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我從大秦朝來> 第799章 大謀士張賓

第799章 大謀士張賓

  第799章 大謀士張賓 

  權臣,自古以來都不缺少,前有伊尹、霍光和王莽。後有梁冀、董卓、宇文護。 

  他們有的趁主少國疑而把持朝政,有的擁軍無數接管朝局,有的憑藉家族優勢鶴立雞群。 

  每朝每代都有著權臣的影子,而權臣自然也根據其為人做派,以分好壞。伊尹霍光雖然不被皇室所容,但是總體而言,還是辦了不少事。而董卓等人卻是禍國殃民,永遠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權臣勢大之時,嚴重威脅到皇權,譬如張居正、宇文護、曹操、司馬懿和司馬昭等,基本就和自己當皇帝沒太多區別。而且歷史上,行廢立皇帝之舉的權臣也不在少數,甚至禪讓改朝換代的權臣也不少,如楊堅、蕭道成、桓玄等人。 

  而歷史上的權臣,除了部分改朝換代的大人物之外,很多人的結局都不那麼好,生前遭皇室忌憚,死後往往會被皇室清算。而部分權臣因為做事太過出格,可能還會遭受到皇室的反戈一擊。 

  而歷史上,被皇室引入宮廷行轅刺殺的權臣不在少數,接下來,我們就講講歷史上,那些死於宮廷刺殺的著名權臣。 

  宇文護,南北朝後期風雲人物,乃宇文泰去世之後,西魏、北周的第二代實際掌權人,雖然為人貪權殘暴,但是對北周朝廷的穩定發展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並且其掌權期間全面扭轉了對北齊的多方面劣勢局面。 

  宇文護本是西魏權臣宇文泰的侄子,由於宇文泰去世之時,嫡長子宇文覺年僅十四歲,而庶長子宇文毓雖然已經22歲,但是看起來頗為文弱,不足以在亂世之中與北齊和南陳爭雄。 

  說到底,可能還是宇文泰的兒子不及老對頭高歡的兒子優秀,畢竟高澄十四歲就官居丞相,掌控朝局了。 

  所以,宇文泰便將大事託付給了宇文護,而宇文護頗有手腕,掌權之後便逼迫西魏皇帝拓跋廓禪讓皇位,不久殺之。 

  然後扶持宇文覺榮登大寶,開元建國,北周帝國自此成立。不過宇文覺畢竟年輕氣盛,不懂得容忍,在即位之後總想著親自把控朝局,宇文護頓時感覺自己的地位受到了威脅,於是聯合幾位心腹大臣,合謀廢宇文覺,先設計誅殺宇文覺心腹乙弗鳳,然後清除宇文覺衛士,最後派人逼迫其退位,不久之後派人暗殺之。 

  宇文護在之後迎立看起來頗為文弱的宇文毓即位,原想可以輕易把控朝局。 

  可是,宇文護這次卻看走了眼,宇文毓看似文弱,實則頗有大略,即位之後,不願事事聽從宇文護,而是有著自己的執政手腕,北周朝局又進入了僵化局面,在位三年之後,被宇文護毒死,好在其身死之前發布了遺詔,立宇文邕為帝,而宇文護沒有料到這一招,只得遵從遺詔,不敢篡位自立。 

  宇文邕即位之後,先是忍氣吞聲,處處任由宇文護做主,而且還堅持吞服宇文護送來的慢性毒藥,以此麻痹宇文護。 

  再後來,宇文護苦心謀划的東征洛陽,吞併北齊之戰,被北齊三傑段韶、斛律光、高長恭聯手挫敗,宇文護威望大減。 

  宇文邕和宇文直便趁此機會,設計誅殺宇文護。假意規勸太后少飲酒,宇文邕親自帶宇文護覲見太后,趁宇文護不備,以玉笏重擊宇文護得逞,宇文護被突襲打倒在地,宇文直見身旁安排的太監一時間不敢出手,於是挺身而出,殺死宇文護。 

