筒的哥哥高乾又發現了新的機會,山東的高歡起兵了,顯然就是要滅了爾朱家,完成北魏的統一。 

  為此高乾打頭陣,先去高歡那兒坐了一陣子,兩個人聊得不亦樂乎,果斷投奔了高歡。高敖曹也就這麼跟著高歡幹了。 

  高歡是個厲害的人物,他將元朗立為皇帝,高敖曹一眨眼就成了驃騎大將軍、冀州刺史,手握重兵,成為了高歡的心腹。 

  高敖曹實在是太猛了,由於從小就不喜歡讀書,他把心思都放在了練武之上,所以練就了一身的好武藝,身上到處都是肌肉。這樣的猛男放到現在只能在健身房忽悠富婆了,可放在南北朝,那絕對是神一般的人物。那麼他究竟有多神呢? 

  第一,帶領10多人,擊敗5000人馬。 

  爾朱兆吞併洛陽,滅了孝庄帝元子攸。這可把高敖曹急壞了,他連忙在信都起兵,反對爾朱家族的統治。 

  這個時候殷州刺史爾朱羽生自然不答應,果斷帶著5000人馬前來攻打信都。高敖曹有點生猛,帶著10多個騎兵就沖了出去,嚇得他哥哥連忙又派了500人追了上去。 

  不過不好意思的是,這500人根本就沒派上用場。因為高敖曹帶著10多人,居然把爾朱羽生的5000人馬給打得落花流水。就問你他猛不猛吧。 

  第二,拒絕增加鮮卑士兵,為漢軍正名。 

  跟著高歡混以後,高敖曹面臨著人生的一大挑戰,因為強大的爾朱兆來了!由於高敖曹所帶領的軍隊將士多是漢人,所以高歡心裡沒底,認為應該給他增加1000鮮卑士兵才行。 

  可高敖曹卻果斷拒絕了高歡,這不是瞧不起人嘛!難道只有鮮卑人會打仗?高敖曹偏偏不信邪,非要只帶著自己的人和爾朱兆交戰。 

  結果高歡本部的鮮卑人馬在前線被打得亂了陣腳,可高敖曹所帶領的1000漢軍,卻能夠切斷爾朱兆的部隊,將爾朱兆的大軍擊潰。 

  高歡成了北魏大丞相以後,關中的宇文泰偏偏不服氣。於是北魏分裂成了東魏和西魏,為此高敖曹承擔起了討伐西魏的重任。 

  第一,被竇泰給坑了。 

  當時高歡大軍兵分三路,高敖曹帶兵殺向上洛時,幾乎無人可擋,甚至導致上洛不少人主動投奔高敖曹,給他做嚮導。 

  欲入藍田關。會竇泰失利,神武召昂。昂不忍棄眾,力戰全軍而還。時昂為流矢所中,創甚,顧左右曰:「吾死無恨,恨不見季式作刺史耳!「神武聞之,馳驛啟季式為濟州刺史。-——《北史》 

  拿下上洛以後,高敖曹還想繼續進軍,可惜其他兩路都不給力,尤其是作為主力的竇泰慘敗,導致整場戰爭落了下風。高敖曹此時表現出了自身的英勇,他撤退時十分穩健,雖然身中數箭,卻保住了部隊的有生力量。 

  第二,被高歡拖後腿了。 

  被拖了一次後腿后,高敖曹因為戰功,得到了更高的官職,可他一點兒也高興不起來。直到高歡攻打蒲津的時候,高敖曹再次興奮起來了,他這回負責攻打河南。 

  可惜正當高敖曹圍攻恆農時,高歡那邊卻戰敗了。真的是夠倒霉的,高敖曹只好退守黃河以北,失去了再立戰功的機會。 

  第三,被高永樂給坑死了。 

  高敖曹再次和宇文泰交戰時,人家援兵眾多,高敖曹壓根就沒停住,導致全軍覆沒。這哥們單槍匹馬跑到河陽城底下,這是自家的地盤,高敖曹自認為躲過一劫。 

  可河陽太守高永樂早年和高敖曹的關係相當不好,這回可算是逮著機會了。他死活不肯開門,一直等到宇文泰的人馬殺了過來。可憐高敖曹在沒有援軍的情況下,還被自己人給出賣了,這下徹底完犢子了,腦袋直接被人給砍了,年僅38歲。 

  記得在《隋唐演義》里,冷麵寒槍俏羅成就曾經被李元吉等人關在了城門外,結果被萬箭齊發射死了,可能就是從高敖曹的遭遇得到的靈感。 

  昂心輕敵,建旗蓋以陵陣,西人盡銳攻之,一軍皆沒。昂輕騎東走河陽城,太守高永樂先與昂隙,閉門不受。昂仰呼求繩,又不得,拔刀穿闔,未徹,而追兵至。伏於橋下。-——《北史》 

  高敖曹跟著高歡,的確勇猛異常,可問題是這三連坑,換誰也吃不消啊。可憐高敖曹苦練一身武藝,結果卻落得身首異處的下場。 

  南北朝時期的北魏,長期被鮮卑人統治。鮮卑人戰鬥力強,又是統治者,自然是瞧不上漢人。就連鮮卑化的漢人高歡,有時候都會覺得漢人的戰鬥力不行。 

  可是高敖曹卻是一個例外,他對漢人器重遠勝於其他任何一個將領。比如說當年治理黃河的民工被淹死了不少,可是御史中丞劉貴卻表示:只值一個錢的漢人,死了也問題不大。 

  這可把高敖曹氣壞了,他聽了以後,果斷和劉貴翻臉,甚至拿著刀就要砍了劉貴。此後更是集結大軍,準備滅了劉貴的營寨。要不是有人勸阻,這個有種族歧視的劉貴,鐵定活不成。 

  高歡也知道高敖曹特別喜歡漢軍,所以在發號施令的時候,對其他人會用鮮卑語,只要有高敖曹在,他就只能立刻改成漢語。 

  其實從高敖曹的人生經歷,我們就能看得出,多讀點書,還是沒什麼錯的。高敖曹是個赳赳武夫,一切都隨性而為,這成了他一生最大的弊端。 

  他不懂什麼叫人情世故,也不懂官場上的爾虞我詐。他只知道上了戰場,為自己的主公拼殺衝刺,取得勝利的結果。 

  這麼做倒也不是不行,只不過在那個亂世,你要想單純地靠戰功一步步爬上去,是相當艱難的,因為總歸有人會給你使絆子!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