  然後以雷霆之勢,逮捕了宇文護手下的心腹之臣,一代權臣,三廢三立帝王的宇文護就此走到末路。 

  魚朝恩,中唐第一位權宦,四川瀘縣人,於唐玄宗後期入宮。逢安史之亂之時,護送玄宗出逃,后捨命追隨唐肅宗李亨前往西北平叛,深得唐肅宗寵信,負責監領九個節度使的數十萬大軍。 

  平叛之戰中,因為錯誤判斷形勢,導致了圍攻洛陽之戰,唐軍慘敗於邙山,之後回關中繼續掌兵。後唐肅宗去世,唐代宗李豫得到李輔國等人輔助得以即位,但是唐代宗其人頗有政治手腕,開啟了代宗朝除三大權臣之路。先是趁李輔國不備,派人刺殺了了手握重兵的李輔國。 

  之後吐蕃來犯,繞開了郭子儀的渭北防線,從南線直接進攻長安。唐代宗不得已出逃,魚朝恩趁機迎奉代宗,得以為天下觀軍容使,並統率京師神策軍,後晉位鄭國公,成為了代宗手下最大權臣。 

  自此之後,魚朝恩權勢滔天,干預政事,懾服百官,私設監獄,殘害忠良,完全不把唐代宗放在眼裡。 

  不過,魚朝恩還是太容易忘事了,他忘了當年李輔國的下場,所以他的胡作非為很快引起了唐代宗的不滿。 

  於是,唐代宗與宰相元載(後來弄權也被處理了)定下計策,以重金賄賂魚朝恩親信周皓、皇甫溫,取得了一手資料之後。 

  在一次皇宮宴會結束之後,特地留下魚朝恩,假意商量要事,然後魚朝恩叛變心腹周皓將之擒獲,縊殺於內侍省。 

  爾朱榮,名列歷史大奸臣之列,北魏末年左右歷史走向的關鍵人物,一位軍事才能極強的大人物,同時,也打開了北魏滅亡之路,在爾朱榮之後,北魏皇族失去了對朝廷的控制,爾朱兆、高歡和宇文泰相繼崛起,最終北魏分裂為東西魏。 

  北魏末年,因為遷都洛陽,導致北方六鎮軍民作用邊緣化,後來因為既得利益損失慘重,所以發動兵變,引發了著名的六鎮起義。 

  而出身高貴的爾朱榮隨即四處募兵,最終組織起一支強悍的契胡軍隊,以效忠北魏朝廷的名義,征伐叛亂,招募人才,收服了大量起義軍,同時手下也有了高歡、賀拔岳、侯景、宇文泰等強幹之人才。 

  後來,北魏胡太后亂政,陰謀毒死了孝明帝,爾朱榮之前得到了孝明帝的勤王密令,知道此情況之後,一怒之下發兵洛陽,一舉入攻破都城,誅殺了胡太后和其立下的幼帝,然後河陰之變,殺害了大量北魏臣屬,自此之後,爾朱榮和北魏朝廷有了不可調和的矛盾和仇怨。 

  隨後,爾朱榮破葛榮,北定邊關,南破南梁,平定關隴地區的起義,重新幫助北魏朝廷統一了北方。不過北魏皇室和朝廷皆不容爾朱榮,和孝庄帝矛盾也日益尖銳。 

  後來在晉陽遙控朝廷的爾朱榮不聽勸阻執意入京。孝庄帝早已設定計謀,初見時便直言,表示聽到外面很多人都說你要殺我。 

  爾朱榮聽完面上掛不住,在之後便削減了入宮的隨從。而後孝庄帝設計,以爾朱皇後生太子為由,邀請爾朱榮慶賀,暗中埋伏殺手,爾朱榮雖有察覺,但是已無能為力,被孝庄帝親手誅殺於宮殿之內。 

  東漢末年權臣何進,因為其妹妹何太后的緣故,以外戚身份身居高位,黃巾起義時期總鎮京師,立有大功。再之後,漢靈帝駕崩,何進粉碎了中常侍蹇碩擁立皇子劉協的圖謀,迎立漢少帝劉辯即位。 

  以舅公身份,把持朝局,當時袁紹、袁術等人皆在何進手下謀職,還聚集有智謀之士逢紀、何顒、荀攸等。 

  何進久知宦官為天下所共疾惡,在掌權之後,又深感宦官掣肘其行事,於是便和袁紹等人定下計策,打算一舉除掉禍亂東漢朝廷的宦官群體。但是何進的謀划告知何太后之時,卻沒有得到何太后的允准。 

  何進不敢違逆太後行事,但是卻不願放棄誅殺宦官的計劃,再加上沒有何太后的幫助,何進手中確實沒有太多軍力可確保計劃成功,所以,就想到了引外援入京,這就為日後董卓入京創造了名分。 

  而宦官在何進如此動作之下,沒有絲毫察覺是不可能的,之後,以張讓為首的十常侍,便密謀誅殺何進,假借太后詔令,要求何進隻身入宮,然後在宮闈之中殺死了何進,何進一死,天下大亂伊始。 

  何進被宦官誅殺后,袁紹等人率軍入宮,大肆屠殺了宦官,東漢朝廷中央出現了權力真空,手握西涼大軍,且監管著并州一地的董卓深知這乃一飛衝天的機會,於是仍然按照之前何進的詔令入京。 

  董卓輕而易舉便掌控了東漢朝廷,再之後,廢漢少帝,立漢獻帝。殺死了劉辯與其母何太后,以董太後為尊。同時,進攻何苗,在擒殺何苗之後,一舉拿下了何進之前掌握的軍隊,然後招兵買馬,漸漸成為東漢最強大的勢力,外有強軍,內控朝政。 

  董卓遠比何進有手腕,再之後,安插親信,培養自身勢力,很快便做到了挾天子以令諸侯。不過董卓其人,殘暴不仁,在朝中清除異己,手段殘忍狠毒,再加上其手下的羌兵軍紀極差,時常縱軍劫掠,大肆破壞墓葬,一時間惹得天怒人怨。 

  後來,孫堅、袁紹、曹操等人起兵討伐董卓,董卓被迫遷都長安,王允離間呂布和董卓,取得了呂布為內應。然後定下了誅滅董卓的計策,經過一番策劃,趁皇帝大病初癒滿朝慶賀之際,設伏兵於宮廷,待董卓進入,由呂布率領甲士將其誅殺,並誅連董卓三族。 

  沒藏訛龐,西夏國歷史上第一代大權臣,党項族人,李元昊寵妃沒藏氏之兄,這裡面有一個較為難以啟齒的故事,沒藏氏本是李元昊手下將領的妻室,但是李元昊中離間計誤殺了愛將,於是在皇后的規勸下,尋訪愛將家室,得到了沒藏氏,迎入宮中,此舉引發了皇后不滿,沒藏氏出家,暗中與李元昊私通,生子諒祚,在沒藏訛龐的扶持下,取代了皇后之子寧令哥,然後李元昊奪取了寧令哥的妻子,罷黜了其母皇后的身份,隨後寧令哥造反失敗,隨後被誅殺,同時也重傷了李元昊。然後沒藏氏成為西夏朝廷最強外戚勢力。 

  沒藏訛龐在李元昊去世后,全然不顧遺詔,直接立外甥李諒祚為帝,而自己自認國相,主持朝局。 

  當時,其妹妹為皇太后,其外甥為帝,其女兒為皇后,沒藏訛龐得以權傾朝野。但是隨著沒藏太后的去世,沒藏訛龐的權力得不到限制,不斷搜刮國內,同時掀起對外戰爭,一時間惹得天怒人怨。 

  面對沒藏訛龐的專權,李諒祚早已積蓄了無數怨氣,後來沒藏訛龐的兒媳梁氏與諒祚私通,沒藏訛龐與其子商議在梁氏寢居刺殺皇帝李諒祚。 

  但是此事被梁氏探知,告知與李諒祚,李諒祚大驚,隨即定下計策,邀請沒藏訛龐入宮商議大事,於宮中埋伏武士,將其誅殺,並夷全家,廢沒藏皇后,立梁氏為後。 

  孫綝,孫堅弟孫靜的曾孫,東吳宗室。乃誅殺諸葛恪成為一代權臣的孫峻之堂弟,東吳中期重要人物,也是導致東吳由盛轉衰的關鍵人物之一。 

  256年,年僅三十七歲的孫峻在為北伐大軍送行的途中染病去世,由於孫峻執政時期,激化了皇室和世族大家之間的矛盾,所以臨終為了家族榮辱, 

  將家國大事託付給了其堂弟孫綝,孫綝掌權后,誅殺大司馬滕胤、驃騎將軍呂據等重臣,胡作非為,同時因為貪權,導致與皇帝孫亮的矛盾加重。 

  孫綝衝動之下,竟然擅行廢立之舉,廢孫亮而立琅琊王孫休。孫綝自此獨掌大權,為了刷存在感,上躥下跳胡作非為,破壞民間信仰,計劃全面掌管東吳軍隊。皇帝孫休在坐穩皇位之後,隨即展開了誅殺孫綝的布置。 

  孫休在大臣張布的幫助下,以丁奉作為具體實施者,利用臘祭之日設宴,邀請孫綝赴宴,然後於席間刺殺之,隨後,孫休下令,恢復諸葛恪、呂據名譽,誅殺孫綝全家。 

  東晉元帝永昌元年十二月,後趙濮陽景候張賓卒,後趙王勒哭之働,曰:『天不欲成吾事邪,何奪吾右侯之早也!』程遐代為右長史,暇,世子宏之舅也。 

  勒每與遐議,有所不合,輒嘆曰:「右侯舍我去,令我與此輩共事,豈非酷乎!」因流涕彌日。 

  張賓,字孟孫,趙郡中丘人也,張賓的父親張瑤是中山太守。張賓從小好學,閱讀了很多經史。 

  年輕時就雄心大志,對兄弟說:「我自認為智謀不遜色於張良,只是沒遇到漢高祖而已。」後來他擔任中丘王帳下都督,不得志,因病免官。 

  晉書記載;永嘉大亂,石勒為劉元海輔漢將軍,與諸將下山東,賓謂所親曰:「吾歷觀諸將多矣,獨胡將軍可與共成大事。」乃提劍軍門,大呼請見,勒亦未之奇也。后漸進規謨,乃異之,引為謀主。機不虛發,算無遺策,成勒之基業,皆賓之勛也。 

  西晉八王之亂,永嘉之亂后,中原大亂。當時的石勒是漢國主劉淵手下的一員將領。 

  張賓慧眼識人,對他的親屬說:「我見到的將領很多,只有胡將軍(註:石勒是胡人,故張賓稱其為胡將軍)可以跟他一起成就大事。」隨後,乃提劍軍門,大呼請見,真是有豪士風流,他投奔石勒帳下做謀士,石勒一開始並沒有重用他。 

  而是後來隨著張賓數以策干勒,,已而皆如所言,勒由是奇之。乃逐漸重視他,引為謀主,動靜咨之,而且他的策劃的謀略則是機不虛發,算無遺策,成就石勒的基業的都是張賓的功勛。張賓本人也成為十六國第一流的謀士。 

  石勒轉戰和屯兵於江漢一帶,從永嘉四年十月到五年(301—311年)正月,經過了三、四個月,他「蓋欲有雄據江漢之志」(《晉書·石勒載記》)準備據守江、漢。張賓認為此舉不可,勸石勒北還,石勒不從,以張賓為參軍都尉,領記室,位次司馬,專居中總事。 

  后石勒因軍中乏糧,疾疫流行,並且琅邪王司馬睿又派兵前來抗擊,石勒只好依謀主張賓之策,於五年正月率軍北上,渡過沔水。 

  二月,率軍攻佔新蔡(今屬河南),殺晉新蔡庄王司馬確於南頓(今河南項城西);又進攻許昌(今河南許昌東),斬晉平東將軍王康。 

  時石勒軍和王彌軍是佔據中原漢軍中二支最強的隊伍。九月,王彌謀士劉暾勸彌與其佔據青州(治今山東淄博東北)的部將安東將軍曹嶷聯兵共同消滅石勒。 

  王彌遂遣劉暾召曹嶷引兵來會;同時假裝又邀請石勒同會青州。但劉暾中途被石勒抓獲處死,王彌圖謀敗露而不知。 

  適逢彌將徐邈、高梁引所部兵離去,彌兵漸衰。及石勒活捉苟晞后,王彌寫信給石勒,故意說:「公獲苟晞而赦之,何其神也!使晞為公左,彌為公右,天下不足定。」 

  石勒看出這是驕兵之計,即對張賓說:「王彌位重言卑,恐其遂成前狗意也。」張賓勸石勒乘機誘而取之,說:「觀王公有青州之心,桑梓本邦,固人情之所樂,明公獨無并州之思乎?王公遲回未發者,懼明公踵其後,已有規明公之志,但未獲便爾。今不圖之,恐曹嶷復至,共為羽翼,后雖欲悔,何所及邪!徐邈既去,軍勢稍弱,觀其控御之懷猶盛,可誘而滅之」(《晉書·石勒載記》)。石勒從其計。 

  王彌軍與晉鎮守壽春(今安徽壽縣)的將軍劉瑞相持,形勢危急,而石勒兵攻蓬關「乞活」陳午不下。 

  王彌請求石勒增援,石勒未許,張賓說:「明公常恐不得王公之便,今天以其便授我矣。陳午小豎,何能為寇?王彌人傑,將為我害」(《晉書·石勒載記》)。石勒遂從張賓之言,親率軍往援,擊敗晉軍,斬劉瑞。「彌大悅,謂勒深心推奉,無復疑也」(《晉書·石勒載記》)。 

  十月,石勒請王彌赴宴於已吾(今河南睢縣東南),王彌不顧部屬勸阻,貿然前往。席間,石勒發伏兵殺王彌,后又兼并其部眾。 

  轉而表奏漢帝劉聰,稱王彌系因叛逆被殺。劉聰遣使斥責石勒擅殺大將,目無君王,但因知石勒兵盛,只得又加封其為鎮東大將軍,督並、幽二州諸軍事,領并州刺史,以安撫其心。這樣,石勒就除掉了他逐鹿中原時的一大對手。 

  永嘉六年(312年)二月,石勒軍準備南攻建業。鎮守建業的司馬睿會集江南兵力於壽春,派揚威將軍紀瞻都督諸軍以防禦石勒。當時江淮地區連降大雨,石勒的軍隊因飢餓和疾病,死傷慘重,軍情緊急。 

  石勒召集眾將領謀士商議,右長史刁膺請石勒先向司馬睿求和,請求掃平河朔來贖自己的罪,等到司馬睿的軍隊退還江南,再慢慢謀取他。石勒聽后憂傷地大聲發出長嘆。 

  中堅將軍夔安請石勒到地勢高的地方避水,石勒說:「將軍你為什麼膽怯呢?」孔萇等三十多個武將請求各自帶兵分路夜襲壽春,斬掉吳地武將的頭顱,佔據他們的城邑,吃他們的糧食,想就在今年攻下丹陽、平定江南。 

  石勒笑著說:「這真是勇將的計策啊!」各賜他們鎧甲一副、馬一匹。石勒對張賓說:「依您看怎麼辦呢?」張賓說:「將軍您攻陷京城,囚禁了晉朝天子,殺害親王公卿大臣,侵佔凌辱晉朝的嬪妃公主,拔下您的頭髮,也不夠來數將軍您的罪過。怎麼能再以臣下的身分尊奉晉朝呢?去年殺了王彌,就不應該到這裡來。現在,幾百里內上天不斷地降雨,這是告訴將軍您不應該在這裡逗留了。 

  鄴城有三個高台防守堅固,西臨漢都城平陽,隔山阻河四面都有要塞,應當向北遷徙佔據那裡,經營黃河以北地區。河北地區穩定后,全國就沒有處在將軍您上面的人。 

  晉朝保衛壽春,只是害怕您去攻打壽春罷了。他們聽說我們離去了,對能夠自己保全而感到高興滿足,還有什麼功夫追擊我軍的後部,施行不利於我軍的行動呢?您應當派輜重隊伍從北面的道路先行出發,您帶領大部軍隊開往壽春。輜重隊伍走遠后,大部軍隊再緩慢回撤,還憂慮什麼進退無路的呢?」 

  石勒捋起衣袖撫動髯須說:「張君的計策好啊!」又責備刁膺說:「您既然作我的輔佐,就應當共同成就大功業,怎麼能催促勸說我投降呢?出這個計策的應當殺頭!但我平素了解您膽怯怕事,特地原諒您罷了。」於是把刁膺貶黜為將軍,提拔張賓為右長史。號稱「右侯」。 

  於是,勒引兵發葛陂,遣石虎帥騎二千向壽春,遇晉運船,虎將士爭取之,為紀瞻所敗。瞻追奔百里,前及勒軍,勒結陳待之;瞻不敢擊,退還壽春。(資治通鑒第八十八卷)。 

  張賓的談論真是一語點破夢中人,有醍醐灌頂之效,石勒大軍不可以戰,降又不可以降,只有退兵這條路可走,張賓料定晉軍有自保而無進取之意,可以說有料敵之先之智,眼光非常毒辣,真是大智之士也! 

  石勒到達北方以後佔據襄國以後,有了自己的根據地,改變了以往流動作戰的不穩定性,但是他同樣面臨著東晉大司馬幽州刺史王浚的威脅, 

  時王浚署置百官,奢縱**,石勒素有吞併之心,想先派人觀察一番。有人說:「宜如羊祜與陸抗書相聞」張賓當時患病,石勒便親自前往,問其計。張賓說:「王浚假三部之力,稱制南面,雖曰晉籓,實懷僭逆之志,必思協英雄,圖濟事業。將軍威聲震於海內,去就為存亡,所在為輕重,浚之欲將軍,猶楚之招韓信也。今權譎遣使,無誠款之形,脫生猜疑,圖之兆露,后雖奇略,無所設也。夫立大事者必先為之卑,當稱籓推奉,尚恐未信,羊、陸之事,臣未見其可」 

  石勒遂依張賓之計,利用王浚割據自立之心向王浚獻厚禮,表示擁戴其稱帝,並厚賂王浚之婿棗嵩。時王浚所屬之范陽(今河北定興西南)守將游統,私下遣使附於石勒,石勒殺其使者送於王浚。 

  晉建興二年(漢嘉平四年,314年)正月,晉廷以王浚為大司馬、都督幽、冀州諸軍事,劉琨為大將軍、都督并州(治今太原西南)諸軍事,並遣使者至襄國。 

  石勒為麻痹王浚,隱匿精甲勁卒,示以虛弱,倍加厚待來使,並還書王浚,偽稱將於三月中旬親赴幽州勸進;同時還致書於棗嵩,為其請授并州牧、廣平公,以顯其忠。王浚使者回報,說石勒兵力薄弱,無有二心。於是王浚更加驕怠,不復戒備。 

  二月,石勒遂領兵日夜兼程進襲幽州。軍至柏人(今河北隆堯西)時,怕劉琨及鮮卑、烏丸舉兵相攻,駐兵未行。 

  張賓說:「夫襲敵國,當出其不意。軍嚴經日不行,豈顧有三方之慮乎?」石勒說:「然,為之奈何?」張賓說:「彭祖之據幽州,唯仗三部,今皆離叛,還為寇讎,此則外無聲援以抗我也。 

  幽州飢儉,人皆蔬食,眾叛親離,甲旅寡弱,此則內無強兵以御我也。若大軍在郊,必土崩瓦解。今三方未靖,將軍便能懸軍千里以征幽州也。輕軍往返,不出二旬。就使三方有動,勢足旋趾。宜應機電發,勿后時也。 

  且劉琨、王浚雖同名晉籓,其實仇敵。若修箋於琨,送質請和,琨必欣於得我,喜於浚滅,終不救浚而襲我也。」石勒說:「吾所不了,右侯已了,復何疑哉」! 

  於是派使者送信與劉琨,劉琨果然不但不助王浚,且給予石勒以進軍的便利。 

  三月,石勒軍至易水(今河北雄縣西北),王浚仍毫無戒備,石勒軍迅速到達薊城。石勒恐有伏兵,先趨牛羊數千頭入城,塞住街巷,聲言獻禮,使幽州兵不能出戰,旋即率眾入城,殺幽州兵萬餘人,俘王浚,押送襄國斬首,置守宰,燒浚宮殿而還。 

  此戰,石勒把用間與攻襲相結合,以極小代價一舉奪取幽州,為其統一北方後趙的建立打下堅定的基礎。 

  晉大興二年(漢光初二年,319年),張賓與石虎、張敬等人見時機已成熟,便一起請石勒正式稱帝,被石勒推讓。十一月,張賓又與石虎、張敬、支屈六、程遐等文武一百二十九人聯名上疏,請石勒稱尊號。 

  石勒接受了這個建議,即位稱趙王,改元稱趙王元年,即以襄國為都城。由於漢主劉曜此前已經改國號為趙,史稱前趙;故稱石勒所建為後趙。 

  張賓被加封為大執法,專總朝政。當時「張賓任遇優顯,群臣莫及;而廉虛敬慎,開懷下士,屏絕阿私,以身帥物,入則盡規,出則歸美。 

  勒甚重之,每朝,常為之正容貌,簡辭令,呼曰右侯而不敢名」,史言張賓有大臣之風。 

  東晉元帝永昌元年十二月公元322年,後趙濮陽景候張賓卒。 

  張賓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謀士之一,歷史稱之為:機不虛發,算無遺策,頗有諸葛孔明神機妙算之風,被後代人稱之為十六國第一謀士,明代小說《續三國演義》中,張賓成為張飛的孫子繼承諸葛亮和姜維的衣缽,與劉備的孫子劉淵, 

  趙雲的孫子趙勒后改名石勒共同復仇的故事,雖然故事情節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等,也給張賓這一歷史上著名謀士也賦予一層神秘的色彩。 

  然而這部小說並不知名,再加上張賓效力的後趙君主石勒是一名胡人,再加上後來石勒的侄子石虎的一些暴行,張賓逐漸被歷史淡忘…… 

  但是我們必須明白當時的歷史環境下,老莊玄學盛行東晉實行士族門閥統治的背景下,近代民族意識還沒有誕生,在當時時代大動亂,硝煙四起的環境下,張賓的選擇有他自己的客觀實在性。 

  對於歷史古人我們沒有必要苛責之。無論怎樣,張賓的出神入化的智慧和事迹斗不應該遺忘,他就像諸葛亮,劉伯溫的一樣,發出他自己的智慧光芒,成為我們這個國家和民族最寶貴的財富和記憶!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